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管理者讓命令更有效的6種方法
就企業組織結構來講,一般企業的組織結構都可以分成三個管理層次,即:決策層(或領導層)、中間層(或執行層)和操作層。組織的層次劃分通常呈現為金字塔式的,即決策層的管理者少一些,位于金字塔的塔尖;執行層的管理者多一些,位于金字塔的塔中;操作層的管理者則就更多了,位于金字塔的塔基。通常我們也稱決策層的管理者為高層管理者,執行層的管理者為中層管理者,操作層的管理者為基層管理者。
不同層次的管理者,在組織運行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高層管理者主要是掌握政策、把握方向、構筑愿景、策劃戰略、制定方案、組織執行。也就是說,凡涉及組織優化、流程再造、市場競爭,以及外部協調和長遠發展等重大問題,均由高層管理者處理決策。基層管理者則主要是組織團隊成員積極配合,認真履行職責,努力實現組織目標,并及時搜集反饋組織執行過程中所呈現的各種末端信息。而作為企業中堅力量的中層管理者則應主動承擔實踐企業決策、目標落實、戰略執行,以及任務分解、基層管理和與決策層的協調溝通的職能。
中層管理者作為企業的中堅和脊梁,其重要性是不容質疑的。但是必須看到,現代企業制度條件下對中層管理者在觀念、能力、作風、品行、績效、結構等素質上的要求與計劃體制下是完全不同的,能夠真正能適應現代企業管理,具有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責任意識的精干、高效、優質的中層管理者非常短缺。要想切實的發揮企業中層管理者的作用,就必須認真的研究每個中層管理者所擁有的獨特個性,針對這類人群的個性特點,來切實有效的制訂相應的管理制度和激勵政策,使他們真正發揮其在企業中的重要作用。
中層管理者大多數是來源于基層普通員工,這些員工往往是由于在本部門的工作中業務嫻熟、技能超群、表現出色而由業務骨干提拔起來。加之這些業務骨干在企業工作時間長、環境熟、人緣好、業務精湛,因而也就成了企業內最合適的中層管理者人選。雖然他們是基層工作中的佼佼者,但由于缺乏管理經驗,或者不具備管理素質,在擔任領導職責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從而造成許多工作虎頭蛇尾,甚至在企業戰略執行過程中會出現了人為地降低決策標準,或者發生與原標準偏離的陰差陽錯,不能在有效時間內完成必要的工作任務,將高層的決策和企業的發展戰略演繹為海市蜃樓的浮華。
由于企業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發展質量的不斷提高、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生存和發展的壽命的不斷延續,以及組織體系的不斷變化和客戶價值的不斷顯現,除了企業的決策層要不斷善于捕捉發展機遇外,還需要企業的決策層迅速適應環境變化、及時調整已實施的各項戰略決策。同樣也迫使企業的中層管理者,在立足企業和兼顧職責的基礎上,積極應變,大膽求變,超越自我,充分發揮其中層管理者的影響力,通過有效的戰術變化,將高層決策、組織目標與業務流程中的操作執行有機的鏈接,與時俱進,努力提高高層決策的可行性和時效性,把高層的領導意圖和戰略決策更好地貫徹到執行中。
對中層管理者來說,最要緊的就是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如果每一個中層管理者都能夠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那么這個企業的收成是肯定不會太差的。然而,如果中層管理者都僅僅滿足于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的話,那也是不稱職的。就企業發展的全局而言,它需要不同層次的管理者勤奮耕耘,精心呵護。那種“你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反正出了錯,責任不在我”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方式,表面看起來似乎好象很聽領導的話,也很尊重領導,可實際上缺乏與企業風雨同舟的信念。作為一個合格中層管理者,不僅要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還要想到整個企業的大田,這應該說不算越位。也許有人會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話說的也對也不對。從分工來講,這是對的。從合作來講,這是欠缺的。企業是個有機的整體,它的有續運行應該始終處在無縫的對接中。
可現實中就有這么一部分中層管理者為了個人和小團體的既得利益,工作中通??紤]的是以本部門利益為中心,而較少考慮企業的整體利益,不是部門支持流程,而是要求流程圍繞部門轉;常常是剛愎自用,自以為是,不顧職責、權限、程序,故意設置障礙,越俎代庖;往往是會上一套,會后一套;他們對上溜須拍馬、吹捧逢迎,對下頤指氣使、專橫跋扈;當面一套、背后一套,陽奉陰違,兩面三刀。更有甚者,假公濟私、公款討好者在中層不乏其人,他們為了顯示自己相對的良好表現,不擇手段地利用公款買路子、找方便、尋官階,四處討好賣乖,而后又采取推委扯皮、推卸責任甚至歪曲事實的做法攻擊他人。令人不解的是,這種行為不僅得不到及時糾正,反而成為一些中層管理者撈取名利的階梯。中層管理者是實踐企業決策、落實企業目標、推進戰略執行不可多得的中堅力量,他們素質的好與壞、能力的高與低,其職能是否得到充分發揮,均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競爭力的提升。
毛澤東同志曾說過:“正確的路線確定了以后,干部就是決定性的因素了”。當“電話訪銷、網上配貨、劃卡結算、集中配送、現代物流、連鎖加盟”這種虛擬的“網絡經營”成為卷煙商業企業所謀劃的重大戰略決策時,尤其在這種戰略雷同、模式接近、流程相似、經營趨向、管理措施大相徑庭的情況下,如何將線路調整、客戶整合、渠道維護、品牌宣傳,以及網絡鋪貨、市場監督和客戶服務等等工作做實做細做出企業的個性來?使企業的愿景規劃、戰略決策、目標落實、組織再造、流程優化與市場競爭、環境變化和管理創新有機的鏈接起來并達到完美的統一,最終還要依賴和仰仗企業的中層管理者來謀劃、運作和執行。
有人曾把企業形象的比做一個人,企業中的高層管理者猶如人的大腦,要把握方向、構筑愿景、策劃戰略;中層則就是脊梁,要去協助大腦傳達指命和完成操作,并指揮四肢既基層有目的地選擇執行途徑、優化工作流程,將高層的領導意圖和戰略決策更好地貫徹到實際工作中。所以人們習慣于把中層管理者看成是老板的“替身”,是老板的“喉舌”,也是支持大腦的“脊梁”。如果支持大腦的“脊梁”發生了病變,勢必造成肢體和軀干的活動障礙,甚至出現整體的“癱瘓”。由此可見,如何充分發揮企業中層管理者的作用,就成了擺在高層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