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企業家怎樣瀟灑入世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我們如何在建功立業的同時,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快樂?且聽于丹教授講述從自我腳下抵達自我心靈的奇妙旅程。
我今天想跟中國企業家們交流的是一種人生的坐標,就是以一種樸素的、微小的、當下的做法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我們今天的時代最缺少的已經不是遠大理想,而是從自己的腳下到達理想那幾步可行的道路。對于當代優秀的企業家來講,怎么樣在建功立業的同時,保持一種心靈的默契和快樂,是很重要的事情。
自省,然后“不憂不懼”
人選擇什么樣的職業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完成職業的穿越,達到自我的確認。這也正是文化的使命。一個人可以做管理、做企業,也可以做學問。只要你確認:這是我所要的生活!如果缺少這種心靈歸屬,我們的人生就會陷入為世事而匆忙的局面,就像詩人紀伯倫說的那樣:“很多時候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
大家都知道水是可以照耀萬物的,但是水只有一種情況下才可以照見影像,就是心如止水的時候。水在湍急、喧囂的時候,就像我們情緒澎湃的時候,我們便看不清世間的萬象。中國的經典、東方的文化能給我們的是什么呢?就是一切從心靈出發,把握外在的世界和自我的規律,完成這樣一場穿越,而最終抵達自己。
孔子的學生曾經問他:什么是真正的君子?孔子說能做到四個字:“不憂不懼”。也就是說,當你心中沒有憂思,沒有畏懼,這就是君子。學生聽了不以為然,認為標準太簡單了。難道真君子不需要做點事嗎?孔子說了一句話:“內省無疚,何來憂懼”?就是說,當一個人一天忙碌下來,叩問內心,反躬自省,問問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有愧于天?是否耍了小聰明?有沒有對不起別人?如果自己的內心了無愧疚,何來的憂和懼呢?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很多人覺得神經衰弱,睡不好覺,甚至需要醫生給開安眠藥,其實按照孔子講的,就是你的內心有憂有懼,覺得自己有什么事沒有做到位,有些事沒盡心,有些事做錯了怕人責備。所以,這種內省就是儒家提倡的一個自我平衡方式。
那么如何內省呢?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其實是叩問我們不同層次的人格。首先,想想你對自己的職業角色是否忠誠?第二,想想自己是否對朋友講信用?第三,是問我們生命的自我角色,你成長了嗎?你有沒有自己心靈里面的學習、復習和成長?
人生理想,從你身邊做起
圣賢的東西其實很簡單。
就好像孔子的一些學生們在一起談人生理想,大家都高談闊論,談到最后發現老師沒有說話,學生就問孔子:你的理想是什么?他淡淡地說了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三句話大有深意,它適用于我們每一個人。你可以在社會上建功立業,可以名垂青史,但是你身邊這三種人安置好了嗎?
孔子說“老者安之”,就是要讓老人因為我的存在可以“安”。何為“安”?即是外在可以安身,內在可以安心。怎么樣安身呢?就是你孝敬,給他吃、穿、住盡量好一點兒。什么是安心呢?就是你正直、善良、有出息,為社會做大事,讓父母臉上有光。在《論語》里面有這樣的話,就兩個字:“色難”,就是在孝順老人這件事上,千難萬難,最難的是無論何時都給老人一個好臉色。比如:父母總保持著過苦日子時候的習慣,兒女往往看不慣而跟父母提意見,其實往往也是出于好心。但我們不要忘了,我們不能以自己的方式強加給別人,我們應該以父母需要的方式來愛他們。
其次是“朋友信之”。在你這一生的朋友里,有些是輝煌顯赫的,有些是卓越成功的,但是你這一輩子能在腦子里留幾個人呢?你能留下的人往往都是那些這一輩子都不會喧囂在你眼前的人,他對你的態度永遠都不是滾燙的、火熱的,但是他溫暖、恒久,會一生相伴。如果你的生命中真有這種朋友,你對他最重要的一個認知,就是性命相托的信任:在遇到大事的時候,你會信得過他。大家知道“竹林七賢”,他們的性格各有不同。比如:嵇康的性格直爽暴躁,有什么不滿就會直接發泄出來。一天,七賢當中的一個人出世做官了,他非常生氣,寫文章大罵這個人。結果嵇康在39歲時就被人殺了,在他臨終托孤時,他想到誰呢?還是托付給這個被他痛罵的朋友,因為相信他一定會好好地養育自己的孩子。這叫朋友之“信”。
再次是“少者懷之”。其實最好的人格永遠不是那樣光芒四射的,老子對好人格有這樣一個形容,叫做“光而不耀”。什么意思的?就是一個人有內在生命的溫潤、流轉、內心的慈悲,但是他不是光芒四射。一個長輩當他的生命人格是光而不耀,他會表現坦蕩、樸素、溫暖,他會讓孩子覺得那個人真好,他的今天是我的明天,我明天比他現在還好。
所以,孔子的理想就是希望老人因為我而可以安頓,朋友因為我而可以信任,晚輩因為有我而有了一個可緬懷的榜樣,我做到這幾條就夠了。
擁有“知人”的大智慧
學生曾經問孔子什么叫做智慧,他就回答了兩個字“知人”。也就是這個世界上真正的大智慧就是了解人心,了解人性。在今天這樣一個科技空前發達的時代,找尋知識太容易了,只要從網上搜索一個關鍵詞就可以。但是卻沒有一個心情搜索引擎,讓我知道:自己的內心什么樣?別人內心什么樣?
子路是孔子學生里面最有勇無謀的人,他曾經問他的老師:“子行三軍,則誰與?”就是說,今天讓你帶兵打仗的話,你會選擇誰跟你同行帶軍呢?子路認為老師會選擇他這樣勇敢的人。結果老師告訴他:“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很勇敢,在我面前拍著胸脯說:我敢赤手空拳打老虎,我敢只身過大河,而且死而無悔——我不用這樣的人。用什么人呢?孔子說了一個標準,叫做“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臨事而懼”就是面臨一件事的時候,有敬畏之心的人。人真正有所懼是因為在乎。“好謀而成”就是要懂得如何投入自己的智謀,最后把事情完成。所以,一個很低調,并全情投入智慧的人,是孔子用人的選擇。
我今天想跟中國企業家們交流的是一種人生的坐標,就是以一種樸素的、微小的、當下的做法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我們今天的時代最缺少的已經不是遠大理想,而是從自己的腳下到達理想那幾步可行的道路。對于當代優秀的企業家來講,怎么樣在建功立業的同時,保持一種心靈的默契和快樂,是很重要的事情。
自省,然后“不憂不懼”
人選擇什么樣的職業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完成職業的穿越,達到自我的確認。這也正是文化的使命。一個人可以做管理、做企業,也可以做學問。只要你確認:這是我所要的生活!如果缺少這種心靈歸屬,我們的人生就會陷入為世事而匆忙的局面,就像詩人紀伯倫說的那樣:“很多時候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
大家都知道水是可以照耀萬物的,但是水只有一種情況下才可以照見影像,就是心如止水的時候。水在湍急、喧囂的時候,就像我們情緒澎湃的時候,我們便看不清世間的萬象。中國的經典、東方的文化能給我們的是什么呢?就是一切從心靈出發,把握外在的世界和自我的規律,完成這樣一場穿越,而最終抵達自己。
孔子的學生曾經問他:什么是真正的君子?孔子說能做到四個字:“不憂不懼”。也就是說,當你心中沒有憂思,沒有畏懼,這就是君子。學生聽了不以為然,認為標準太簡單了。難道真君子不需要做點事嗎?孔子說了一句話:“內省無疚,何來憂懼”?就是說,當一個人一天忙碌下來,叩問內心,反躬自省,問問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有愧于天?是否耍了小聰明?有沒有對不起別人?如果自己的內心了無愧疚,何來的憂和懼呢?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很多人覺得神經衰弱,睡不好覺,甚至需要醫生給開安眠藥,其實按照孔子講的,就是你的內心有憂有懼,覺得自己有什么事沒有做到位,有些事沒盡心,有些事做錯了怕人責備。所以,這種內省就是儒家提倡的一個自我平衡方式。
那么如何內省呢?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其實是叩問我們不同層次的人格。首先,想想你對自己的職業角色是否忠誠?第二,想想自己是否對朋友講信用?第三,是問我們生命的自我角色,你成長了嗎?你有沒有自己心靈里面的學習、復習和成長?
人生理想,從你身邊做起
圣賢的東西其實很簡單。
就好像孔子的一些學生們在一起談人生理想,大家都高談闊論,談到最后發現老師沒有說話,學生就問孔子:你的理想是什么?他淡淡地說了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三句話大有深意,它適用于我們每一個人。你可以在社會上建功立業,可以名垂青史,但是你身邊這三種人安置好了嗎?
孔子說“老者安之”,就是要讓老人因為我的存在可以“安”。何為“安”?即是外在可以安身,內在可以安心。怎么樣安身呢?就是你孝敬,給他吃、穿、住盡量好一點兒。什么是安心呢?就是你正直、善良、有出息,為社會做大事,讓父母臉上有光。在《論語》里面有這樣的話,就兩個字:“色難”,就是在孝順老人這件事上,千難萬難,最難的是無論何時都給老人一個好臉色。比如:父母總保持著過苦日子時候的習慣,兒女往往看不慣而跟父母提意見,其實往往也是出于好心。但我們不要忘了,我們不能以自己的方式強加給別人,我們應該以父母需要的方式來愛他們。
其次是“朋友信之”。在你這一生的朋友里,有些是輝煌顯赫的,有些是卓越成功的,但是你這一輩子能在腦子里留幾個人呢?你能留下的人往往都是那些這一輩子都不會喧囂在你眼前的人,他對你的態度永遠都不是滾燙的、火熱的,但是他溫暖、恒久,會一生相伴。如果你的生命中真有這種朋友,你對他最重要的一個認知,就是性命相托的信任:在遇到大事的時候,你會信得過他。大家知道“竹林七賢”,他們的性格各有不同。比如:嵇康的性格直爽暴躁,有什么不滿就會直接發泄出來。一天,七賢當中的一個人出世做官了,他非常生氣,寫文章大罵這個人。結果嵇康在39歲時就被人殺了,在他臨終托孤時,他想到誰呢?還是托付給這個被他痛罵的朋友,因為相信他一定會好好地養育自己的孩子。這叫朋友之“信”。
再次是“少者懷之”。其實最好的人格永遠不是那樣光芒四射的,老子對好人格有這樣一個形容,叫做“光而不耀”。什么意思的?就是一個人有內在生命的溫潤、流轉、內心的慈悲,但是他不是光芒四射。一個長輩當他的生命人格是光而不耀,他會表現坦蕩、樸素、溫暖,他會讓孩子覺得那個人真好,他的今天是我的明天,我明天比他現在還好。
所以,孔子的理想就是希望老人因為我而可以安頓,朋友因為我而可以信任,晚輩因為有我而有了一個可緬懷的榜樣,我做到這幾條就夠了。
擁有“知人”的大智慧
學生曾經問孔子什么叫做智慧,他就回答了兩個字“知人”。也就是這個世界上真正的大智慧就是了解人心,了解人性。在今天這樣一個科技空前發達的時代,找尋知識太容易了,只要從網上搜索一個關鍵詞就可以。但是卻沒有一個心情搜索引擎,讓我知道:自己的內心什么樣?別人內心什么樣?
子路是孔子學生里面最有勇無謀的人,他曾經問他的老師:“子行三軍,則誰與?”就是說,今天讓你帶兵打仗的話,你會選擇誰跟你同行帶軍呢?子路認為老師會選擇他這樣勇敢的人。結果老師告訴他:“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很勇敢,在我面前拍著胸脯說:我敢赤手空拳打老虎,我敢只身過大河,而且死而無悔——我不用這樣的人。用什么人呢?孔子說了一個標準,叫做“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臨事而懼”就是面臨一件事的時候,有敬畏之心的人。人真正有所懼是因為在乎。“好謀而成”就是要懂得如何投入自己的智謀,最后把事情完成。所以,一個很低調,并全情投入智慧的人,是孔子用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