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央企形象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黃丹華日前表示,近期不少央企“負面新聞”纏身,央企將設立新聞發言人以及相應的新聞發布機構,以對輿論加以引導。(《北京晨報》9月1日)
腐敗案、洋賄賂、購房門、天價燈……近期圍繞一些央企的“負面新聞”,可謂一個接一個。當然,其間有誤讀,但更多的是質疑。
我們知道,中央企業大多分布在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是公共服務產品的主要提供者,與老百姓的工作、生活密切相關,與社會的和諧、穩定緊密相連。央企的任何言行,都可能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高度關注,引起社會各方面的不同反響,成為社會各方面的議論焦點。
央企“負面新聞”纏身,決不是一件好事,不僅會對央企的公眾形象產生不良影響,而且會引發公眾更多的想象和擔心。
壟斷、專營、亂收費等問題影響了央企在公眾中的形象。要求央企改革、改制、引進戰略投資者、放低競爭門檻、擴大競爭領域的呼聲也一直很高。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在外資企業、民營企業遭受巨大沖擊的情況下,以中央企業為代表的國有企業,起到了重要的穩定經濟、穩定社會的作用,也使央企在公眾中的形象得到了一定改善。同時,美國等國家通過“政府化”、“國有化”的方式應對金融危機沖擊、化解經濟和金融風險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國有企業的形象。
對央企來說,形象的提升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在提升形象的同時,受到的關注也將更多、更廣,如何維護自己的形象,則變得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盡管央企近一段時間“負面新聞”纏身,可有些問題并非最近才發生,而是一直存在的頑疾。
以購房門為例,據媒體報道,以所謂的團購進行利益輸送的并不只有中石油一家,許多央企都存在類似的問題,并被有的專家認為是間接推高房價的因素之一(《華夏時報》8月31日)。但是,對這一問題,公眾此前并沒有投入更多的關注。而對于中石化的豪華吊燈來說,央企奢侈之風并不是現在才有。幾年前不是有過報道,電力公司召開一次年度經濟分析會,就需要耗費幾百萬元嗎?
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我個人以為,關鍵還在于“壟斷”兩字。因為壟斷,導致央企忽視甚至放棄了對社會形象的塑造和社會責任的擔當,從而連續不斷地產生“負面新聞”。
要使央企不再“負面新聞”纏身,除了設立新聞發言人、召開新聞發布會及時應對質疑、澄清誤解之外,關鍵還在于,必須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規范央企的管理行為,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加強對央企的監督。建立包括職能部門監督、社會監督和企業內部監督在內的監督體系和監督機制。只有這樣,央企的“負面新聞”才會減少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