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展我國中小企業產業集群
中小企業集群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作為一種新的產業空間組織形式,企業集群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我國中小企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完全可以借助于產業集群模式。本文旨在研究我國中小企業的產業集群化發展戰略,分析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在產業集群化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及面臨的諸多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我國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對策。
產業集群的基本內涵
所謂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內互相聯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機構集合,它包括一批對競爭起著重要作用的、相互聯系的產業和其他實體經常向下延伸至銷售渠道和客戶,并側面擴展到輔助性產品的制造商,以及與技能技術或投入相關的產業公司,還包括專業化培訓、教育、信息研究和技術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機構。其實在目前,產業集群是國內具有競爭力的主要產業組織形式,企業通過地理位置集中和產業組織優化,通過群體協同效應獲得競爭優勢,在相互競爭中促進創新,促進集群企業的發展和競爭力的提高。簡而言之,產業集群是指具有經濟技術關聯的企業在一定地理空間上的集聚。韋伯在1820年就提出考慮運輸、勞動力成本的區位選擇時,強調集聚經濟的作用。企業通過分享公共基礎設施、專業化勞動力資源、銷售市場等獲得集聚經濟效益。企業通過集聚具有分散狀態下難以取得的經濟效率。系統功能大于分散狀態下各企業所實現的功能之和。馬歇爾認為產業集聚可以帶來外部經濟,包括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通過集聚效應使邊際收益遞增,生產成本降低。同時通過集聚效應可以加強營銷優勢,形成“區位品牌效應”。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認為產業集群降低了企業交易費用,如減少環境的不確定性,改變小數目條件,克服交易中的機會主義和提高信息的對稱性等。通過交易費用的降低增加專業化分工,降低生產成本,使企業為適應新形勢形成網絡化結構,提高組織管理效率。熊彼特認為企業集群的環境有利于知識的積累與學習的加強,也有利于知識技術的傳播與擴散;同時企業集群有利于降低創新風險,使過去線性的創新模式向網絡化合作創新模式轉變。總之,西方經濟學家從不同側面對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做出了經濟學解釋,這對研究我國中小企業產業集群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和支撐。
我國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的現狀及特點
(一)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后,我國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迅猛,全國280多個城市中有160個擁有不同程度的企業集群,全國集群總數約上千個。不僅浙江、廣東、江蘇和福建等省的集群明顯,中西部許多城市也發展起集群模式。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產業集群還處于萌芽階段,初具雛形,主要集中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地區,而且以傳統行業居多,主要依靠勞動力低廉來獲取競爭優勢。
(二)發展特點
1.市場拉動型
該模式的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市場機制十分完善,企業集群的成長和演化基本上是靠市場和產業的互動完成的,集聚的產生是自下而上、自發形成的。這種是以浙江溫州等地為代表的地方特色產業集群,由于這些地區的經濟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根植性,容易形成本地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網絡。浙江省目前已經形成了成百上千個生產紐扣、眼鏡、鞋類、燈具、襪子、打火機等專業村、專業鎮。其中,產值超億元的就有500多個,大約占浙江工業產值的一半。以溫州打火機行業為例,在這個產業集群中大多數企業雖然單體規模都不大,但幾千家同類企業集聚在一起,就形成了較大的總量規模和較高的市場占有率。據相關資料統計,溫州大約有500家打火機成品廠,下面還有2000多家打火機零部件廠,這就像金字塔一樣,一群高度關聯的生產企業群體聚集在一起,各有分工,一個成品的零部件一般只有很小一部分是自已生產的,其余則由2000多個廠家提供,體現了社會化分工和專業化協作。中小企業的聯姻與合作,既有利于實現大企業的低成本擴張,又有利于帶動中小企業的發展,最有條件實現雙贏。
2.外包移植型
該類集群以廣東珠江三角洲民營企業為代表,它們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成本優勢,主要是以外來資本投資為主,本地投資占很小的比重。這種形式的集群處于大制造業的外圍,主要為核心企業進行特定的專業化加工或根據要求提供專門化的產品。近年來許多跨國公司把1/3以上的制造業務外包到中國,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有近400家將其生產網絡擴展到中國。如我國廣東東莞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抓住國際IT產業轉移的契機,充分發揮自己的區位優勢,大力吸引臺灣地區IT企業投資設廠,發展外向型IT硬件制造業的配套加工,形成東莞臺商中小企業集群,該集群已擁有大大小小的電腦信息技術零部件加工生產廠家3000余家。電腦零部件如鼠標、鍵盤、顯示器等都可以在東莞配齊,配套率高達95%以上,在方圓不到25km的范圍內就可以將一臺計算機所有零部件配齊。
3.協同協作型
該類企業集群市場經濟的歷史較短,市場機制相對不是很完善,產業集聚的成長、演化需要依靠政府的扶持來完成。集群的出現是自上而下的,是通過國家和地區的干預扶持政策而促成的。這類政府扶持型中小企業集群,主要是以“中關村”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它們是在國家產業政策的引導下,以扶植和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提升國家競爭優勢具有帶動作用的關鍵性產業為目的而形成的產業集聚區和科技園區。
發展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對策
我國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在各地的經濟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這些中小企業集群也存在很多問題,這嚴重制約了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進一步發展,也使我國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陷入危機。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或緩解,不僅關系到集群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而且會嚴重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這就需要構建體制機制對策加以推進。
(一)構建品牌優勢機制
在發展產業集群過程中,我國中小企業大部分仍然是以貼牌為主,沒有自己的特色品牌。大多數企業集群走的是粗放型發展模式,集群內企業過多地進行委托加工服務,而忽略了自己的資源、區位等優勢,僅利用了廉價的勞動力,收取低廉的加工費,品牌戰略和品牌經營水平與國外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我國產業集群處于全球產業鏈中的低端,集群內企業多數為他人做嫁衣,造成有品無牌的后果。例如廣東鐘表生產量占世界市場的絕大部分,但很少有自己的知名品牌,不少企業都在忙于為跨國公司“貼牌”生產。廣東生產的鐘表綜合成本平均只有7元,出廠價格大約為10元,跨國公司貼上自己的牌子后,卻賣到好幾百元。這說明,在“貼牌”的情況下,集群內企業大多在為跨國公司“打工”。雖然我們投入了大量的勞動和資金,消耗了大量的土地和資源,排放了大量的“三廢”,但僅僅獲取了少量的加工費,絕大部分利潤都被跨國公司攫取了。對本地特色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并加以創造性的整合,無疑是一種戰略性的舉措,各級政府要依托本地區域資源優勢,并結合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的空缺,了解自身的優勢與劣勢,由此來確定產業集群的定位。一般來講,在一個城區、縣域經濟中,發展好一個企業集群,即是該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產業定位。各地在發展產業集群的時候要因地制宜,發展適合自己的產業集群,我國有些地方已經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并開始采取相應的措施。從國際上產業集群發展的經驗來看,嵌入性或植根性是產業集群能夠取得成功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這就意味著,不僅當地的特色物質資源應當成為集群發展的基礎,其特有的歷史文化資源也應當被整合到產業集群的資源體系之中,這才是形成區域產業特色的關鍵,也是解決國內各企業產業集群之間存在的產業同構和過度競爭問題的關鍵。
(二)構建特色優勢機制
目前,各地為發展經濟,制定了各種工業園區開發政策,工業園區已成為各地普遍采用的區域發展政策工具。從發展區域經濟的角度來看,各地都建立了一些工業園區,通過發揮低成本優勢,吸引外資帶動本地產業升級,對各省經濟發展發揮了很大作用。但是,我國各地在工業園區的建設過程中,對園區主導產業及關聯產業缺乏規劃,也沒有制定相應的產業準入門檻制度,并且各地政府紛紛出臺招商引資的激勵政策,只要有利可圖就會吸引大量的企業進入該行業。由于我國的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多數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產品同構化,重復建設嚴重,導致各企業出現惡性競爭,企業普遍利潤微薄。當行業出現衰退或虧損時,由于固定資產的專用性,經營者很難改變設備的用途,只好繼續經營,但是以偷工減料的方法來降低成本,導致產品質量的下降,如此惡性循環,最終導致中小企業集群的毀滅。著力推動具有經濟技術關聯的中小企業集聚,推進其在產業鏈上的銜接,進而優化現有的園區集群,打造出能夠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我國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可以利用目前已有的各種開發園區作為地理空間平臺加以構建,這不僅使各省中小企業集群的建設可以充分利用當地已有園區的基礎設施條件,降低運營成本;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園區建設從中小企業的簡單“歸大堆”轉變為具有規模效應和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實現通過園區構建企業集群,通過企業集群提升園區質量。這既可降低集群建設所需的基礎設施和其他公共服務的成本,又可改善和提升開發園區的質量,通過這種方式,使我國中小企業集群先一步在園區內成長起來。
(三)構建協作優勢機制
我國不少集群沒有形成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業體系,集群內企業之間關聯性不大,尤其缺乏配套的上下游產業鏈,不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大量“小而全”企業在同一個集群中存在,企業間不是相互分工與協作的關系,幾乎都是各自為戰,不能形成縱向聯系的產業鏈條,結果導致大企業所需要的零配件還要到所在地以外去采購。盡管這種配套產品省外采購有著經濟上或其他方面較多的理由,而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面向全國配置資源也是無可厚非的,但從我國各省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方式很難使中小企業在一定區域內形成規模化的集群,這在客觀上也制約了各省的經濟發展。從建國后我國經濟發展的進程來看,改革開放前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的狀況正是缺乏分工合作的寫照;而改革開放后我國發達地區的快速發展,又與分工合作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就江浙地區而言,這一地區出現的大量產業集群,幾乎都是在分工基礎上的合作而形成的。很多地方在招商引資過程中,主動強調分工,從復雜的科技含量較高的電子計算機組件生產到簡單的幾乎沒什么科技含量的普通鑼絲刀生產,無一例外。據此我們認為,各級政府和中小企業要主動加強與大型企業的聯系,探索大型企業向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和零配件產品擴散分包的具體內容和辦法,并研究中小企業承接這種擴散的可能性。通過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分工與協作,將有助于形成配套型中小企業集群。
總之,構建產業集群發展的體制機制是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它能夠解決目前中小企業所面臨的諸多問題,產業集群在中小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優勢。我國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必定能夠為國民經濟又好有快、更好更快地發展產生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