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軟實力介乎過去與未來之間
道格拉斯·諾思是第一個使“路徑依賴”理論聲名遠播的學者,道格拉斯.諾思由于用“路徑依賴”理論成功地闡釋了經濟制度的演進,于199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諾思認為,“路徑依賴”類似于物理學中的慣性,事物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這是因為,經濟生活與物理世界一樣,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這種機制使人們一旦選擇走上某一路徑,就會在以后的發展中得到不斷的自我強化。根據鄧正紅企業未來生存管理思想,鄧正紅認為,企業軟實力是基于特定市場、用戶價值、企業歷史、文化背景,經過一段時間經驗和知識的積累建立起來,所以具有獨創性,因為企業軟實力具有這種“路徑依賴性”,意味著企業軟實力是企業經過漫長的建設過程才得到的,而且這一過程并無捷徑可尋,別的企業要想創造這種能力時,需要耗費相當的時間和花費高昂代價。所以競爭對手很難復制和模仿。
1932年,松下幸之助為他的公司定下了250年的發展目標,以25年為一個階段。如此長遠的計劃顯然超越了他94年的人生。“消除世界貧困”是他當時認定的企業使命,憑什么實現這樣的目標呢?在于松下堅持累積自己的軟實力。遠藤功的著作《持續力》羅列的那些正面案例,清晰地體現了一種與“永續經營”相關的日式管理思想:強調個人價值與組織同一化的集體主義,強調全員參與的一點一滴的改善。
鄧正紅企業軟實力理論強調,企業軟實力的意義不在現在,而在未來,就是如何確保企業可持續發展乃至基業長青。企業軟實力的積累在于蓄積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勢能”,以圖未來爆發。因此,企業軟實力戰略也是企業未來生存戰略,企業軟實力理論屬于鄧正紅企業未來生存管理思想的范疇。企業未來生存戰略是否包含“未來”因子,關鍵看這個戰略是否有軟實力介入,就是文化制導,即企業價值理念對企業戰略的控制和引導。真正的企業未來生存戰略是企業在環境、資源和文化之間由平衡效應所產生的思維結果,企業軟實力的其落腳點是企業運用軟資源整合當下的資源,為未來生存作準備。環境、資源、文化是企業未來生存三大戰略要素,沒有文化或者軟實力介入的企業戰略,不是企業未來生存戰略,因為環境、資源是變化的,這樣的戰略只是維持企業暫時生存的硬道理。
在企業史上,公司管理層的更換往往會導致經營方略的改變。但在本田公司,不僅僅是那些經營管理的優秀傳統,甚至夢想也是可以持續的。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它的飛機部門。創始人本田宗一郎(1906-1991)是一位出生于鐵匠之家的汽車業大腕,他在1962年提出要造飛機的時候,引起了日本媒體一陣驚駭。在他死后,這個有些瘋狂的想法也遭到了很多公司內部人士的反對。但最終,本田技術研究所的社長吉野浩行抱著“絕不能讓宗一郎的夢想化為泡影”的態度堅持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