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業急待發展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無名
日前,由勞動部和衛生部共同授權的我國首家心理咨詢師培訓機構在天津正式成立并開班授課。這意味著我國將出現第一批獲得認證的心理咨詢師。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社會上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和疾病的人群也急劇增加。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居民中精神心理疾病已超過心血管病,躍居我國疾病患者的首位,約占20%。另據專家推算,到2020年,中國疾病總負擔中精神心理疾病的負擔將從今天的1/5上升到1/4左右。去年國際心理治療大會保守估計,中國大概有1.9億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心理咨詢業成為急待發展的行業。
在勞動部頒布了心理咨詢行業的資格認證和職業標準后,意味著中國將出現一個全新的職業--“心理咨詢師”,心理專業畢業生和社會上有此專長的人都可以通過考試上崗。但南開大學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李強教授認為,目前這種對心理咨詢職業的認證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尤其是針對現有部分從業人員,存在著難以避免的麻煩。
“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我們顯然不能拿當代的標準去套這一部分人,因為他們的年齡都比較大,記憶力減退,和青年人競爭考試是不現實的。我們也應該看到,他們由于多年從事這項工作,臨床經驗非常豐富,這些是無法用考試標準衡量的。如何對他們進行培訓和再教育,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畢竟放棄這部分人也是一種巨大的人力資源浪費。”
對于中國心理咨詢業存在的問題,李教授認為,中國心理咨詢業的發展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制約,即經濟實力、社會觀念和服務質量。
經濟實力是心理咨詢業發展的瓶頸,我國對心理衛生的發現和治療并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最明顯的例子是,我國的醫療保險里并沒有心理治療這一項,人們需要自費去看心理醫生。高水平的心理醫師都掛靠在醫院下,憑其經濟實力無法開辦私人心理醫院。所以受經濟條件所限,我國的醫療保險目前還處在“低保障,廣覆蓋”的較底的層次。
傳統觀念是造成心理咨詢業發展緩慢的又一因素,人們在心理出現傾斜和誤區并引起身體不適時,通常想到的是吃藥看病,很少有人會主動想到該去看看心理醫生,即使察覺是心理方面的問題,很多人也是羞于啟齒。而社會的迅速發展使當代人的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亞健康狀態的心理問題和重型的心理疾病成為21世紀的高發癥狀,這就造成了我國“有效需求不足,潛在需求很大”的矛盾現狀。
最后,心理咨詢服務質量低下,是造成心理咨詢業“名聲不佳”的主要原因。心理咨詢師在我國剛剛出現,現有的高水平的心理醫師又偏少,市場需求使得社會上不少沒有心理咨詢水平的人趁機鉆空子,他們打著心理咨詢的幌子進行所謂的心理問題服務,造成目前的心理咨詢業從業人員水平良莠不齊的現象。
針對有人用自家電話開辦熱線的現象,李強說:“這正是國家應該規范的地方。心理咨詢有兩個過程,一是咨,也就是傾聽別人陳述的過程;另一個是詢,即指導和影響咨詢者的過程,這里面都是有相當的技巧的。當檢查出心理問題時,心理咨詢師應及時解決,如果問題嚴重,超出了他的能力所及,他就應及時把病人轉交到心理醫生那里。缺乏專業知識的人,憑感覺和閱歷指導別人,某些時候也許會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缺乏科學依據,往往遠不足以解決問題。很多咨詢者并不只是需要傾訴,他們需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開辦熱線的動機是好的,但在效果上可能就適得其反,沒有專業知識便無法區分心理問題的輕與重,很可能會延誤本應及時就醫的病癥患者的治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