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電價法仍難出臺 2010或成光伏行業拐點
本報記者 葉文添 李立 上海報道
業界翹首以盼的光伏上網電價法可能被無限期推遲。
近日,一位接近國家能源局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從2009年下半年一直吹風的光伏上網電價法,在2010年仍難出臺。而究竟什么時候出,以怎樣的形式出,“要看國內市場是否成熟,還有光伏發電成本的降低程度而定。”
據上述人士說,目前能源局考慮的還是一事一議的招標,這樣比較容易控制行業良性發展。在未來幾年,數個大于敦煌10兆瓦的光伏項目將陸續公開招標,單個電站規模將至少達到30兆瓦或50兆瓦。
一位大型光伏企業負責人說,已經聽到上網電價法無法出臺的風聲。他直言,上網電價法推遲將給剛剛開啟的中國光伏市場帶來陰影,“一事一議的政策直接拖了整個產業的后腿,大家現在都抱著觀望的心態。”
早出臺還是晚出臺?
光伏上網電價曾讓企業充滿期望。
自從2009年7月國內首個并網示范工程敦煌10兆瓦項目落定以來,有關上網電價法出臺的消息就未停息,眾多消息均指向2009年年底出臺。在業界看來,由于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國外行業低谷,國內光伏上網電價法的出臺將快速啟動國內光伏市場。
然而,一年的等待之后,如今似乎可以明確的是,國內的光伏上網電價短期之內出臺已經不太可能。一位企業人士坦言,僅依靠幾個敦煌項目類似的示范工程將很難拉動我國的光伏產業發展,在過去的幾年,我國光伏設備99%出口,“2009年也是95%以上出口,國內市場目前是雷聲大、雨點小。”
《中國經營報》記者獲悉,目前,關于光伏上網電價法最核心電價問題,目前已有了基本定論,與業界之前傳言的每度1.1元到1.2元極為相近,目前討論稿中主流的意見是,西部日照豐富的地區,電價將統一為1.1元/度,而東部地區的價格是1.3元/度。這個方案也得到了一些龍頭企業的支持。一位曾被相關部門征求意見的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這個價格在虧和贏之間,賺不了多少錢,不過從拉動銷售角度來考慮,仍然值得去做。”
上述接近能源局人士透露說,推遲出臺原因眾多,其中包括防止企業圈地熱潮、重復建設加劇,“上網電價法的出臺,就意味著政府短時間內要拿出巨額資金作為補貼,反之,推出的時間越晚,政府補貼的就可能越少,兩三年前每度成本是4元,目前能達到1元,未來幾年,隨著技術的革新,至少還有30%以上的下浮空間,政府希望市場先行探索,把上網電價降下來再說,晚一點,政府投入的資金會少很多。”
“早點出對企業肯定是件好事。”1月13日,中環工程(中國)總裁顧華敏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他認為,2009年上半年出臺的金太陽工程和太陽能屋頂對企業觸動很大,“雖然國家規定總計劃在500兆瓦,但這是一個新的開端,隨著產業的迅猛發展,未來制定1000、2000兆瓦的計劃也是可能的。各個省上報的屋頂項目之多也遠超業界原先的預料。”在顧華敏看來,“上網電價也可以參考上述政策,制定一個總量,這樣就能控制補貼總量,也能設定一個門檻,避免建設過熱。”
在中投顧問首席能源分析師姜謙看來,這說明國家對光伏產業的政策出臺比較謹慎。“從長期看,政府對光伏產業肯定是大力支持的。目前發展新能源是國際上的趨勢,也是一個戰略層面的考慮。之前我國經歷的風電大躍進也讓一些政府決策部門擔憂,一事一議還是為了控制行業的過熱發展。”姜謙分析,風電在2005年開始迎來大發展,經過4年,才在2009年出臺了一個上網電價法,而光伏在中國市場的真正啟動還是在2009年下半年,在管理方式和地區化差異方面都缺少可以依據的經驗。
“在目前尚未解決光伏發電儲存、智能電網、并網等問題,就匆忙出臺上網電價法并不合時宜,即便出來也只能是一個指導性的電價,很難落地,對企業也意義不大。”姜謙表示,風電大躍進已帶來弊端,因為解決不了并網的問題,僅2009年內蒙古風電場就有三分之一的閑置,還有很多在空轉,資源浪費嚴重,光伏發電不能重蹈覆轍。
2010年:爆發還是拐點?
在敦煌10兆瓦項目招標落定之后,盡管光伏上網電價法未能出臺,但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太陽能電池廠商們紛紛聯合發電巨頭們在西部掀起了大規模圈地熱潮。如無錫尚德與中節能組團在西部四省簽訂了總量達1800兆瓦的光伏電站戰略合作協議;而阿特斯公司也與中國國電集團組成戰略伙伴,投資建設國內電站;2009年10月,比利時Enfinity與中廣核組建合資公司,在國內投建光伏發電站。
2010年1月,已建成并網的大型光伏電站就有保利協鑫徐州20兆瓦項目、浙江正泰光伏的寧夏10兆瓦項目等。1月13日,正泰太陽能公司總經理楊立友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2010年國內的光伏電站的裝機容量將可能超過1000兆瓦,“僅正泰在2010年參與的電站建設計劃就是260兆瓦。”
然而,以五大發電巨頭為首的企業在西部圈地的熱潮也飽受質疑。
一位不愿具名的光伏企業負責人坦言,在表面風光之下,這場狂熱的圈地秀實際上就是一場燒錢的行為。“這些巨頭們圈地建光伏發電站,更多的只是為了滿足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配額達到20%的規定,而電池和組件廠商們可以賣出產品,地方政府則招商引資,買單的是這些大國企,誰來考慮發出的電是否能并網得到應用?”該人士提醒記者,目前風電上網難的問題已經顯現,“由于電網建設的滯后,但那么多企業還在上風電項目,虧損為什么還建?還不是為了完成計劃和搶占資源。”
上述人士認為,西部地區大規模建設光伏電站的意義不大,因為當地用電量需求并不大,而傳輸到東部地區也耗損嚴重。而東部地區人口密集,沒有多少土地可供電站建設,與海外光伏應用以居民用戶為主相比,我國的光伏發電產業路徑顯得有些急功近利。“日本2010年1月新出臺的《家庭光伏發電補貼法》主要是針對個人,每千瓦補貼7萬日元左右,而我國只依靠這些電站是無法拉動整個產業消費的。”
不過,顧華敏認為,以中國國情來說,建設大型光伏電站和屋頂計劃是符合實際的,這至少在未來10年都將是主流,“國外以別墅居多,安裝方便,而且財力相對雄厚,而國內東部地區多為密集型高樓大廈,不適合安裝。在西部,居民收入很低,沒有財力支持,因此目前推行的西部建設電站、東部針對企業建設的太陽能屋頂還是比較合適的。”
“在西部地區由于有發電巨頭圈地,建設熱潮會持續幾年,但東部地區的屋頂計劃將面臨重重困難。”一位光伏企業人士說,以江蘇為例,申請安裝的基本上都是光伏企業,建設也局限于總部大樓或者廠房之類,雖然政府補貼50%到70%,但其他行業的企業依然沒有動力。
“可以預見的是,盡管今年光伏發電將出現突飛猛進,但都是基于發電巨頭們的圈地效應,而非真正的市場化,2010年將是整個產業的分水嶺,若不盡早出臺上網電價法,后勁明顯不足。”一位光伏企業人士說。
【行業看板】
“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70%以上”的限制取消
近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向媒體證實,應歐美企業要求以及從自身發展考慮,國家發改委已經正式取消了“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70%以上”的規定。
點評:如今中國已躋身全球第三大風電國家,與全球重量級風電裝備巨頭丹麥Vestas、美國GE、西班牙Gamesa、印度Suzlon等企業相比,我國企業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取消風電設備70%國產化的限制,新一輪的技術、價格競爭在所難免。對此華銳風電、金風科技等國內企業表現的也都較為鎮定,均表示相對于國外企業,國內企業經過幾年的培育已經有了一定的技術、市場以及價格的優勢,在他們看來,國內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值得注意。在史立山看來,取消這一限制,意在推動國內企業技術進步,提高市場的競爭能力。
“十二五”規劃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將達12%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韓文科近日表示,正在研究制定的“十二五”規劃中,對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屆時將達到12%~13%左右。發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是其中的一個重點。
點評: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在2009年已經達到9%.到2020年,這一比重將達到15%左右。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這種能源結構在較長時期內不會扭轉。要實現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減排目標和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的目標,難度和壓力還是很大。
國內節能減排將實行“三可”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日前透露,國家發改委和國家統計局正在進行磋商,計劃合作將國際上“三可”(節能減排結果可監測、可報告、可核查)指南使用在國內進行節能減排工作中,并把“三可”的結果向國內和國際社會公布。
點評:根據哥本哈根會議達成的協定,中國會增加國內減排行動的透明度,但對于我國自主采取的減排行動不接受發達國家的評議、核查和評估。國內實行“三可”,將是對外增加國內減排行動透明度的重要一步。作為國際輿論中的“碳排放大國”,中國的節能減排行動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極大重視。據有關專家透露,針對我國政府提出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諾目標,美國已經在搜集我國200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等各種數據,以便屆時監督中國的減排行動并核查有關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