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網通合謀寡頭壟斷?
從2002年5月電信分拆重組以來,立足于中國南方的中國電信和立足于北方的中國網通就一直試圖向對方的領地發起進攻。但隨著2月16日王曉初(中國電信法人代表)與張春江(中國網通法人代表)分別在一份特殊的“君子協定”上簽下自己的名字,這種狀況將宣告結束。
全面停火
高層消息人士向本報透露,協議明確規定雙方從此不再進入對方“領地”,并且提出了多個具體措施保證多年來難以實施的互聯互通、新技術合作、業務合作等。他說,協議的簽訂不僅意味著兩家固網運營商從此全面停火,更意味著“化敵為友”以及“一致對外”。
據透露,雙方共同認可此次合作將以“維持現狀、面對現實”為原則。具體內容包括從2007年3月1日起,雙方各級子公司、合資公司停止在對方主導區域發展各類型新客戶、停止所有對方主導區域內的項目投資以及配合網絡互聯互通等。
協議劃定,南方21省市和北方10省市分別為中國電信、網通的主導區域。這樣的劃分與5年前國務院組織電信業大重組時的劃分完全一致。
消息人士說,協議有明確的實施措施,如規定2007年2月底前雙方將把對方主導區域內的自身運營數據(用戶數、企業客戶名單等)提交對方;另如規定2007年中國電信在北方10省市投資不得超過30億元、中國網通在南方21省市投資不得超過70億元等。協議也規定了明確的監管措施,具體監管由雙方集團市場部、大客戶部實施,同時雙方集團領導將建立定期會晤溝通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合作處于高度保密狀態。一位運營商市場部人士告訴本報,這次合作的事情“不能說”,“雙方要求嚴格保密。不能告訴記者和用戶,也不能告訴任何第三方”。采取這樣的措施也許是為了消除政府與公眾的疑慮———兩家運營商是否在合謀寡頭壟斷?
“如果從當初電信重組的初衷來看,現在(指雙方合作)確實是一種倒退。”一位匿名電信專家說。他說,但也不應該把這種合作就看做對消費者有什么陰謀,主要原因是“這幾年固網運營商被移動擠壓得太苦了”。
5年前電信重組的時候,電信、網通都處在自己的黃金時代。他們不但仍享有固話月租費帶來的豐厚收益,并從固話用戶的高速增長中獲得了紅利。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決策往往傾向于扶植移動通信,一些成本包袱不斷被甩給固網運營商。一個明顯的例子是,目前中國移動員工數量為11萬,聯通4萬,而且基本沒有退休員工。但電信、網通都被分配了大量退休員工、附屬企業員工等,使員工總數超過了100萬。
更重要的是,隨著近幾年來移動、聯通話費不斷下降,固網運營商的生存空間受到進一步擠壓。信息產業部最新公布的《2006年全國通信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06年移動運營商平均每月增加用戶564萬,但同年固網運營商平均每月新增固定電話用戶量為144.7萬戶,僅為移動新增用戶量的1/4。這樣“可憐”的新增用戶數量只達到2005年的一半,或者2004年的四分之一。
在本地話務方面,2001年固定與移動之比為4∶1。到2005年底,比例就變成了3∶7。2005年固網通話量是零增長,2006年固網本地通話量不增反降,幅度超過3%。在新增市場份額方面,中國移動一家獨占四分之三,新增凈利潤份額則超過九成。同比中國電信新增市場份額僅為十分之一,新增凈利潤市場份額不足5%。中國網通的凈利潤已處在下降狀態。
一致對外
正是共同的困境使中國電信、網通的聯合顯得順理成章。運營商內部人士說,一年來兩家公司一直有停戰、減少內耗的打算,不過最近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單向收費的消息把這種合作提早了。他說,兩家公司現在都認識到,他們共同面對的最大的沖擊來自于移動通信,而不是彼此。
為了更好地抗衡移動通信,協議還同時規定,雙方將不再繼續在宣傳等方面與對方為難,不利用廣告等手段破壞對方品牌、商譽等,也不再有惡意限制互聯互通的行為。雙方還將開展維護方面的合作,以及共同試驗新技術等。固網用戶將從中受益,最明顯的是南北兩方網站相互訪問的速度將加快,比手機更便宜的網絡電話等新業務也將逐步試驗、商用。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電信業的大規模分拆、重組歷來都出于政府政令,本次合作是第一次由運營商自己提出的、出于市場考慮的大動作。這份協議雖然有嚴格的保密條款,但被披露后能否得到政府認可尚屬未知。
消息人士說,雙方簽約時已經考慮到此舉的政策風險,但雙方已經下定決心實施此事。雙方共同認可,一旦協議中的部分條款被認定為非法或被政府叫停,將不影響其余條款的效力。
真正可能對協議履行造成影響的因素來自于另一層面。消息人士說,協議的有效期為2007年3月到12月,但期間如發生運營商重組、3G牌照發放等重大事件,雙方可對協議內容另行談判。
命懸牌照
不過,停火協議的簽署只能幫助這兩家公司降低一些無謂消耗的成本,要真正解決移動通信的擠壓問題,提高利潤率還必須依靠別的辦法。中國電信向投資者提出的解決思路有兩個,一是做“全業務運營商”(即拿到移動業務牌照),另一個則是做“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即固網轉型)。
關于后者,本報獲得的一份《中國電信三年規劃(2006-2008)》顯示,中國電信預計,要成為現代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需要8-10年的時間,具體分三個階段實施。近期(2-3年)為關鍵期,這一階段結束后,非語音業務應占到總收入的35%,軟交換投資占總投資10%;中長期(5-6年)基本實現戰略轉型,實現企業收入增長率與行業發展速度同步,非語音收入占到45%;遠期(8-10年)全面成為現代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
“所謂轉型其實用處不大”,BDA電信咨詢公司咨詢顧問張宇說,“拿到移動牌照才是電信、網通惟一的救贖方法,并且拿牌時間越早越好。”
張宇說,當前電信、網通面臨的情況是固定語音業務遭受移動通信擠壓;小靈通投資周期已過,用戶增長開始下降;長途業務受IP電話、Skype等新技術影響收入下降;以寬帶、商務領航、IPTV等為代表的新興業務雖然有增長,畢竟占集團收入比重不大,尚無法承受集團收入和利潤增長的重負。
考慮到電信網絡建設周期,拿到移動牌照并不能立刻幫助電信、網通提高利潤率。但張宇說,如果不能迅速拿到移動牌照,小靈通用戶甚至固網用戶都將出現加速流失。他說,隨著單向收費等政策實施,電信和網通推動電信重組乃至3G發牌的心情已經相當迫切,本次的合作就是這種心情的寫照。
“對電信網通來說,拿牌的時間越早越有利。只有迅速拿牌(年內),小靈通用戶才能平穩轉網,固定移動兩網也可發揮協同效果(如業務打包)。”他說,“這樣才能實現‘可銜接’的業務轉換,防止出現收入驟降的空當期。”
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電信還是網通都將拿到一張3G業務(即移動業務)牌照,只是該牌照到底為何種3G標準以及發牌時間尚未確定,但發牌時間對兩家固網運營商至關重要,因為“3G牌照是網通和電信真正的救命稻草”,有市場分析人士如此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