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還是要有主人翁精神
從傳統意義上,在民營企業,員工是不可能做主人翁的。真正的企業主人當然是老板。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很多人抱有嚴重的打工心態:工作都是為老板做的,自己就是為了掙點工資。因此,只要不影響工資獎金,工作上投入越少越好。更嚴重的,工作上拈輕怕重,報酬上斤斤計較,在態度上消極被動,甚至偷奸耍滑。遇到難事躲著走,能少干就少干。對臨時性的額外工作,更是想方設法推脫。這就是讓老板和管理者困惑不已的打工心態。這種心態從民營企業發端,已經深深侵入國有企業、甚至國家機關。
其實,這種心態影響的不僅僅是企業等組織,更直接影響的是員工本人的職業發展。
客觀上講,付出勞動,就要有勞動報酬,這一點天經地義。所以,當員工“斤斤計較”自己的工作報酬時,也不應該受到過多指責。但是,工作本身的回報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如果員工緊盯工資報酬這一種回報的話,可能會忽略另一個更重要、更具有戰略性的回報:那就是人力資本的積累。
員工的人力資本表現為知識、經驗、技能。實際上,知識、經驗、技能有兩個功能:一個是用來勞動,一個是用來投資。
把知識、經驗、技能的功能定位為“勞動”,必然產生打工心理。因為,勞動就要有勞動報酬,勞動報酬通常表現為工資、獎金。因此,僅僅關注自己的工資獎金就是把自己定位為勞動者,勞動者在民營企業就是打工者。打工者自然就會產生打工心態。一旦打工心態成為主流心態,管理者就會陷入前文所說的尷尬。
其實,知識、經驗、技能還有另一個功能,那就是投資。我們所說的人力資本正是強調的知識、經驗、技能的資本屬性和投資功能。按照人力資本的屬性分析崗位,會得出另外一個重要結論:
每個崗位都是一個股份制公司,員工與老板都是崗位股份制公司的股東,只不過,員工投入的不是貨幣資本,而是人力資本,具體形式是知識、經驗、技能。員工要求的回報也不表現為利潤,而是首先表現為人力資本,也就是知識、經驗、技能的積累。這種把知識、經驗、技能當作自己的資本的員工,關注的首先不是工作之后的工資回報,而是工作之后的知識、經驗、技能是否有所增長。就像企業老板一樣,老板投資創建了公司,同時也參加公司的工作和勞動,但是,沒有幾個老板真正關心自己的工資獎金是多少,而是關心自己的投資回報—利潤的高低。因此,關注投資回報是典型的老板心態。當員工關注的焦點從工資獎金轉移到知識經驗技能的積累時,員工的心態也就從打工心態轉移到了老板心態,只不過他不是企業的老板,而是崗位股份制公司的老板,或者簡稱崗位老板。
我們把這個理論稱為崗位股份制公司理論。這是一種全新的職業觀、利益觀或價值觀,它的最大功能就是扭轉員工的打工心態為主人翁心態。使員工在打工心態下認為是吃虧而不愿意做的事,變為不怕吃虧而積極做,甚至是主動做別人不愿意做的“吃虧”事;甚至可以把以打工心態精于“算計”的“精”員工改造成企業需要的不太算計的“傻”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