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在中國再次展開反盜版行動——矛頭指向網吧業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在贏得上海大眾保險股份有限公司217萬余元的賠償金后,微軟近日在中國再次展開反盜版行動,矛頭直指以東莞市動感網絡通信有限公司為代表的網吧業。有業內人士斷言,如果動感網絡公司敗訴,那么整個東莞的1056家網吧,將要支付給微軟約1億元的版權費。
自微軟登陸中國的第一天,盜版就如影隨形,但是為何時至今日,微軟的反盜版行動才頻頻展開,這背后是否暗藏玄機?
“盜版與反盜版其實都是微軟手中的兩個棋子:先利用盜版,打倒競爭對手,占領軟件市場;然后再利用反盜版,依靠法律威脅手段促進銷售。這就是微軟所有的銷售伎倆。”有業內人士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
從1992年,憑借著操作系統的優勢,微軟Office中的Word正式進軍中文處理軟件市場。同時,有關微軟的盜版軟件也悄然興起,并漸成燎原之勢。鼎盛期甚至占據90%以上的國內軟件市場。
反過來,盜版軟件的風行又使中國網民養成了對微軟系統的高度依賴。與此相對的是,我國本土軟件的使用量一直低迷,這可以從WPS的發展歷程中管中窺豹。在1994年左右,受微軟的沖擊,原本已日趨火爆,年銷售達3萬多套的WPS一落千丈。在金山最艱難時,WPS97一度僅有4名程序員在堅持開發。
“這是一種市場營銷策略,利用盜版軟件,擴大市場占有率,占有率提高了,企業的品牌效益就出來了。”中銀律師事務所律師董正偉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分析道。
董正偉認為,這一方面暴露出市場監管秩序和法律上的漏洞,另一方面也表明有關品牌自身的維權措施不到位。生產正版產品的企業也負有一定的責任,因為版權局并不能對正版與假冒產品完全識別。
“當微軟牢牢占據了國內市場,盜版沒有利用價值時,微軟就會一腳把它踢開。然后打出正義牌,利用侵權的名義賺取高額利潤。”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IT專家方興東也對媒體表示,微軟對于侵權企業的訴訟,并非為了單純的索賠,而是希望借此銷售正版軟件。“微軟在中國的收入80%是利用反盜版作為壓力來迫使企業付錢,這確實是殺雞儆猴。在這個模式下,你不單要看到217萬元的索賠額,而且要看到之后每年幾千萬、幾億美元的收入,銷售與罰款并重,客戶在微軟面前完全沒有討價還價的能力。”
4月底,微軟與昆明200余家網吧簽訂操作系統軟件采購合同。
董正偉強調,微軟通過法律訴訟途徑來維護自身知識產權的這種做法首先需要肯定,它比擅自通過黑屏或者其他私下制裁手段要合法化得多。有問題的是其索賠數額明顯過高,“微軟反盜版訴訟維權中不能強迫企業和司法機關接受其軟件壟斷高價!”
在提起訴訟前,微軟也曾要求東莞網吧統一采購windows批量正版化產品和辦公軟件。但按其開出的價格,一家擁有200臺電腦的中等規模網吧為實現正版需投入近87萬元,這讓不少網吧老板感到無法接受。盡管此后陸續有過幾次談判,但最終皆以破裂告終。
董正偉認為,應對微軟反盜版訴訟的首要策略就是進行反壟斷抗辯。在微軟反盜版訴訟中,其損失數額是按照微軟軟件的市場公開銷售價計算的,而微軟目前實施的是遠遠超出中國用戶可接受水平的全球統一價。如果法院完全支持微軟訴求就等于認可了微軟軟件價格的合法性,這對于中國反壟斷執法機構對微軟的執法裁決很不利。但從另一個方面看,這也可以作為反壟斷執法的證據。
“對微軟進行反壟斷規制是沒有問題的,關鍵是采取什么措施,是迫使其降低價位還是別的其他方法,就不好判斷了。”董正偉說。
自微軟登陸中國的第一天,盜版就如影隨形,但是為何時至今日,微軟的反盜版行動才頻頻展開,這背后是否暗藏玄機?
“盜版與反盜版其實都是微軟手中的兩個棋子:先利用盜版,打倒競爭對手,占領軟件市場;然后再利用反盜版,依靠法律威脅手段促進銷售。這就是微軟所有的銷售伎倆。”有業內人士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
從1992年,憑借著操作系統的優勢,微軟Office中的Word正式進軍中文處理軟件市場。同時,有關微軟的盜版軟件也悄然興起,并漸成燎原之勢。鼎盛期甚至占據90%以上的國內軟件市場。
反過來,盜版軟件的風行又使中國網民養成了對微軟系統的高度依賴。與此相對的是,我國本土軟件的使用量一直低迷,這可以從WPS的發展歷程中管中窺豹。在1994年左右,受微軟的沖擊,原本已日趨火爆,年銷售達3萬多套的WPS一落千丈。在金山最艱難時,WPS97一度僅有4名程序員在堅持開發。
“這是一種市場營銷策略,利用盜版軟件,擴大市場占有率,占有率提高了,企業的品牌效益就出來了。”中銀律師事務所律師董正偉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分析道。
董正偉認為,這一方面暴露出市場監管秩序和法律上的漏洞,另一方面也表明有關品牌自身的維權措施不到位。生產正版產品的企業也負有一定的責任,因為版權局并不能對正版與假冒產品完全識別。
“當微軟牢牢占據了國內市場,盜版沒有利用價值時,微軟就會一腳把它踢開。然后打出正義牌,利用侵權的名義賺取高額利潤。”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IT專家方興東也對媒體表示,微軟對于侵權企業的訴訟,并非為了單純的索賠,而是希望借此銷售正版軟件。“微軟在中國的收入80%是利用反盜版作為壓力來迫使企業付錢,這確實是殺雞儆猴。在這個模式下,你不單要看到217萬元的索賠額,而且要看到之后每年幾千萬、幾億美元的收入,銷售與罰款并重,客戶在微軟面前完全沒有討價還價的能力。”
4月底,微軟與昆明200余家網吧簽訂操作系統軟件采購合同。
董正偉強調,微軟通過法律訴訟途徑來維護自身知識產權的這種做法首先需要肯定,它比擅自通過黑屏或者其他私下制裁手段要合法化得多。有問題的是其索賠數額明顯過高,“微軟反盜版訴訟維權中不能強迫企業和司法機關接受其軟件壟斷高價!”
在提起訴訟前,微軟也曾要求東莞網吧統一采購windows批量正版化產品和辦公軟件。但按其開出的價格,一家擁有200臺電腦的中等規模網吧為實現正版需投入近87萬元,這讓不少網吧老板感到無法接受。盡管此后陸續有過幾次談判,但最終皆以破裂告終。
董正偉認為,應對微軟反盜版訴訟的首要策略就是進行反壟斷抗辯。在微軟反盜版訴訟中,其損失數額是按照微軟軟件的市場公開銷售價計算的,而微軟目前實施的是遠遠超出中國用戶可接受水平的全球統一價。如果法院完全支持微軟訴求就等于認可了微軟軟件價格的合法性,這對于中國反壟斷執法機構對微軟的執法裁決很不利。但從另一個方面看,這也可以作為反壟斷執法的證據。
“對微軟進行反壟斷規制是沒有問題的,關鍵是采取什么措施,是迫使其降低價位還是別的其他方法,就不好判斷了。”董正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