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謊言——再談管理中的數字游
虛假數字對管理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然而,真實的數字就都對管理一定有幫助嗎?
管理確實離不開數據,但正因為如此,數據中隱含的問題才更值得引起人們重視。即使是真實的數據,也需要管理者用腦子思考,否則,有計算機就足夠了。在一定條件下,數據是真實的,但傳遞的信息卻是虛假的。 一是統計起止點的貓膩。凡是縱向的統計數據,都會牽涉到起止點,選擇起止點大有講究。比如,有一些關于新中國成就的數據,經常用1949年的數據來比較。這種比較必須注意這樣一個事實,就是1949年的國民黨政府處于崩潰階段,許多數據并非常態。要反映后來的建設成就,只能以經過三年恢復后的正常狀態數據(或者是用戰前的數據)為起點才具有管理學上的價值。企業也是如此,考察企業的發展水平,必須把基數確定在正常狀態時期。一般情況下,企業經營總會有起伏,那種選取一個峰值作為止點來比較的做法,拿來鼓舞士氣可能有點用,而要作為戰略和決策的基點就有偏頗。 二是百分比的貓膩。百分比在管理中十分有用,但使用不當也會造成錯覺。比如,引進技術中的國產化(或自主知識產權)比例,往往并不能反映實際情況。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對于大批量產品而言,這種百分比多數無意義。IBM的電腦,有多少零部件是在美國生產的?波音的飛機,又有多少零部件是該公司自己制造的?如果按部件比例,波音制造的機翼,在整個飛機中占不了多少。有人強調“核心技術”,對飛機來說,機翼當然是核心,但發動機算不算核心?波音恰好是發動機也外包生產。 三是橫向對比的貓膩。企業經營中總會有一些關鍵數據,然而這些數據橫向對比不當,會產生虛假效果。比如,制造同一產品的兩個企業,一個市場份額大但利潤率低,另一個市場份額小但利潤率高。不是全方位比較而是有選擇的比較,單一比市場份額,或者單一比利潤率,對管理毫無用處。更有甚者還有比較的錯位,用“最能拿出手”的數據同其他公司“拿不出手”的數據比。這就像讓數學家去同拳擊手比打拳,或者反過來讓拳擊手同數學家比算術,其中的荒謬顯而易見。尤其要警惕把不可比的事物硬拉到一塊比較,如比較國畫和油畫的優劣就是如此。 四是大小變幻的貓膩。經常能聽到一種很能打動人心的說法:我們用多少萬件襯衣,才能換來一架波音飛機。如果把這種說法換一種方式:我們只用了一船襯衣,就換來了用幾十萬個零件組成的飛機。兩種說法的效果不言而喻。這里面,玩的就是大小變幻。管理不是變魔術,玩這種變幻,只能引起情緒反應,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用真實的數據玩貓膩,這就叫“真實的謊言”。這種數據,具有真實性但不具有科學性。對待數據,除了核查其真實性外,還要看取樣是否科學,統計區間是否合理,樣本是否具有代表性,以及由此得出的推論是否符合邏輯,等等。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上當。如果自己清楚這些數據是“真實的謊言”,僅僅用來作為一種不好直言的手段,也倒情有可原;如果掉入數據陷阱而不自知,那就有可能把管理帶上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