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沃陷阱:福特拆分知識產權 吉利僅獲部分專利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2009年10月底,在吉利控股獲得沃爾沃優先競購權的同時,有一個事實并未披露,在知識產權的談判上,福特與吉利控股陷入了停頓。根據協議,吉利控股收購的標的是沃爾沃百分之百的股權,吉利控股也渴望獲得沃爾沃在安全與環保方面的知識產權。但據《證券市場周刊》了解,在沃爾沃關鍵技術和知識產權的所有權轉讓方面,福特正在拆分和規避,他們將組建一家全資子公司,接手并繼續享有這些所有權及再開發權,僅將余下部分轉讓給吉利控股。
“投行是想把業務做成,成不成是你的事,他們要拿手續費。我們不了解情況,完全信任了投行等中介。”
2010年1月11日,在北大光華新春論壇上,民生銀行行長洪崎第一次坦陳競購美國第二大華人銀行美國聯合銀行控股公司的失敗教訓,這次失敗使民生銀行損失了近9億元。
在洪崎演講的同時,在同一論壇上,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書福也正被媒體簇擁著,也正被投行們緊盯著。
2009年12月23日,吉利控股宣布,公司與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就收購瑞典沃爾沃汽車的所有重要商業條款達成一致。
一如民生銀行,吉利控股在競購全球五大高檔汽車品牌之一沃爾沃的全程中,也伴隨著英國洛希爾公司、美國高盛等國際知名投行的身影。洛希爾公司、高盛分別與沃爾沃、福特有著密切的人脈關系,而吉利控股的主要競購對手——美國皇冠集團則由福特兩位前高管率領。
雖然吉利控股最終擊敗了皇冠集團,似乎已觸手可得沃爾沃,但吉利控股也付出了代價——收購交易價格已漲至28億美元,而沃爾沃的賬面價值為24億美元。此前海外媒體披露的并購價格是20億美元,時為2009年年中。
花旗投資研究評論稱,沃爾沃還欠著福特35億美元未償貸款,而且未來5年還需要大筆資金投入。一旦沃爾沃被賣掉,將為福特花費浩大、最終失敗的高端汽車戰略的完結畫上句號。
而笑到最后的,或許還有投行。全球金融危機余波未平之際,恐怕很難再找到28億美元這樣的并購大生意。
是誰為他們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是吉利?是中國人?洛希爾公司:并購紅娘
沃爾沃成立于1927年,目前是北歐最大的汽車企業,在100多個國家設立了銷售和服務網絡。1999年福特收購沃爾沃花費了64.5億美元。2008年沃爾沃虧損額達到16.9億美元,2009年第二季度,沃爾沃稅前虧損達到2.31美元。為降低成本,減少債務,福特決定賣掉沃爾沃。
吉利控股并購沃爾沃的財務顧問是洛希爾公司。這家金融集團在法國注冊,總部設在巴黎,由洛希爾家族控股,以私人銀行和資產管理為主要業務。洛希爾家族發跡于19世紀初,是歐洲乃至世界久負盛名的金融家族。
洛希爾歐洲公司投行部主管漢斯•;奧諾夫•;奧爾森是一位關鍵的人物,他曾任沃爾沃全球總裁兼執行長,在沃爾沃工作了40年。在第一時間得知沃爾沃將被出售的消息后,奧爾森的直覺告訴他:最好的買家在中國。
甚至,奧爾森提早設計了并購圖:尋找中國車企;中國政府正在積極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有中國政府的支持,并購者將獲得來自中國的銀行貸款。
于是,從歐洲伸向中國的人脈網絡秘密鋪陳開來,盡管洛希爾公司在中國分別設有北京、上海、香港三處機構,如此大規模的摸底行動,仍顯得人力不足。
一位洛希爾公司前員工送上了吉利控股的材料,并積極推薦。但當洛希爾中國團隊對吉利控股的資金狀況全盤摸底后,結果卻不令他們滿意。
截至2008年底,吉利控股資產總值超過140億元,2008年利潤額約10億元。2009年上半年,吉利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吉利汽車共銷售汽車13.8萬輛,銷售收入為59.5億元,凈利潤為5.96億元。
洛希爾公司調查結果還顯示,吉利控股存在大量向浙江民間資本拆借的資金,其中數目比較大的一筆為6億元。
洛希爾中國團隊認為,吉利控股并不一定是最佳人選。但洛希爾歐洲公司卻極力促成與吉利控股的合作關系。
吉利控股開始了并購之旅。吉利控股聘請了德國咨詢業巨頭羅蘭貝格對收購沃爾沃項目展開100天的內部審查,還聘請了德勤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收購完成后的企業整合工作,包括國內市場營銷、網點分布、物流及全球聯合運營等方面。
德勤認為,吉利控股收購成功后,2010年沃爾沃項目就可能實現盈利。而實現盈利的方法,便是增加汽車銷量,尤其是在中國市場。
政府擔保是吉利控股首先遇到的重大挑戰。在失意于公司所在地浙江省的支持后,李書福開始積極游說北京市政府。
在北京市政府的力薦下,吉利控股最終獲得了國家發改委的認可。
在洛希爾公司的包裝下,吉利控股遞交了競購書,并順利闖過第二輪遴選。但福特的財務顧問表示:“福特似乎還沒有考慮過將沃爾沃出售給中國車企的可能性,處于觀望。”
能夠接觸到沃爾沃核心管理層的洛希爾公司,既充分揣摩了出售者的心思,又善于游說。擁有黃金機會的中國汽車市場,無疑是吉利控股最動人的故事。2009年,中國汽車產銷量雙雙超過1360萬輛,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首位汽車消費大國。吉利控股相信在中國市場有每年銷售20萬輛沃爾沃轎車的潛力,而2009年的實際銷量僅為1.26萬輛。
就在福特的天平有所傾向時,又一變數出現了,美國皇冠集團浮出水面,該財團的資金來自于多家美國私募基金,由福特前董事邁克爾•;丁曼、福特前高管沙米爾•;拉什文以及一位瑞典投資者組成。
據報道,皇冠集團的一大優勢是解決了競購融資方案,而吉利控股的一大難點正是融資方案。之前沃爾沃工會在與吉利控股的談判中曾要求其公布融資支持方,但吉利控股未透露。
爆發競購戰,這正是福特所樂于看到的,多一個競購者,將抬高競購價格。雖然吉利控股最終擊敗了皇冠集團,但并購價格已升至28億美元。
高盛:精確投資
為福特態度的轉變,李書福要感謝約翰•;桑頓。
桑頓曾任高盛CEO,現任福特獨立董事,對中國事務諳熟。受福特委托,桑頓實地考察了吉利。桑頓給福特的回復是:建議認真考慮吉利控股的收購提議。
2009年9月23日,吉利控股的上市子公司吉利汽車與高盛的聯營公司高盛資本合伙人簽署協議,GSCP將通過認購可轉債以及認股權證投資吉利汽車。吉利汽車將于可轉債發行及認股權證獲全面行使后獲得25.86億港元。
2014年到期的可轉債年息3%,并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可按最初換股價每普通股1.90港元轉換為約9.98億股吉利汽車新普通股。如果不予轉換,債券將按面值贖回。此外,GSCP將獲得約3億股認股權證,每1份認股權證可認購1普通股,最初行使價為每普通股2.30港元。
高盛與吉利汽車均稱:是次增資與吉利控股競購沃爾沃無關聯,雙方未就沃爾沃資產注入問題進行磋商。
但據知情人透露,該交易的財務顧問,正是吉利控股并購沃爾沃的財務顧問洛希爾公司。
雖然吉利汽車并不在沃爾沃收購案中扮演角色,卻足以分享成果,股價自大漲。2009年9月以來,吉利汽車的股價上漲了120%,一度接近5港元的歷史最高點。在持股的管理層中,出現了套現現象。
在2009年最后一天,吉利汽車行政總裁桂生悅出席特別股東大會后,道出了其中玄機,母公司吉利控股收購沃爾沃獲中國政府支持,未來的目標是將沃爾沃資產注入上市公司。
雖然在2010年1月4日,吉利汽車發布澄清公告稱,公司并未與母公司就“收購沃爾沃”一事進行任何磋商,也沒有就未來任何形式的合作制定相關時間表,但公司并不排除未來尋求與沃爾沃達成合作的可能性。
而市場面依然充滿了信心。1月4日,吉利汽車報收于4.37港元,較上一個交易日上漲2.34%,充分顯示了投資者對沃爾沃相關資產注入吉利汽車的預期。
高盛進入的邏輯及路線圖似乎都已明晰——高盛的適時切入,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了福特的信任感;高盛將吉利汽車的資產注入設計成了穩賺不賠的長期攻略,低點進入,資產注入后高點脫手。
熟悉高盛投資的資本人士預計,高盛的投資期一般為3年。
吉利:求財若渴
“吉利控股的融資已經不是問題。”接近沃爾沃并購案的人士透露。
據悉,吉利控股并購沃爾沃的出資方,包括了銀行和政府投資基金。李書福的公關工作已上達中國監管層,包括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都對外力挺吉利控股并購。吉利控股融資團成員坦誠:“所有潛在的投資者都已接觸。”
福特給予吉利控股的融資期限到2010年一季度,希望吉利控股先交付交易保證金,并出具并購交易全款的資金擔保。福特的時間表是,預計最終交易在2010年第一季度達成,在第二季度完成整個并購交易。
即使在與吉利控股達成框架性協議的同時,福特也并未將其他可能的買家的求購談判大門關死。沃爾沃首席執行官史蒂芬•;歐德稱,“我了解福特對與其他方的談判仍持開放態度。”
不斷攀高的并購金額,令吉利控股陷入艱難融資境地。“從2009年10月獲得競購優先權,到近日對外公開與福特達成初步意向,以及陡然高調的李書福接受媒體采訪,都是為了找到籌資伙伴。”
在《證券市場周刊》獲取的融資接觸對象名單中,中國國內銀行方面包括建設銀行、國家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產業基金方面包括弘毅投資、渤海產業投資基金。
上述兩家產業投資基金均向《證券市場周刊》確認,已拒絕吉利控股的融資請求。原因是,評審委員會認為融資風險太大,擔心吉利控股的還款能力。而據天津市政府人士表示,其主導的渤海產業投資基金對外稱“拒絕”,實則還是考慮給予吉利控股支持的,這種默契早于2009年3、4月間達成。
該人士透露,當時李書福曾密集前往天津,會見天津市政府高級官員。李許諾,一旦并購成功,就將重要的生產基地之一落于天津。這將拉動當地經濟發展。
吉利控股至今并未公開融資方案。
陷阱:知識產權
以生產低端汽車起家的吉利控股,“一個沙發加四個輪子”曾是李書福創業初期的造車理念。隨著企業做大,吉利控股從低端產品到高端產品,從價格戰到注重產品品質和質量,從立足國內發展到打造國際化企業,一直是李書福期待的轉型,但目前,尚有差距。
2009年10月底,在吉利控股獲得沃爾沃優先競購權的同時,有一個事實并未披露,在知識產權的談判上,福特與吉利控股陷入了停頓。
根據協議,吉利控股收購的標的是沃爾沃百分之百的股權,吉利控股也渴望獲得沃爾沃在安全與環保方面的知識產權,這些代表了未來汽車業的發展方向。但據《證券市場周刊》了解,在沃爾沃關鍵技術和知識產權的所有權轉讓方面,福特正拆分和規避,他們將組建一家全資子公司,接手并繼續享有這些所有權及再開發權,僅將余下部分轉讓給吉利控股。
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一位專家透露,目前沃爾沃主要有三大車型平臺,其中,生產緊湊型轎車的P1平臺,主要生產S40、V50、C70、C30等車型;生產大中型汽車的P2平臺主要生產S60、XC90;P24平臺主要生產XC60、V70、S80系列車型。
在這三大車型平臺中,P1平臺上福特有福克斯和馬自達3與之共享,P2平臺則有福特的蒙迪歐等車型共享。更為敏感的是,福特與沃爾沃這些共享平臺的車型,都在國內長安福特馬自達有生產。
據了解,由于福特、馬自達和沃爾沃存在平臺技術的相互借用,福特完全保留三者共有部分,以及沃爾沃為實施既定商業計劃所需要的所有福特知識產權的使用權。同時,沃爾沃為福特和它的其他品牌貢獻了防撞預警系統、乘客約束技術和其他安全設備。
至于吉利控股能夠獲得的部分權利,接近并購的人士表示,福特拆分的標準是:中美之間誰更有優勢,誰更擁有可對接的技術以及未來開發前景。其弦外之音是,福特有多大可能會把技術移交給一個預計將成為其在歐洲和北美市場的直接競爭對手?
瑞典政府似乎對此項交易持開明態度。但瑞典的工會會輕易放過對吉利的拷問么?一旦涉及并購,工會將為企業員工謀取最大利益。裁員和員工薪酬方面的費用將是并購總額的一項,接近交易人士的估算,加上日后的整合費用,有可能將并購總價格增至30億美元以上。
此前,中國海外并購70%的失敗案例是由于文化管理的沖突引起的。
“投行是想把業務做成,成不成是你的事,他們要拿手續費。我們不了解情況,完全信任了投行等中介。”
2010年1月11日,在北大光華新春論壇上,民生銀行行長洪崎第一次坦陳競購美國第二大華人銀行美國聯合銀行控股公司的失敗教訓,這次失敗使民生銀行損失了近9億元。
在洪崎演講的同時,在同一論壇上,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書福也正被媒體簇擁著,也正被投行們緊盯著。
2009年12月23日,吉利控股宣布,公司與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就收購瑞典沃爾沃汽車的所有重要商業條款達成一致。
一如民生銀行,吉利控股在競購全球五大高檔汽車品牌之一沃爾沃的全程中,也伴隨著英國洛希爾公司、美國高盛等國際知名投行的身影。洛希爾公司、高盛分別與沃爾沃、福特有著密切的人脈關系,而吉利控股的主要競購對手——美國皇冠集團則由福特兩位前高管率領。
雖然吉利控股最終擊敗了皇冠集團,似乎已觸手可得沃爾沃,但吉利控股也付出了代價——收購交易價格已漲至28億美元,而沃爾沃的賬面價值為24億美元。此前海外媒體披露的并購價格是20億美元,時為2009年年中。
花旗投資研究評論稱,沃爾沃還欠著福特35億美元未償貸款,而且未來5年還需要大筆資金投入。一旦沃爾沃被賣掉,將為福特花費浩大、最終失敗的高端汽車戰略的完結畫上句號。
而笑到最后的,或許還有投行。全球金融危機余波未平之際,恐怕很難再找到28億美元這樣的并購大生意。
是誰為他們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是吉利?是中國人?洛希爾公司:并購紅娘
沃爾沃成立于1927年,目前是北歐最大的汽車企業,在100多個國家設立了銷售和服務網絡。1999年福特收購沃爾沃花費了64.5億美元。2008年沃爾沃虧損額達到16.9億美元,2009年第二季度,沃爾沃稅前虧損達到2.31美元。為降低成本,減少債務,福特決定賣掉沃爾沃。
吉利控股并購沃爾沃的財務顧問是洛希爾公司。這家金融集團在法國注冊,總部設在巴黎,由洛希爾家族控股,以私人銀行和資產管理為主要業務。洛希爾家族發跡于19世紀初,是歐洲乃至世界久負盛名的金融家族。
洛希爾歐洲公司投行部主管漢斯•;奧諾夫•;奧爾森是一位關鍵的人物,他曾任沃爾沃全球總裁兼執行長,在沃爾沃工作了40年。在第一時間得知沃爾沃將被出售的消息后,奧爾森的直覺告訴他:最好的買家在中國。
甚至,奧爾森提早設計了并購圖:尋找中國車企;中國政府正在積極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有中國政府的支持,并購者將獲得來自中國的銀行貸款。
于是,從歐洲伸向中國的人脈網絡秘密鋪陳開來,盡管洛希爾公司在中國分別設有北京、上海、香港三處機構,如此大規模的摸底行動,仍顯得人力不足。
一位洛希爾公司前員工送上了吉利控股的材料,并積極推薦。但當洛希爾中國團隊對吉利控股的資金狀況全盤摸底后,結果卻不令他們滿意。
截至2008年底,吉利控股資產總值超過140億元,2008年利潤額約10億元。2009年上半年,吉利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吉利汽車共銷售汽車13.8萬輛,銷售收入為59.5億元,凈利潤為5.96億元。
洛希爾公司調查結果還顯示,吉利控股存在大量向浙江民間資本拆借的資金,其中數目比較大的一筆為6億元。
洛希爾中國團隊認為,吉利控股并不一定是最佳人選。但洛希爾歐洲公司卻極力促成與吉利控股的合作關系。
吉利控股開始了并購之旅。吉利控股聘請了德國咨詢業巨頭羅蘭貝格對收購沃爾沃項目展開100天的內部審查,還聘請了德勤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收購完成后的企業整合工作,包括國內市場營銷、網點分布、物流及全球聯合運營等方面。
德勤認為,吉利控股收購成功后,2010年沃爾沃項目就可能實現盈利。而實現盈利的方法,便是增加汽車銷量,尤其是在中國市場。
政府擔保是吉利控股首先遇到的重大挑戰。在失意于公司所在地浙江省的支持后,李書福開始積極游說北京市政府。
在北京市政府的力薦下,吉利控股最終獲得了國家發改委的認可。
在洛希爾公司的包裝下,吉利控股遞交了競購書,并順利闖過第二輪遴選。但福特的財務顧問表示:“福特似乎還沒有考慮過將沃爾沃出售給中國車企的可能性,處于觀望。”
能夠接觸到沃爾沃核心管理層的洛希爾公司,既充分揣摩了出售者的心思,又善于游說。擁有黃金機會的中國汽車市場,無疑是吉利控股最動人的故事。2009年,中國汽車產銷量雙雙超過1360萬輛,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首位汽車消費大國。吉利控股相信在中國市場有每年銷售20萬輛沃爾沃轎車的潛力,而2009年的實際銷量僅為1.26萬輛。
就在福特的天平有所傾向時,又一變數出現了,美國皇冠集團浮出水面,該財團的資金來自于多家美國私募基金,由福特前董事邁克爾•;丁曼、福特前高管沙米爾•;拉什文以及一位瑞典投資者組成。
據報道,皇冠集團的一大優勢是解決了競購融資方案,而吉利控股的一大難點正是融資方案。之前沃爾沃工會在與吉利控股的談判中曾要求其公布融資支持方,但吉利控股未透露。
爆發競購戰,這正是福特所樂于看到的,多一個競購者,將抬高競購價格。雖然吉利控股最終擊敗了皇冠集團,但并購價格已升至28億美元。
高盛:精確投資
為福特態度的轉變,李書福要感謝約翰•;桑頓。
桑頓曾任高盛CEO,現任福特獨立董事,對中國事務諳熟。受福特委托,桑頓實地考察了吉利。桑頓給福特的回復是:建議認真考慮吉利控股的收購提議。
2009年9月23日,吉利控股的上市子公司吉利汽車與高盛的聯營公司高盛資本合伙人簽署協議,GSCP將通過認購可轉債以及認股權證投資吉利汽車。吉利汽車將于可轉債發行及認股權證獲全面行使后獲得25.86億港元。
2014年到期的可轉債年息3%,并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可按最初換股價每普通股1.90港元轉換為約9.98億股吉利汽車新普通股。如果不予轉換,債券將按面值贖回。此外,GSCP將獲得約3億股認股權證,每1份認股權證可認購1普通股,最初行使價為每普通股2.30港元。
高盛與吉利汽車均稱:是次增資與吉利控股競購沃爾沃無關聯,雙方未就沃爾沃資產注入問題進行磋商。
但據知情人透露,該交易的財務顧問,正是吉利控股并購沃爾沃的財務顧問洛希爾公司。
雖然吉利汽車并不在沃爾沃收購案中扮演角色,卻足以分享成果,股價自大漲。2009年9月以來,吉利汽車的股價上漲了120%,一度接近5港元的歷史最高點。在持股的管理層中,出現了套現現象。
在2009年最后一天,吉利汽車行政總裁桂生悅出席特別股東大會后,道出了其中玄機,母公司吉利控股收購沃爾沃獲中國政府支持,未來的目標是將沃爾沃資產注入上市公司。
雖然在2010年1月4日,吉利汽車發布澄清公告稱,公司并未與母公司就“收購沃爾沃”一事進行任何磋商,也沒有就未來任何形式的合作制定相關時間表,但公司并不排除未來尋求與沃爾沃達成合作的可能性。
而市場面依然充滿了信心。1月4日,吉利汽車報收于4.37港元,較上一個交易日上漲2.34%,充分顯示了投資者對沃爾沃相關資產注入吉利汽車的預期。
高盛進入的邏輯及路線圖似乎都已明晰——高盛的適時切入,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了福特的信任感;高盛將吉利汽車的資產注入設計成了穩賺不賠的長期攻略,低點進入,資產注入后高點脫手。
熟悉高盛投資的資本人士預計,高盛的投資期一般為3年。
吉利:求財若渴
“吉利控股的融資已經不是問題。”接近沃爾沃并購案的人士透露。
據悉,吉利控股并購沃爾沃的出資方,包括了銀行和政府投資基金。李書福的公關工作已上達中國監管層,包括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都對外力挺吉利控股并購。吉利控股融資團成員坦誠:“所有潛在的投資者都已接觸。”
福特給予吉利控股的融資期限到2010年一季度,希望吉利控股先交付交易保證金,并出具并購交易全款的資金擔保。福特的時間表是,預計最終交易在2010年第一季度達成,在第二季度完成整個并購交易。
即使在與吉利控股達成框架性協議的同時,福特也并未將其他可能的買家的求購談判大門關死。沃爾沃首席執行官史蒂芬•;歐德稱,“我了解福特對與其他方的談判仍持開放態度。”
不斷攀高的并購金額,令吉利控股陷入艱難融資境地。“從2009年10月獲得競購優先權,到近日對外公開與福特達成初步意向,以及陡然高調的李書福接受媒體采訪,都是為了找到籌資伙伴。”
在《證券市場周刊》獲取的融資接觸對象名單中,中國國內銀行方面包括建設銀行、國家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產業基金方面包括弘毅投資、渤海產業投資基金。
上述兩家產業投資基金均向《證券市場周刊》確認,已拒絕吉利控股的融資請求。原因是,評審委員會認為融資風險太大,擔心吉利控股的還款能力。而據天津市政府人士表示,其主導的渤海產業投資基金對外稱“拒絕”,實則還是考慮給予吉利控股支持的,這種默契早于2009年3、4月間達成。
該人士透露,當時李書福曾密集前往天津,會見天津市政府高級官員。李許諾,一旦并購成功,就將重要的生產基地之一落于天津。這將拉動當地經濟發展。
吉利控股至今并未公開融資方案。
陷阱:知識產權
以生產低端汽車起家的吉利控股,“一個沙發加四個輪子”曾是李書福創業初期的造車理念。隨著企業做大,吉利控股從低端產品到高端產品,從價格戰到注重產品品質和質量,從立足國內發展到打造國際化企業,一直是李書福期待的轉型,但目前,尚有差距。
2009年10月底,在吉利控股獲得沃爾沃優先競購權的同時,有一個事實并未披露,在知識產權的談判上,福特與吉利控股陷入了停頓。
根據協議,吉利控股收購的標的是沃爾沃百分之百的股權,吉利控股也渴望獲得沃爾沃在安全與環保方面的知識產權,這些代表了未來汽車業的發展方向。但據《證券市場周刊》了解,在沃爾沃關鍵技術和知識產權的所有權轉讓方面,福特正拆分和規避,他們將組建一家全資子公司,接手并繼續享有這些所有權及再開發權,僅將余下部分轉讓給吉利控股。
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一位專家透露,目前沃爾沃主要有三大車型平臺,其中,生產緊湊型轎車的P1平臺,主要生產S40、V50、C70、C30等車型;生產大中型汽車的P2平臺主要生產S60、XC90;P24平臺主要生產XC60、V70、S80系列車型。
在這三大車型平臺中,P1平臺上福特有福克斯和馬自達3與之共享,P2平臺則有福特的蒙迪歐等車型共享。更為敏感的是,福特與沃爾沃這些共享平臺的車型,都在國內長安福特馬自達有生產。
據了解,由于福特、馬自達和沃爾沃存在平臺技術的相互借用,福特完全保留三者共有部分,以及沃爾沃為實施既定商業計劃所需要的所有福特知識產權的使用權。同時,沃爾沃為福特和它的其他品牌貢獻了防撞預警系統、乘客約束技術和其他安全設備。
至于吉利控股能夠獲得的部分權利,接近并購的人士表示,福特拆分的標準是:中美之間誰更有優勢,誰更擁有可對接的技術以及未來開發前景。其弦外之音是,福特有多大可能會把技術移交給一個預計將成為其在歐洲和北美市場的直接競爭對手?
瑞典政府似乎對此項交易持開明態度。但瑞典的工會會輕易放過對吉利的拷問么?一旦涉及并購,工會將為企業員工謀取最大利益。裁員和員工薪酬方面的費用將是并購總額的一項,接近交易人士的估算,加上日后的整合費用,有可能將并購總價格增至30億美元以上。
此前,中國海外并購70%的失敗案例是由于文化管理的沖突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