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性國企利潤上繳比例將看齊上市公司分紅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國務院新聞辦定于2011年2月22日(星期二)上午10:00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邵寧介紹“十一五”時期中央企業改革發展情況和“十二五”總體思路,并答記者問。
在回答記者關于國企上繳紅利過少的質疑時,邵寧回應稱,應該統計口徑不同,2010國企利潤總額1.1315萬億元,歸屬于母公司的利潤約為5211億,上繳利潤600億,比2009年增長一倍,因為上繳利稅比例提高了,2010上繳比例是10%至15%。
而據此前媒體引述財政部公布的數據,2010年國有企業累計實現利潤近2萬億元,上繳利潤為440億元,僅占利潤總額5%左右,被普遍質疑比例過低。
邵寧表示,隨著以后國有企業經營狀態進一步改善,上交比例應該是進一步提升的趨勢,對于競爭性的國有企業,提到國內上市公司分紅的平均水平是一個比較合理的狀態。
對于國有企業剩余的利潤哪里去了的疑問,邵寧解釋說,除了安置職工等問題外,主要是通過新的投資形成了凈資產,內部人不可能分掉、拿走。并稱這筆凈資產相當于人民的一筆儲蓄,一旦國家需要,可以隨時取用。
以下為問答實錄: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第一,現在社會各界對于國有企業上交紅利存在過低的置疑,他們認為這與國有企業占有其社會經濟資源以及突飛猛進的經濟規模相比不相符合,請國資委回應一下該置疑,認為該比喻是否合理?第二,今年以及“十二五”期間對于國資委國資預算體系改革的重點是什么?第三,現在有的央企正在進行一些產融結合,比如與銀行合作成立財務公司,甚至開始進入金融領域等等,國資委對這些監管目前有哪些新的研究?謝謝。
邵寧:
我們也注意到,最近一段網上對于國資委經營預算問題有些說法,而且有一些數字,這個數字和我們掌握的不太一樣,我估計可能是口徑不同。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2010年大概是這樣一個數字的情況,利潤總額是1.1315億元,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是5621億元。我們測算的去年的國有資本收益測算值是600億出頭,大概是這樣一個數字。
2009年,我們同口徑中央企業國有資本經營收益是315億,去年大概600億出頭,增長幅度差不多將近一倍,因為上交的比率提高了。
國有企業上交利潤這個事兒有一個很大的變化過程,因為在計劃經濟時期,國有企業的利潤全額上交,嚴格地講,實際是收支兩條線。這邊利潤全額上交,你需要錢用的時候,比如你虧損了,政府給你補貼。改革以后一段時間就發現這個政策執行不下去了,主要是隨著改革市場競爭的加劇,虧損的國有企業越來越多,而盈利的企業很少,能上交的非常有限,但是伸手跟你要錢,要求你給我補虧的太多,這就補不起。所以,到94年前后就做了一個很大的政策調整,停止國有企業利潤上交,但是同時你有虧損我也不補。所以,前一段國有企業不上交利潤就是這樣一個背景,就是當時國有企業太困難了,虧損太多了。
這幾年隨著國有企業經營狀況好轉,從2007年開始上交國有資本的經營收益,一開始的時候是比較低的,是5%和10%兩檔。當時考慮一個比較低的比例去征收,主要是兩個方面的考慮,第一,國有企業的包袱還很重,需要很多錢去卸包袱,比如國有企業辦社會問題、富余人員的安置問題、副業改制的問題、廠辦大集體企業的問題,很多方面需要投入。第二,企業也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今年上交的比例提高到10%和15%兩檔。
咱們往前看,隨著以后國有企業經營狀態進一步改善,尤其是國有企業包袱基本上化解掉以后,我覺得,這個上交比例應該是進一步提升的趨勢。最終提到一個什么水平呢?我們感覺,對于競爭性的國有企業,提到國內上市公司分紅的平均水平是一個比較合理的狀態。
有一些網上的朋友也問,國有企業這么多利潤都哪兒去了?實際很清楚,通過投資形成了新的凈資產。在“十一五”期間,中央企業的凈資產平均每年增長15.6%,基本是五年翻了一倍。這個凈資產的增長很大程度上是利潤轉化,因為國有企業是屬于國家的,屬于人民的,它的利潤內部人是不可能分掉拿走。
有些人在網上也問,你們是國有企業,我可能沒有享受到你們什么資產,對我沒有什么好處。我做一個比喻,這好像是家里有一筆儲蓄,平常是不用的,存在銀行里,一旦需要的時候,我可以取出來,是可以使用的。國有企業的資產實際上屬于國家、屬于全體人民的一筆儲蓄,一旦以后國家需要錢,完全可以動用。這幾年我們國家處于高增長時期財政增收還很大,但是我想往前看,我們的速度不可能永遠這么高,而且我們中國還會進入一個老年社會的問題,到那個時候,需要錢的時候,我相信這筆資產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至于產融結合的問題,我們感覺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這幾年產融結合,很多專家學者認為是企業經營的方向,我們也覺得,在某種程度上是有這個必要的。比如說大型企業集團有一個財務公司,有利于集團內部資金的集中管理和資金的有效運用,這往往是非常有好處的。這個大型企業集團辦財務公司是產融結合最淺的一個層面,往下走還有不同的深度,比如說有些大企業集團參股金融結構,這就比較深了。還有一些企業集團做金融,但是為主業服務,還有一些是真正做金融。國資委現在研究的問題是,國有企業大的企業集團走到哪一步比較合適,同時要注意防范哪些風險。
在回答記者關于國企上繳紅利過少的質疑時,邵寧回應稱,應該統計口徑不同,2010國企利潤總額1.1315萬億元,歸屬于母公司的利潤約為5211億,上繳利潤600億,比2009年增長一倍,因為上繳利稅比例提高了,2010上繳比例是10%至15%。
而據此前媒體引述財政部公布的數據,2010年國有企業累計實現利潤近2萬億元,上繳利潤為440億元,僅占利潤總額5%左右,被普遍質疑比例過低。
邵寧表示,隨著以后國有企業經營狀態進一步改善,上交比例應該是進一步提升的趨勢,對于競爭性的國有企業,提到國內上市公司分紅的平均水平是一個比較合理的狀態。
對于國有企業剩余的利潤哪里去了的疑問,邵寧解釋說,除了安置職工等問題外,主要是通過新的投資形成了凈資產,內部人不可能分掉、拿走。并稱這筆凈資產相當于人民的一筆儲蓄,一旦國家需要,可以隨時取用。
以下為問答實錄: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第一,現在社會各界對于國有企業上交紅利存在過低的置疑,他們認為這與國有企業占有其社會經濟資源以及突飛猛進的經濟規模相比不相符合,請國資委回應一下該置疑,認為該比喻是否合理?第二,今年以及“十二五”期間對于國資委國資預算體系改革的重點是什么?第三,現在有的央企正在進行一些產融結合,比如與銀行合作成立財務公司,甚至開始進入金融領域等等,國資委對這些監管目前有哪些新的研究?謝謝。
邵寧:
我們也注意到,最近一段網上對于國資委經營預算問題有些說法,而且有一些數字,這個數字和我們掌握的不太一樣,我估計可能是口徑不同。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2010年大概是這樣一個數字的情況,利潤總額是1.1315億元,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是5621億元。我們測算的去年的國有資本收益測算值是600億出頭,大概是這樣一個數字。
2009年,我們同口徑中央企業國有資本經營收益是315億,去年大概600億出頭,增長幅度差不多將近一倍,因為上交的比率提高了。
國有企業上交利潤這個事兒有一個很大的變化過程,因為在計劃經濟時期,國有企業的利潤全額上交,嚴格地講,實際是收支兩條線。這邊利潤全額上交,你需要錢用的時候,比如你虧損了,政府給你補貼。改革以后一段時間就發現這個政策執行不下去了,主要是隨著改革市場競爭的加劇,虧損的國有企業越來越多,而盈利的企業很少,能上交的非常有限,但是伸手跟你要錢,要求你給我補虧的太多,這就補不起。所以,到94年前后就做了一個很大的政策調整,停止國有企業利潤上交,但是同時你有虧損我也不補。所以,前一段國有企業不上交利潤就是這樣一個背景,就是當時國有企業太困難了,虧損太多了。
這幾年隨著國有企業經營狀況好轉,從2007年開始上交國有資本的經營收益,一開始的時候是比較低的,是5%和10%兩檔。當時考慮一個比較低的比例去征收,主要是兩個方面的考慮,第一,國有企業的包袱還很重,需要很多錢去卸包袱,比如國有企業辦社會問題、富余人員的安置問題、副業改制的問題、廠辦大集體企業的問題,很多方面需要投入。第二,企業也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今年上交的比例提高到10%和15%兩檔。
咱們往前看,隨著以后國有企業經營狀態進一步改善,尤其是國有企業包袱基本上化解掉以后,我覺得,這個上交比例應該是進一步提升的趨勢。最終提到一個什么水平呢?我們感覺,對于競爭性的國有企業,提到國內上市公司分紅的平均水平是一個比較合理的狀態。
有一些網上的朋友也問,國有企業這么多利潤都哪兒去了?實際很清楚,通過投資形成了新的凈資產。在“十一五”期間,中央企業的凈資產平均每年增長15.6%,基本是五年翻了一倍。這個凈資產的增長很大程度上是利潤轉化,因為國有企業是屬于國家的,屬于人民的,它的利潤內部人是不可能分掉拿走。
有些人在網上也問,你們是國有企業,我可能沒有享受到你們什么資產,對我沒有什么好處。我做一個比喻,這好像是家里有一筆儲蓄,平常是不用的,存在銀行里,一旦需要的時候,我可以取出來,是可以使用的。國有企業的資產實際上屬于國家、屬于全體人民的一筆儲蓄,一旦以后國家需要錢,完全可以動用。這幾年我們國家處于高增長時期財政增收還很大,但是我想往前看,我們的速度不可能永遠這么高,而且我們中國還會進入一個老年社會的問題,到那個時候,需要錢的時候,我相信這筆資產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至于產融結合的問題,我們感覺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這幾年產融結合,很多專家學者認為是企業經營的方向,我們也覺得,在某種程度上是有這個必要的。比如說大型企業集團有一個財務公司,有利于集團內部資金的集中管理和資金的有效運用,這往往是非常有好處的。這個大型企業集團辦財務公司是產融結合最淺的一個層面,往下走還有不同的深度,比如說有些大企業集團參股金融結構,這就比較深了。還有一些企業集團做金融,但是為主業服務,還有一些是真正做金融。國資委現在研究的問題是,國有企業大的企業集團走到哪一步比較合適,同時要注意防范哪些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