油污漩渦中的利益歸屬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BP是不是一家純粹的英國石油公司?它將如何面對一個國家的討伐?
美國東部時間2010年6月15日晚,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美國總統奧巴馬向國民發表電視講話。
這是一次被全世界關注的講話。不僅因為這是自奧巴馬上任17個月來第一次在此地發表電視講話;更因為在歷史上,除非遇上戰爭和重大災難,美國總統不輕易選擇橢圓形辦公室發表演說。
在15日的電視講話中,世界頭號強國的元首把鋒芒指向了一個外國私營公司——BP。
他嚴肅指出:“英國石油公司引發的墨西哥灣漏油事件,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環境災難,漏油事故影響將耗時多年,英國石油公司必須拿出一切資源來賠償。”盡管美國官方證實,BP收集漏油計劃初步獲得成功。但是,美國內政部、司法部、聯邦調查局紛紛展開對BP的民事、刑事訴訟調查,并與受災各州聯合提出了巨額賠償的要求。一個私營公司似乎面對一個國家的討伐。
自原油泄漏開始,奧巴馬多次就事故責任發表公開講話。當BP一次次被喚作“英國石油公司”承受總統的指責時,這次安全事故似乎轉變為兩個國家的對峙,而英國的媒體也把抗議升級到國家利益的高度。
英國《每日電訊報》,《鏡報》、《獨立報》等多家媒體紛紛指責奧巴馬的講話是“反不列顛”式的。饒有趣味的是,BP在很多年前出于戰略考慮,已經把名字改為“Beyond Petroleum ”,寓意為“超越石油”,而曾經在競選總統期間接受BP公司大量捐款的奧巴馬總統不可能不了解其中淵源。
《經濟學人》雜志網站6月14日登載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把責任推到英國公司身上聽上去不錯,然而,借口說BP是外國公司是不公平的。”
BP是不是英國石油公司?看似簡單的問題充滿玄機。
文章引用英國《旁觀者》一位專欄作家的觀點表示,BP公司39%的股份實際掌握在美國股東手中,其董事會中更有一半美國人。而且,這次事故發生在“四國聯合”操作的鉆井平臺上,而奧巴馬總統卻只提及“英國石油公司必須為此次災難埋單”,顯然容易激起英國群眾的不滿。
其實,對于富可敵國的BP公司來說,“埋單”不是生死攸關的問題,名譽崩盤才是危機所在;同樣,對于骨子里流淌著“哈姆萊特式”糾結的英國國民來說,負責是必須的,但要BP承擔所有的指責是萬萬不能接受的——更何況BP的身份絕不僅僅是一個普通英國石油公司而已。
對于英國來說,BP意味著每年英國GDP的1/10,養老基金的1/6,意味著聯合王國在21世紀的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中,可以繼續保持歐洲古典王國的地位和現代經濟強國的話語權的資本——在當代社會,石油堪比黃金,大石油公司就是國家掘金的觸角。
對于美國來說,BP不是美國公司卻勝似美國公司。無論從公司管理層的構成還是經營發展模式,甚至到利益鏈條及市場戰略布局,BP公司文化里英美基因早已血脈相連。更為關鍵的是,作為跨國企業中的翹楚,BP公司早已摸清了美國政府的脾氣,并與權力階層達成了特殊的默契。所以,就算罪不可恕,但權衡利弊、掂量跨國公司的感受,這是美國,以及任何一個融入全球化市場,展開全球戰略的國家都必須面對的考題。
安全環保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所以,在高危行業中,安全環保記錄就是生死線。實力再強、貢獻再大、資金再多的企業出現任何安全紕漏,也可能遭遇“滅頂之災”——BP的處境就是最好的例證。
美國東部時間2010年6月15日晚,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美國總統奧巴馬向國民發表電視講話。
這是一次被全世界關注的講話。不僅因為這是自奧巴馬上任17個月來第一次在此地發表電視講話;更因為在歷史上,除非遇上戰爭和重大災難,美國總統不輕易選擇橢圓形辦公室發表演說。
在15日的電視講話中,世界頭號強國的元首把鋒芒指向了一個外國私營公司——BP。
他嚴肅指出:“英國石油公司引發的墨西哥灣漏油事件,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環境災難,漏油事故影響將耗時多年,英國石油公司必須拿出一切資源來賠償。”盡管美國官方證實,BP收集漏油計劃初步獲得成功。但是,美國內政部、司法部、聯邦調查局紛紛展開對BP的民事、刑事訴訟調查,并與受災各州聯合提出了巨額賠償的要求。一個私營公司似乎面對一個國家的討伐。
自原油泄漏開始,奧巴馬多次就事故責任發表公開講話。當BP一次次被喚作“英國石油公司”承受總統的指責時,這次安全事故似乎轉變為兩個國家的對峙,而英國的媒體也把抗議升級到國家利益的高度。
英國《每日電訊報》,《鏡報》、《獨立報》等多家媒體紛紛指責奧巴馬的講話是“反不列顛”式的。饒有趣味的是,BP在很多年前出于戰略考慮,已經把名字改為“Beyond Petroleum ”,寓意為“超越石油”,而曾經在競選總統期間接受BP公司大量捐款的奧巴馬總統不可能不了解其中淵源。
《經濟學人》雜志網站6月14日登載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把責任推到英國公司身上聽上去不錯,然而,借口說BP是外國公司是不公平的。”
BP是不是英國石油公司?看似簡單的問題充滿玄機。
文章引用英國《旁觀者》一位專欄作家的觀點表示,BP公司39%的股份實際掌握在美國股東手中,其董事會中更有一半美國人。而且,這次事故發生在“四國聯合”操作的鉆井平臺上,而奧巴馬總統卻只提及“英國石油公司必須為此次災難埋單”,顯然容易激起英國群眾的不滿。
其實,對于富可敵國的BP公司來說,“埋單”不是生死攸關的問題,名譽崩盤才是危機所在;同樣,對于骨子里流淌著“哈姆萊特式”糾結的英國國民來說,負責是必須的,但要BP承擔所有的指責是萬萬不能接受的——更何況BP的身份絕不僅僅是一個普通英國石油公司而已。
對于英國來說,BP意味著每年英國GDP的1/10,養老基金的1/6,意味著聯合王國在21世紀的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中,可以繼續保持歐洲古典王國的地位和現代經濟強國的話語權的資本——在當代社會,石油堪比黃金,大石油公司就是國家掘金的觸角。
對于美國來說,BP不是美國公司卻勝似美國公司。無論從公司管理層的構成還是經營發展模式,甚至到利益鏈條及市場戰略布局,BP公司文化里英美基因早已血脈相連。更為關鍵的是,作為跨國企業中的翹楚,BP公司早已摸清了美國政府的脾氣,并與權力階層達成了特殊的默契。所以,就算罪不可恕,但權衡利弊、掂量跨國公司的感受,這是美國,以及任何一個融入全球化市場,展開全球戰略的國家都必須面對的考題。
安全環保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所以,在高危行業中,安全環保記錄就是生死線。實力再強、貢獻再大、資金再多的企業出現任何安全紕漏,也可能遭遇“滅頂之災”——BP的處境就是最好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