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應否“分紅”于民?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昨日,《參考消息》轉載的《華爾街日報》報道認為,讓“腰纏萬貫”的中國國企囤錢不如“分紅”于民,應該督促國有企業上交更多利潤。
記者 廖雪梅
“央企吃肉、社會喝粥”――― 一直以來,坊間用這種觀點,對國有企業憑借國家的優厚政策和雄厚資金大發“悶聲財”表示不滿。
昨日,《參考消息》刊登來自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記者安德魯?巴特森認為,中國國企“腰纏萬貫”,讓其囤錢不如“分紅”于民,應該督促國有企業上交更多利潤,投入社會保障項目,惠及廣大百姓。
重慶國有企業回饋和反哺社會的情況怎樣?國有企業是否應該更多“分紅”于民?昨日,記者采訪了相關人士。
市民:
國企需更多反哺社會
“我認為,國有企業應該上交更多利潤!”退休的陳女士快人快語。她說,前不久有媒體報道,本市3家國企上萬名職工,超標發放工資金額達到了1億元,“既然他們能夠多發1億元給職工,為什么就不能向財政多交些錢?”
在某民營企業工作的年輕人小張多少有些無奈:“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相比,收入優厚,工作穩定,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今年國有企業職工,月平均工資超過2500元,據說同比增長幅度超過了15%。在我們單位,辛苦一個月下來,收入不到1500元。”
他認為,如果國有企業收入增加,有了多余利潤,不應只顧及本單位職工,應該考慮社會,更多回報百姓。
專家:
應該上交更多利潤
“目前,我國公有資源和國民收入分配方面,存在一定不公平現象。”市社科院產業經濟與企業發展研究所所長王秀模認為,國有企業應該上交更多利潤。
他說,國家正在采取積極措施拉動內需。如果政府財政不增加,哪來拉動內需的實力?如果居民收入不增加,哪里有消費的意愿?從這個意義上說,國有企業應該向國家多上繳利潤。
王秀模認為,目前不少城市土地價格飛漲,百姓望房興嘆。央企為什么敢于高價拿地?還不是因為自己財大氣粗、資源壟斷,“對某些資源壟斷型行業,要適當提高企業繳納利潤比例。”
國企上交多少利潤才算合理?王秀模建議,成立專門機構對企業盈利情況進行正確評價,要根據企業具體發展情況,動態評估所需繳納的利潤。他舉例,比如重鋼集團,在搬遷之際肯定需要大筆資金投入,政府可以適當降低企業上繳利潤;當企業進入平穩發展期,再提高上繳比例。
市國資委:
重慶國企兼顧藏富于民
重慶國有企業反哺社會的情況如何?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崔之元認為,重慶國有企業創造了國資增值與藏富于民兼顧的“重慶經驗”。
他解釋,如果沒有“八大投”負責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市政府必然要動用大筆財政資金;如果讓財政拿錢,必然擠占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必然打擊民營經濟和市民創業的積極性。事實上,“八大投”成立以來,市政府債務并沒有增加,市民因為大批基礎設施迅速修建而受益。這充分說明,國資增值與藏富于民可以攜手并進。沒有擠占財政資金,實際上就是一種“分紅”。
“很多城市都羨慕重慶有‘第三財政’。”昨日,市國資委相關人士介紹,市國資委成立來,國有資產預算幾乎成了重慶市政府的“第三財政”。
“第三財政”發揮了多大作用?該人士舉了一組數字,2007年市屬國有重點企業、中央和外地在渝企業,對全市財政收入的貢獻率達52%;市級國有投資集團,占全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總額的比重,連續四年達到75%左右;過去五六年來,“八大投”為重慶公益性項目投入了大約1800億元“真金白銀”。
據了解,目前我市各國有企業上繳利潤比例,不低于可分配利潤的10%。今后,根據企業發展情況,這一比例還有可能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