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王老吉"通過品牌營銷實現跨越式發展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我國通過國家認定的"中華老字號"企業總共有2000多家,主要集中在餐飲、醫藥等行業。但據目前的統計資料表明,我國大約70%的老字號已銷聲匿跡,而幸存下來的大部分經營情況也是岌岌可危,經濟效益好的只有10%左右,形成規模效應的更是少之又少。
作為老字號藥業之一,王老吉藥業(原廣州羊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蓬勃發展的一個,2003年單王老吉顆粒的銷售額就達1.5億元,加上罐裝飲料,總銷售額超過3億元。從1999年到2003年這段時間里,王老吉藥業年平均增長速度超過25%,被業界譽為老字號企業與現代化經營相結合的成功典范,同時也給其他老字號藥業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
一、王老吉的歷史淵源
"老老實實'王老吉',清熱解毒祛暑濕"。涼茶是廣東、廣西地區的一種由中草藥熬制、具有清熱去濕等功效的"藥茶"。在眾多老字號涼茶中,又以"王老吉"最為著名,堪稱涼茶始祖。
"王老吉"最早是在1828年由王澤幫(乳名"阿吉")所創,在廣州市十三行路靖遠街開設了一間王老吉涼茶鋪,專營水碗涼茶。王老吉涼茶由于配方獨特、價格公道,因而遠近聞名,門庭若市,供不應求。于是在1840年,王老吉涼茶鋪便開始以前店后廠的形式,生產王老吉涼茶包。在經歷了慈禧太后借助王老吉益智清神把持朝政;洪秀全廣州赴考王老吉救命;太平軍天京保衛戰王老吉勞軍;林則徐虎門銷煙王老吉清熱解毒等驚天動地的大事后,"王老吉"扎根民間。
解放后,王老吉藥號分為兩支,一支歸入國有企業,發展為今天的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王老吉牌沖劑產品(國藥準字)。另一支由王氏家族的后人帶到香港。在中國大陸,王老吉的品牌歸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所有,在中國大陸以外有涼茶市場的國家和地區,王老吉的品牌基本為王氏后人所注冊。而目前生產紅色王老吉的加多寶公司則是通過品牌租賃形式向王老吉藥業租賃了20年的品牌使用權。
二、"王老吉"的困境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羊城藥業(王老吉前身)也曾創造出輝煌的業績:排名全國中成藥50強,產值1個億,利潤1000萬。這輝煌的業績得益于廣東改革走在全國前列,較早地進入市場經濟時代。羊城藥業也因此走入市場,走向全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羊城藥業成為廣州第一批股份制改革的企業,并積極籌劃上市,走上了包括房地產投資在內的多元化的道路。但是,隨之而來的卻是連續幾年的巨額虧損,最終資不抵債、負債經營,主業也受到很大程度的沖擊。1998年以前,羊城藥業有員工520人,其中管理干部213人,占40%,這些干部是終身制的,有人無力盡責,有人無能盡才,有些部門龍多不治水,有些部門無龍治水;年銷售不過5000萬元,且潛在虧損近3000萬元。而取得了品牌經營權的廣東加多寶飲料有限公司,當時也開始生產紅色罐裝的王老吉飲料在廣東銷售。但由于過于濃厚的地域色彩,從1998年到2004年,王老吉飲料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中,默默無聞地固守著一方區域市場。
三、"王老吉"圍繞品牌的營銷創新
為了求得更大的突破,盡管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困境,在不到5年的時間里,攜手加多寶公司,依托紅色"王老吉",王老吉藥業走出了困境,讓一個享有170余年歷史品牌的老字號企業重新煥發了春光。王老吉藥業之所以能枯木逢春,主要是由于其有強烈的品牌創新意識:
(一) 定位創新。
原本涼茶是廣東的一種地方性藥飲產品,用來"清熱解毒袪暑濕"。在兩廣以外,人們并沒有涼茶的概念。而且在廣東省,涼茶業內競爭也相當激烈,涼茶品牌"黃振龍","阿貞"等也占據了一部分市場。由此看來,如果把紅色王老吉作為涼茶賣,顯然這個市場容量不令人滿意。
作為涼茶賣困難重重,作為飲料同樣舉步維艱。如果放眼到整個飲料行業,碳酸飲料、果汁、礦泉水等已經確立了自身的地位。紅色王老吉以"金銀花、甘草、菊花等"草本植物熬制,有淡淡中藥味,對口味至上的飲料而言,的確存在不小障礙,加之3.5元/罐的零售價,如果不能使紅色王老吉和競爭對手區分開來,必然在飲料市場上無法取得突破。這就使紅色王老吉面臨一個極為尷尬的境地:既不能固守兩地,也無法在全國范圍推廣。
為了擺脫這種尷尬的境地,就必須對產品進行重新定位。他們在調研中發現,廣東的消費者飲用紅色王老吉的場合多為燒烤、登山等活動,而他們評價紅色王老吉時經常談到"不會上火"。這些消費者的認知和購買消費行為均表明,消費者對紅色王老吉并無"治療"要求,而是作為一個功能飲料購買,購買紅色王老吉真實動機是用于"預防上火"。
再進一步研究消費者對競爭對手的看法,則發現紅色王老吉的直接競爭對手,如菊花茶、清涼茶等由于缺乏品牌推廣,僅僅是低價滲透市場,并未占據"預防上火"的飲料的定位。而碳酸飲料、果汁、水等等明顯不具備"預防上火"的功能,是間接的競爭者。
但是"王老吉"能否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國呢?通過研究發現,中國幾千年的中藥概念"清熱解毒"在全國廣為普及,"上火"、"祛火"的概念也在各地深入人心,這就使紅色王老吉突破了地域品牌的局限。
"開創新品類"永遠是品牌定位的首選。一個品牌如果能夠將自己定位為與強勢對手所不同的選擇,其廣告只要傳達出新品類信息就行了,而效果往往是驚人的。同時,任何一個品牌定位的成立,都必須是該品牌最有能力占據的,即有據可依,如"可口可樂說":正宗的可樂",是因為它就是"可樂"的發明者。而且,對很多人而言,會認為某些國家、區域在某些品類有特別的優勢,品牌應充分利用人們心智中的這種認定,將其轉化為品牌騰飛的支持資源。
紅色王老吉的"涼茶始祖"身份、神秘中草藥配方、175年的歷史等,顯然是有能力占據"預防上火的飲料"的。紅色王老吉作為第一個預防上火的飲料推向市場,使人們通過它知道和接受了這種新飲料,最終紅色王老吉就會成為預防上火的飲料的代表,隨著品類的成長,自然擁有最大的收益。
至此,問題迎刃而解。首先明確紅色王老吉是在"飲料"行業中競爭,其競爭對手應是其他飲料;品牌定位--"預防上火的飲料",其獨特的價值在于--喝紅色王老吉能預防上火,讓消費者可以盡情享受生活。
作為老字號藥業之一,王老吉藥業(原廣州羊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蓬勃發展的一個,2003年單王老吉顆粒的銷售額就達1.5億元,加上罐裝飲料,總銷售額超過3億元。從1999年到2003年這段時間里,王老吉藥業年平均增長速度超過25%,被業界譽為老字號企業與現代化經營相結合的成功典范,同時也給其他老字號藥業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
一、王老吉的歷史淵源
"老老實實'王老吉',清熱解毒祛暑濕"。涼茶是廣東、廣西地區的一種由中草藥熬制、具有清熱去濕等功效的"藥茶"。在眾多老字號涼茶中,又以"王老吉"最為著名,堪稱涼茶始祖。
"王老吉"最早是在1828年由王澤幫(乳名"阿吉")所創,在廣州市十三行路靖遠街開設了一間王老吉涼茶鋪,專營水碗涼茶。王老吉涼茶由于配方獨特、價格公道,因而遠近聞名,門庭若市,供不應求。于是在1840年,王老吉涼茶鋪便開始以前店后廠的形式,生產王老吉涼茶包。在經歷了慈禧太后借助王老吉益智清神把持朝政;洪秀全廣州赴考王老吉救命;太平軍天京保衛戰王老吉勞軍;林則徐虎門銷煙王老吉清熱解毒等驚天動地的大事后,"王老吉"扎根民間。
解放后,王老吉藥號分為兩支,一支歸入國有企業,發展為今天的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王老吉牌沖劑產品(國藥準字)。另一支由王氏家族的后人帶到香港。在中國大陸,王老吉的品牌歸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所有,在中國大陸以外有涼茶市場的國家和地區,王老吉的品牌基本為王氏后人所注冊。而目前生產紅色王老吉的加多寶公司則是通過品牌租賃形式向王老吉藥業租賃了20年的品牌使用權。
二、"王老吉"的困境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羊城藥業(王老吉前身)也曾創造出輝煌的業績:排名全國中成藥50強,產值1個億,利潤1000萬。這輝煌的業績得益于廣東改革走在全國前列,較早地進入市場經濟時代。羊城藥業也因此走入市場,走向全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羊城藥業成為廣州第一批股份制改革的企業,并積極籌劃上市,走上了包括房地產投資在內的多元化的道路。但是,隨之而來的卻是連續幾年的巨額虧損,最終資不抵債、負債經營,主業也受到很大程度的沖擊。1998年以前,羊城藥業有員工520人,其中管理干部213人,占40%,這些干部是終身制的,有人無力盡責,有人無能盡才,有些部門龍多不治水,有些部門無龍治水;年銷售不過5000萬元,且潛在虧損近3000萬元。而取得了品牌經營權的廣東加多寶飲料有限公司,當時也開始生產紅色罐裝的王老吉飲料在廣東銷售。但由于過于濃厚的地域色彩,從1998年到2004年,王老吉飲料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中,默默無聞地固守著一方區域市場。
三、"王老吉"圍繞品牌的營銷創新
為了求得更大的突破,盡管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困境,在不到5年的時間里,攜手加多寶公司,依托紅色"王老吉",王老吉藥業走出了困境,讓一個享有170余年歷史品牌的老字號企業重新煥發了春光。王老吉藥業之所以能枯木逢春,主要是由于其有強烈的品牌創新意識:
(一) 定位創新。
原本涼茶是廣東的一種地方性藥飲產品,用來"清熱解毒袪暑濕"。在兩廣以外,人們并沒有涼茶的概念。而且在廣東省,涼茶業內競爭也相當激烈,涼茶品牌"黃振龍","阿貞"等也占據了一部分市場。由此看來,如果把紅色王老吉作為涼茶賣,顯然這個市場容量不令人滿意。
作為涼茶賣困難重重,作為飲料同樣舉步維艱。如果放眼到整個飲料行業,碳酸飲料、果汁、礦泉水等已經確立了自身的地位。紅色王老吉以"金銀花、甘草、菊花等"草本植物熬制,有淡淡中藥味,對口味至上的飲料而言,的確存在不小障礙,加之3.5元/罐的零售價,如果不能使紅色王老吉和競爭對手區分開來,必然在飲料市場上無法取得突破。這就使紅色王老吉面臨一個極為尷尬的境地:既不能固守兩地,也無法在全國范圍推廣。
為了擺脫這種尷尬的境地,就必須對產品進行重新定位。他們在調研中發現,廣東的消費者飲用紅色王老吉的場合多為燒烤、登山等活動,而他們評價紅色王老吉時經常談到"不會上火"。這些消費者的認知和購買消費行為均表明,消費者對紅色王老吉并無"治療"要求,而是作為一個功能飲料購買,購買紅色王老吉真實動機是用于"預防上火"。
再進一步研究消費者對競爭對手的看法,則發現紅色王老吉的直接競爭對手,如菊花茶、清涼茶等由于缺乏品牌推廣,僅僅是低價滲透市場,并未占據"預防上火"的飲料的定位。而碳酸飲料、果汁、水等等明顯不具備"預防上火"的功能,是間接的競爭者。
但是"王老吉"能否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國呢?通過研究發現,中國幾千年的中藥概念"清熱解毒"在全國廣為普及,"上火"、"祛火"的概念也在各地深入人心,這就使紅色王老吉突破了地域品牌的局限。
"開創新品類"永遠是品牌定位的首選。一個品牌如果能夠將自己定位為與強勢對手所不同的選擇,其廣告只要傳達出新品類信息就行了,而效果往往是驚人的。同時,任何一個品牌定位的成立,都必須是該品牌最有能力占據的,即有據可依,如"可口可樂說":正宗的可樂",是因為它就是"可樂"的發明者。而且,對很多人而言,會認為某些國家、區域在某些品類有特別的優勢,品牌應充分利用人們心智中的這種認定,將其轉化為品牌騰飛的支持資源。
紅色王老吉的"涼茶始祖"身份、神秘中草藥配方、175年的歷史等,顯然是有能力占據"預防上火的飲料"的。紅色王老吉作為第一個預防上火的飲料推向市場,使人們通過它知道和接受了這種新飲料,最終紅色王老吉就會成為預防上火的飲料的代表,隨著品類的成長,自然擁有最大的收益。
至此,問題迎刃而解。首先明確紅色王老吉是在"飲料"行業中競爭,其競爭對手應是其他飲料;品牌定位--"預防上火的飲料",其獨特的價值在于--喝紅色王老吉能預防上火,讓消費者可以盡情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