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轉型升級任重道遠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完全褪去,但已造就了一個全新的經濟格局:支撐中國經濟30多年快速增長的因素發生了重大變化;國際經濟合作和保護主義呈現新態勢;新能源、新技術行業成為資本和信貸市場翹楚;傳統經營理念遭遇更嚴峻挑戰……對于中國民營企業而言,這些新變化、新格局意味著新的挑戰,同時也蘊涵著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
11月30日,第七屆中國民營企業峰會在全國民營企業家的熱切期盼中在杭州隆重開幕。本屆峰會首次以“民營企業的生存環境和發展路徑”作為主題,旨在為處于低端向高端、國內向國際、做產品向做品牌發展的中國民營企業盡快實現轉型升級,適應全新國際國內經濟環境提供建議。
本次峰會組委會同時揭曉了“2008年度浙江省百強民營企業”。從百強企業排序來看,民營經濟在浙江全省發展中更為均衡,制造業占據半壁江山,經營范圍上日趨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后危機時代
民企發展阻力不小
會議詳細分析了近年來中國民營企業所面臨的困難和未來發展的趨勢。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轉型升級成為中國民營企業唯一出路的觀點日漸成為共識。在經受危機的過程中,也有不少民營企業依靠轉型升級成功實現突圍解困,如浙江今年8月推選的轉型升級60個樣本企業,就是其中的翹楚。然而,縱觀目前形勢,民營企業要在后危機時代實現轉型升級,面臨的挑戰恐怕只多不少。
中國出口明年依然嚴峻。對全球經濟復蘇的判斷,有不少學者認為不會一路平坦,因為現在很多增長的源泉、動力很難持續下去。比如美國老車換新車的政策、庫存調整的變化、很多財政開支等都在高速刺激經濟增長,但是時間稍長,這些經濟刺激的遞減效果便會逐漸明晰,到時候經濟增長無從依靠,全球經濟可能呈現“W”形發展。所以,到明年年終的時候,美國和歐洲向世界經濟增長的速度可能又會回落。屆時,面對美國乃至全球經濟的回落,中國出口又將面臨嚴峻挑戰,以出口型企業為主的沿海地區民營經濟,復蘇和發展的壓力將會持續。一些分析人士還認為,今后保護主義與反保護主義可能會成為中外經貿關系的常態。
此外,中央出臺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投資中的最大比例定位基礎設施建設,由于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大部分企業是國有企業,客觀上經濟刺激計劃的財政供給和信貸資金供給同時側重于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在這次經濟刺激中的財政和金融支持比例客觀上相對較低;同時在主觀上政府的維持經濟穩定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的迫切愿望,對國有企業的行政力量扶持明顯強化,更有專家認為國企兼并民營的情況還將在多個重要行業上演。
“玻璃門”太多
內需已趨飽和
市場準入“進入難、壁壘多、遭歧視”問題依然存在。有的行業即使允許進入,也設置了很高的門檻,給民營經濟設置一道看得見,進不去,一去就碰壁的“玻璃門”。
據2009年中國改革評估報告調查,目前全社會80多個行業中,允許國有資本進入的有72項,允許外資進入的有62項,而允許民營資本進入的只有41項。市場準入的不公平限制了民間資本的發展空間,民營經濟發展所需的財稅、金融、土地、科技和社會等政策不夠完善,某些方面存在不公平,用地難、融資難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主要障礙。
被寄予打開內需大門厚望的農村市場也在一波消費熱潮后趨于平淡,單純依靠“家電下鄉”拉動作用有限,現有的下鄉產品多數趨于飽和,農民需要買的電器基本都買完了,很難再有大的增長,而農村流通體系建設卻跟進不足,農民真正需要的許多產品由于流通環節不暢,其價格甚至內在阻力不小比城市里的同類產品還高。
內在壓力不小
家族化管理弊端凸現
除了外部因素,民營企業實現轉型升級的內在阻力也不小。家族化管理是浙江乃至全國民營經濟的一大特征。就在“富二代”游走于風口浪尖之時,近日媒體又曝蘇州一位“富三代”因被長輩逼迫繼承父業而自斷手指,戳到民企痛處。家族化管理在民營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有其合理性,但是隨著民營經濟的發展和壯大,家族化管理的弊端逐步顯露。一方面,企業內部管理制度無法規范化、法制化;另一方面,容易造成企業的內部分化,使企業進一步成長受到很大制約。而民營企業本身低層次的產業結構也面臨國際競爭壓力,塊狀產業組織方式面臨惡性競爭壓力,粗放型發展模式面臨要素資源瓶頸壓力,民營企業傳統管理和組織體制及治理機制面臨升級壓力。
機遇與挑戰并存
民營企業審時度勢求發展
大力扶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是國家的長遠富強之道,培養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民營企業,鞏固他們的市場經濟地位,讓他們在民族復興的過程中起到支柱作用,對于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高速增長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中華民族的復興,實現國家經濟戰略均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雖然民營企業目前面臨的困難不亞于危機之初,但挑戰中的機遇同樣巨大。
而浙江民營企業最近則依靠自己的力量獲得了一次難能可貴的勝利。11月6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通過表決,正式終止對我國碳鋼緊固件“反傾銷、反補貼”的調查。這是我國緊固件行業第一次在國際反傾銷案件中獲得勝利。然而我們應當看到,緊固件出口利潤率直到1990年代中期仍有20%以上,近年已經下降到2%~3%,企業稍有松懈就有可能虧損,而像緊固件這樣已經或正在從“搖錢樹”淪為“苦菜花”的勞動密集型出口行業為數不少。在危機淘汰了中國產業的海外競爭對手,外國同行通過貿易保護茍延殘喘的企圖又被挫敗之時,我國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完全有機會到銷售所在的國家開展投資,把對方的類似產業掌握在自己手里。無論怎樣推動沿海產業向中西部轉移,這些低增值制造環節最終仍然要大量向低成本的、更低成本的發展中國家轉移。借當前時機,把未來的海外生產基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屆時就可以在不可避免的產業轉移發生之際依然享受到相關利益。
最新出臺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對民營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具有深遠意義。被稱為“國29條”的《意見》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比以往有了很多突破,特別是在緩解中小企業錢難借、門難進、負擔重、實力弱等方面,出臺了許多具體措施,如能落到實處將極大地解決民營企業的后顧之憂。其中,在推動轉型升級方面,《意見》明確支持中小企業以市場為導向,加大研發投入,創建自主品牌,改善產業集聚條件,引導中小企業集聚發展,提高集群的專業協作化水平,支持中小企業在軟件開發、網絡動漫到新興產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設立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支持中小企業穩定和開拓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