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呼喚新的國資企業文化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沒有更具凝聚力、更具時代感、更具支撐性的國資企業文化,我們不可能完成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的目標和任務。
在經濟全球化向縱深發展的今天,企業文化越來越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技術進步日新月異,單純依靠產品、要素投入等形成的"硬實力",已經很難保證企業的長遠發展;而企業的理念、核心價值觀、品牌等"軟實力",對企業持續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文化對于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國資國企經歷了激烈的產業結構調整,大范圍的企業改制重組,上百萬人的下崗分流,沒有出現重大的社會震蕩,國資國企沒有攻堅破難、堅忍不拔的文化砥柱,沒有顧全大局、負重而行的精神支撐,是不可能做到的。
國資企業文化的重要性
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與以往相比,涉及更高層面、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方方面面的利益和矛盾相互交織,難度更大,極具探索性、挑戰性和風險性。沒有更具凝聚力、更具時代感、更具支撐性的國資企業文化,我們不可能完成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的目標和任務。
--資本的重組離不開文化的重組。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推動控股公司多元化改革,是上海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的重要任務。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在方方面面的支持下,市國資委成立以來,推動開展資產重組涉及20多家控股公司和企業集團,總資產規模3000多億元,集約處置不良債務近300億元,募集各類社會資本150多億元。
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必然帶來思想的多元、觀念的多元、思維方式和經營方式的多元。多元能夠制衡,多元可以激蕩,但多元也必然帶來分散、分野甚至分離。因此,資本重組迫切需要文化重組的支持,產業整合迫切需要文化整合的支撐。
通過文化的重組、整合,價值觀得以一致,發展理念得以趨同,經營模式得以融合,新體制機制得以形成,新的生產力得以產生。
企業的再造離不開文化的再造。
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不僅僅是存量資產的盤活,增量資產的擴大,還要通過多元化推動企業再造,形成新體制新機制,推動增長方式的改變。企業再造不是簡單的加幾張桌子,換幾個位子,而是企業的經營機制要有大的轉變,企業的內在精神要有質的提升。
如果說企業的技術結構、組織結構、業務結構是企業的"筋"、"骨"、"皮",那么企業文化就是"精"、"氣"、"神",作為"軟件"和靈魂滲透和貫穿于生產力的各個要素之中。因此,沒有文化再造的企業再造,只不過是新瓶裝舊酒,沒有產生新的生命力,沒法形成新的競爭力。
品牌、企業形象的提升離不開文化的提升。
品牌是企業的重要無形資產,企業形象是企業"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國有企業很多都是名牌企業、百年老字號,我們的產品很多是名牌產品、馳名產品,但是總體上我們發展品牌、企業形象的力度不夠大,沒有跟上改革發展的形勢。
為此,市委、市政府專門制定了扶植和發展"上海品牌"的戰略規劃。在第13屆上海市長咨詢會議上,許多外國咨詢專家建議確立"上海品牌"。前一個"上海品牌"主要指能夠代表國內外最好水平的產品品牌,后一個"上海品牌"主要指能夠確立上海在國際上競爭地位的城市品牌,但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
品牌就是文化,企業形象就是生產力。我們要努力賦予老品牌以新的時代涵義,賦予新品牌以傳統文化的精華,打造文化內涵深、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品牌,樹立上海國有企業的市場形象、世界形象和新世紀形象。
企業黨建離不開企業文化建設。
加強國有企業黨建工作是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面對新形勢、新情況和新任務,國有企業黨建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加強企業黨建,要發揮文化的作用。文化能夠"潤物細無聲",將黨的方針、政策潛移默化地貫徹下去;文化能夠歷久而彌新,將黨的先進思想、理念扎根在員工的腦海中,融入到群眾的血液里。
在推進國資國企改革中,要始終堅持把企業黨建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將企業文化建設作為企業黨建的重要內容,黨建工作和經濟工作協調推進。
國資企業文化的內涵
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呼喚新的國資企業文化。從國資層面說,是"信心、激情、依法、誠信、和諧"的文化。
信心是前提。
從事國資工作,首先要站在國資的立場講話,要對搞好國資國企改革和發展充滿信心。實踐證明,國有企業不是搞不好,而是我們的體制機制改革到不到位;國有企業不是沒有優秀人才、不是留不住優秀人才,而是我們的激勵約束到不到位;國有企業不是沒有好的技術、裝備,不是沒有好的產品、市場,而是我們的增長方式、運作方法適應不適應。只要我們有信心,堅持國有企業改革的正確方向,國有經濟大有希望,國有企業大有可為。
激情是動力。
干國資,沒有國際慣例,沒有現成的模式,需要我們去探索,去開拓,去創新;需要我們燃燒每一天、每一分鐘的激情。實際上,真正的成功者,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停止追求卓越的步伐,都不會冷卻永往直前的灼熱之心,都不會停止琢玉成器的不懈努力,也絕不會熄滅燃燒的激情。
國有企業要發揮主導競爭力,要成為支撐上海產業發展的領頭羊和主力軍,只能靠創新!創新要靠第一生產力的科技、第一資源的人才、第一核心要素的知識,更要靠內心里的一股激情、骨子里的一股干勁,把科技、人才、知識的創新潛力發揮到極至。要發揚臥薪嘗膽、艱苦奮斗的精神,潛心研發,一以貫之,接力傳承,爭取在原始創新、二次創新和集成創新上實現突破。
依法是立身。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國資監管機構作為政府特設機構,也要始終堅持依法、有效履行出資人職責,堅持按制度辦事,按程序辦事。
要正確處理規范和創新、流動和流失、授權和監督之間的關系,既要不失時機地加快國資流動,以更大的決心推進改革,又要在推動國資流動重組中加強監管,防止流失;既要在明確責任的基礎上充分授權,又要建立國資運行實時動態反應機制,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探索建立適合上海經濟發展的國有資本運營管理體系。
誠信是品牌。
作為國資人,首先是對黨忠誠,對國資事業的忠誠。無論信心、激情和依法高效多么重要,都是要以誠信為基礎的。
誠信的根本精神就是要尊重客觀規律,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我們的信心和激情決不能脫離實際,決不能靠講大話,吹牛皮。
誠信的特征是堅持公開、公平和公正的處事態度和公私分明的道德觀念。作為國有資產出資人代表,我們為國家、為政府、為人民守著這份家業,用好這份家業,要始終堅持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
責任體系和監督體系是誠信的保證。要明確責任主體,完善授權責任,通過這些制度、機制的建立,促使產權代表和經營者對出資人自覺履約,把誠信當作信念,把盡責視作當然。
和諧是責任。
國有資產是國家和人民的資產,國有經濟是社會經濟和諧發展的脊梁,國資國企對維護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具有不容推卸的道義責任。
國資要繼續投向政府的重大建設項目,保證城市經濟的協調發展;要積極推進"六個統籌",完成世博動遷和環保行動計劃;要探索建立長效幫困機制,讓職工群眾普遍分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
國資企業文化的特殊性
從我們的企業集團來說,需要的是既和國資文化有機結合、又突出自身特色的企業文化。
具體地說,國有企業文化要體現"四個圍繞"、實現"三個結合"、突出自己個性。
--國有企業文化要圍繞發展,以做大產業、做強企業、做響品牌為根本目的;要圍繞改革,適應改革形勢的要求,與改革保持步調一致;要圍繞管理,著力于提高管理水平,提升資產效益;要圍繞員工,突出以人為本,促進員工的全面發展。
--國有企業文化建設要與黨建工作緊密結合;與深入開展"高興、放心"活動緊密結合;與塑品牌、樹形象、轉觀念、轉變生產方式緊密結合。
--國有企業文化要建立在自身多年改革發展的基礎上,充分吸取自身積累的經驗精華;要考慮自身所處行業的特點,突出主業特色;要考慮企業員工的構成,形成員工普遍認可的共同價值觀。
按照上述原則,很多企業集團在實踐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前不久,電氣、汽車、廣電、海立等企業還被市政府授予上海市"先進制造業十大品牌"的稱號。國有企業在文化建設方面的努力和取得的進步,市場上是有反響的,業績中是看得出來的。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國資企業文化建設如何與時俱進,依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課題。
隨著更多的跨國公司總部、研發中心、銷售中心落戶上海,隨著合資企業和"兩新組織"從業隊伍人數遠遠超過國有企業,隨著國有企業從獨資改制重組為控股或相對控股甚至僅僅參股,國資企業文化的傳統優勢正在經受歷史性的考驗。而且,國資國企文化的建設有其特殊性,也很具挑戰性。
--國有企業的資本屬性決定著企業文化建設的方向,企業不可能是純粹的經濟組織,還承擔著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
--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屬性和員工屬性左右著企業文化建設的動力,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也是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過程,現代企業制度建成之日也就是先進企業文化宏鳴之時。
這些都說明,國資企業文化建設是一個復雜的、漸進的過程,需要我們付出更大的努力。
點題、破題到解題
為此,上海國資兩委制定了穩步推進國資企業文化建設的三年行動規劃:
2005年是上海國資企業文化建設的"點題年"。
點題,就是要統一思想,提高對國資企業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點題,就是要明確國資企業文化建設的正確導向,重點是把握好"四個關系":
一是上與下的關系。既要發揮國資兩委推動企業文化建設和大集團規劃企業文化建設的作用,又要調動包括全市文明單位在內的廣大基層企業建設企業文化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是內與外的關系。既要塑造企業形象,主動出擊市場,又要埋頭苦練內功,做到厚積薄發。
三是形與神的關系。既要搞一些必要的形式類建設,營造文化氛圍,也要注重根本性的建設,致力于共同價值觀的培育。
四是主與次的關系。既要把經營者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主導者,以統一文化共識,又要把員工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主體力量,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效率的優秀團隊。
2006年將是上海國資企業文化建設的"破題年"。
破題,就是要將國資企業文化建設落到實處。我們不僅要有核心價值觀、共同的理念、深入人心的信念,還要有一套工作機制,能夠將這些價值觀、理念和信念落實在每一件工作中,落實到每個員工身上,落實到每個車間、每條生產線上;更要有一套系統的制度,能夠將這些價值觀、理念和信念凝固在每一個崗位,每一道環節,每一個工序,不因某個人的離開而消失,不因暫時的困難而改變。
在"破題年"里,我們提出"三個五"的推進目標:
一是培植5個大集團品牌,參與市政府制訂的品牌戰略的實施;
二是培育50家"最佳形象國有企業",在海內外市場上塑造上海企業的形象;
三是培訓500名"企業文化管理師"(CCO),作為建設企業文化的專業隊伍。
2007年是上海國資企業文化建設的"解題年"。
解題,就是國資企業文化建設開花結果。國資企業文化建設是服務于國資國企改革的,其成果也是與國資國企改革的目標和任務緊密相連。
我們希望,三年以后,國資企業文化建設出現三個目標性成果:
一是思想觀念、管理體制、經營模式和科技進步的全面創新,基本實現國有企業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
二是上海品牌戰略的有效實施,若干個大公司躋身"世界性中國品牌"之林;
三是大集團深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出現在文化內涵、企業形象上可與相同行業著名跨國公司相媲美的重量級企業。
也只有到那個時候,我們才能夠說,國資企業文化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果。
我們在講企業文化的時候,往往更多地借鑒國外經驗。但是,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精髓和經驗。用道家文化來涵蓋我們的企業文化,我把它概括為"天、地、人、道"。所謂"天"者,是信念至上,專致發展;所謂"地"者;是實干興企,科學發展;所謂"人"者,是以人為本,和諧發展;所謂"道"者,是傳承文明,繼承發展。
上海國資企業文化應該具有三大特征:
--既集聚深厚民族底蘊、傳承優良歷史傳統,又吸納當今時代精神、國際企業先進文化精粹;
--既體現國資的特性,有助于實現國有經濟布局結構戰略調整、國有企業改革、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三大目標,又體現包容性,有助于國資與民資、外資等其他社會資本的共融共進;
--既傳承上海城市的精神,又促進城市發展模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企業成長路徑轉變。
在經濟全球化向縱深發展的今天,企業文化越來越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技術進步日新月異,單純依靠產品、要素投入等形成的"硬實力",已經很難保證企業的長遠發展;而企業的理念、核心價值觀、品牌等"軟實力",對企業持續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文化對于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國資國企經歷了激烈的產業結構調整,大范圍的企業改制重組,上百萬人的下崗分流,沒有出現重大的社會震蕩,國資國企沒有攻堅破難、堅忍不拔的文化砥柱,沒有顧全大局、負重而行的精神支撐,是不可能做到的。
國資企業文化的重要性
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與以往相比,涉及更高層面、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方方面面的利益和矛盾相互交織,難度更大,極具探索性、挑戰性和風險性。沒有更具凝聚力、更具時代感、更具支撐性的國資企業文化,我們不可能完成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的目標和任務。
--資本的重組離不開文化的重組。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推動控股公司多元化改革,是上海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的重要任務。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在方方面面的支持下,市國資委成立以來,推動開展資產重組涉及20多家控股公司和企業集團,總資產規模3000多億元,集約處置不良債務近300億元,募集各類社會資本150多億元。
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必然帶來思想的多元、觀念的多元、思維方式和經營方式的多元。多元能夠制衡,多元可以激蕩,但多元也必然帶來分散、分野甚至分離。因此,資本重組迫切需要文化重組的支持,產業整合迫切需要文化整合的支撐。
通過文化的重組、整合,價值觀得以一致,發展理念得以趨同,經營模式得以融合,新體制機制得以形成,新的生產力得以產生。
企業的再造離不開文化的再造。
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不僅僅是存量資產的盤活,增量資產的擴大,還要通過多元化推動企業再造,形成新體制新機制,推動增長方式的改變。企業再造不是簡單的加幾張桌子,換幾個位子,而是企業的經營機制要有大的轉變,企業的內在精神要有質的提升。
如果說企業的技術結構、組織結構、業務結構是企業的"筋"、"骨"、"皮",那么企業文化就是"精"、"氣"、"神",作為"軟件"和靈魂滲透和貫穿于生產力的各個要素之中。因此,沒有文化再造的企業再造,只不過是新瓶裝舊酒,沒有產生新的生命力,沒法形成新的競爭力。
品牌、企業形象的提升離不開文化的提升。
品牌是企業的重要無形資產,企業形象是企業"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國有企業很多都是名牌企業、百年老字號,我們的產品很多是名牌產品、馳名產品,但是總體上我們發展品牌、企業形象的力度不夠大,沒有跟上改革發展的形勢。
為此,市委、市政府專門制定了扶植和發展"上海品牌"的戰略規劃。在第13屆上海市長咨詢會議上,許多外國咨詢專家建議確立"上海品牌"。前一個"上海品牌"主要指能夠代表國內外最好水平的產品品牌,后一個"上海品牌"主要指能夠確立上海在國際上競爭地位的城市品牌,但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
品牌就是文化,企業形象就是生產力。我們要努力賦予老品牌以新的時代涵義,賦予新品牌以傳統文化的精華,打造文化內涵深、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品牌,樹立上海國有企業的市場形象、世界形象和新世紀形象。
企業黨建離不開企業文化建設。
加強國有企業黨建工作是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面對新形勢、新情況和新任務,國有企業黨建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加強企業黨建,要發揮文化的作用。文化能夠"潤物細無聲",將黨的方針、政策潛移默化地貫徹下去;文化能夠歷久而彌新,將黨的先進思想、理念扎根在員工的腦海中,融入到群眾的血液里。
在推進國資國企改革中,要始終堅持把企業黨建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將企業文化建設作為企業黨建的重要內容,黨建工作和經濟工作協調推進。
國資企業文化的內涵
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呼喚新的國資企業文化。從國資層面說,是"信心、激情、依法、誠信、和諧"的文化。
信心是前提。
從事國資工作,首先要站在國資的立場講話,要對搞好國資國企改革和發展充滿信心。實踐證明,國有企業不是搞不好,而是我們的體制機制改革到不到位;國有企業不是沒有優秀人才、不是留不住優秀人才,而是我們的激勵約束到不到位;國有企業不是沒有好的技術、裝備,不是沒有好的產品、市場,而是我們的增長方式、運作方法適應不適應。只要我們有信心,堅持國有企業改革的正確方向,國有經濟大有希望,國有企業大有可為。
激情是動力。
干國資,沒有國際慣例,沒有現成的模式,需要我們去探索,去開拓,去創新;需要我們燃燒每一天、每一分鐘的激情。實際上,真正的成功者,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停止追求卓越的步伐,都不會冷卻永往直前的灼熱之心,都不會停止琢玉成器的不懈努力,也絕不會熄滅燃燒的激情。
國有企業要發揮主導競爭力,要成為支撐上海產業發展的領頭羊和主力軍,只能靠創新!創新要靠第一生產力的科技、第一資源的人才、第一核心要素的知識,更要靠內心里的一股激情、骨子里的一股干勁,把科技、人才、知識的創新潛力發揮到極至。要發揚臥薪嘗膽、艱苦奮斗的精神,潛心研發,一以貫之,接力傳承,爭取在原始創新、二次創新和集成創新上實現突破。
依法是立身。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國資監管機構作為政府特設機構,也要始終堅持依法、有效履行出資人職責,堅持按制度辦事,按程序辦事。
要正確處理規范和創新、流動和流失、授權和監督之間的關系,既要不失時機地加快國資流動,以更大的決心推進改革,又要在推動國資流動重組中加強監管,防止流失;既要在明確責任的基礎上充分授權,又要建立國資運行實時動態反應機制,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探索建立適合上海經濟發展的國有資本運營管理體系。
誠信是品牌。
作為國資人,首先是對黨忠誠,對國資事業的忠誠。無論信心、激情和依法高效多么重要,都是要以誠信為基礎的。
誠信的根本精神就是要尊重客觀規律,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我們的信心和激情決不能脫離實際,決不能靠講大話,吹牛皮。
誠信的特征是堅持公開、公平和公正的處事態度和公私分明的道德觀念。作為國有資產出資人代表,我們為國家、為政府、為人民守著這份家業,用好這份家業,要始終堅持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
責任體系和監督體系是誠信的保證。要明確責任主體,完善授權責任,通過這些制度、機制的建立,促使產權代表和經營者對出資人自覺履約,把誠信當作信念,把盡責視作當然。
和諧是責任。
國有資產是國家和人民的資產,國有經濟是社會經濟和諧發展的脊梁,國資國企對維護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具有不容推卸的道義責任。
國資要繼續投向政府的重大建設項目,保證城市經濟的協調發展;要積極推進"六個統籌",完成世博動遷和環保行動計劃;要探索建立長效幫困機制,讓職工群眾普遍分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
國資企業文化的特殊性
從我們的企業集團來說,需要的是既和國資文化有機結合、又突出自身特色的企業文化。
具體地說,國有企業文化要體現"四個圍繞"、實現"三個結合"、突出自己個性。
--國有企業文化要圍繞發展,以做大產業、做強企業、做響品牌為根本目的;要圍繞改革,適應改革形勢的要求,與改革保持步調一致;要圍繞管理,著力于提高管理水平,提升資產效益;要圍繞員工,突出以人為本,促進員工的全面發展。
--國有企業文化建設要與黨建工作緊密結合;與深入開展"高興、放心"活動緊密結合;與塑品牌、樹形象、轉觀念、轉變生產方式緊密結合。
--國有企業文化要建立在自身多年改革發展的基礎上,充分吸取自身積累的經驗精華;要考慮自身所處行業的特點,突出主業特色;要考慮企業員工的構成,形成員工普遍認可的共同價值觀。
按照上述原則,很多企業集團在實踐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前不久,電氣、汽車、廣電、海立等企業還被市政府授予上海市"先進制造業十大品牌"的稱號。國有企業在文化建設方面的努力和取得的進步,市場上是有反響的,業績中是看得出來的。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國資企業文化建設如何與時俱進,依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課題。
隨著更多的跨國公司總部、研發中心、銷售中心落戶上海,隨著合資企業和"兩新組織"從業隊伍人數遠遠超過國有企業,隨著國有企業從獨資改制重組為控股或相對控股甚至僅僅參股,國資企業文化的傳統優勢正在經受歷史性的考驗。而且,國資國企文化的建設有其特殊性,也很具挑戰性。
--國有企業的資本屬性決定著企業文化建設的方向,企業不可能是純粹的經濟組織,還承擔著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
--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屬性和員工屬性左右著企業文化建設的動力,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也是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過程,現代企業制度建成之日也就是先進企業文化宏鳴之時。
這些都說明,國資企業文化建設是一個復雜的、漸進的過程,需要我們付出更大的努力。
點題、破題到解題
為此,上海國資兩委制定了穩步推進國資企業文化建設的三年行動規劃:
2005年是上海國資企業文化建設的"點題年"。
點題,就是要統一思想,提高對國資企業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點題,就是要明確國資企業文化建設的正確導向,重點是把握好"四個關系":
一是上與下的關系。既要發揮國資兩委推動企業文化建設和大集團規劃企業文化建設的作用,又要調動包括全市文明單位在內的廣大基層企業建設企業文化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是內與外的關系。既要塑造企業形象,主動出擊市場,又要埋頭苦練內功,做到厚積薄發。
三是形與神的關系。既要搞一些必要的形式類建設,營造文化氛圍,也要注重根本性的建設,致力于共同價值觀的培育。
四是主與次的關系。既要把經營者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主導者,以統一文化共識,又要把員工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主體力量,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效率的優秀團隊。
2006年將是上海國資企業文化建設的"破題年"。
破題,就是要將國資企業文化建設落到實處。我們不僅要有核心價值觀、共同的理念、深入人心的信念,還要有一套工作機制,能夠將這些價值觀、理念和信念落實在每一件工作中,落實到每個員工身上,落實到每個車間、每條生產線上;更要有一套系統的制度,能夠將這些價值觀、理念和信念凝固在每一個崗位,每一道環節,每一個工序,不因某個人的離開而消失,不因暫時的困難而改變。
在"破題年"里,我們提出"三個五"的推進目標:
一是培植5個大集團品牌,參與市政府制訂的品牌戰略的實施;
二是培育50家"最佳形象國有企業",在海內外市場上塑造上海企業的形象;
三是培訓500名"企業文化管理師"(CCO),作為建設企業文化的專業隊伍。
2007年是上海國資企業文化建設的"解題年"。
解題,就是國資企業文化建設開花結果。國資企業文化建設是服務于國資國企改革的,其成果也是與國資國企改革的目標和任務緊密相連。
我們希望,三年以后,國資企業文化建設出現三個目標性成果:
一是思想觀念、管理體制、經營模式和科技進步的全面創新,基本實現國有企業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
二是上海品牌戰略的有效實施,若干個大公司躋身"世界性中國品牌"之林;
三是大集團深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出現在文化內涵、企業形象上可與相同行業著名跨國公司相媲美的重量級企業。
也只有到那個時候,我們才能夠說,國資企業文化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果。
我們在講企業文化的時候,往往更多地借鑒國外經驗。但是,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精髓和經驗。用道家文化來涵蓋我們的企業文化,我把它概括為"天、地、人、道"。所謂"天"者,是信念至上,專致發展;所謂"地"者;是實干興企,科學發展;所謂"人"者,是以人為本,和諧發展;所謂"道"者,是傳承文明,繼承發展。
上海國資企業文化應該具有三大特征:
--既集聚深厚民族底蘊、傳承優良歷史傳統,又吸納當今時代精神、國際企業先進文化精粹;
--既體現國資的特性,有助于實現國有經濟布局結構戰略調整、國有企業改革、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三大目標,又體現包容性,有助于國資與民資、外資等其他社會資本的共融共進;
--既傳承上海城市的精神,又促進城市發展模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企業成長路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