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復原力:網絡經濟時代的風險管理
兩個公司,相同的危機,
不同的回應和結果
一個北歐的電信公司和其主要競爭對手—另一個歐洲電信生產商,都依靠荷蘭電子巨人菲利浦公司在新墨西哥的半導體工廠為手機供應芯片。但是2000年3月工廠的一場大火燒斷了這條供應鏈。
其實在這個工廠出事之前,這家北歐公司的高層就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公司的首席供應鏈專家馬上召集30個供應鏈專家奔赴歐洲、亞洲和美國平息這場意外帶來的麻煩。他們重新設計了芯片,專門立項,加快生產進度,利用公司的關系網從其他的供應商手上采購到更多的芯片。而另外一個公司的供應鏈網絡上設置的自動防故障裝置和故障處理系統很少,結果主要新產品需要的芯片短缺了數百萬。
《華爾街時報》公布了最后的結果:北歐公司的市場份額提高了3%,而其競爭對手則下降了相同的份額。不久以后,競爭對手退出了手機市場。
這個講述得與失的故事強調了現在的公司隨處要面對新的運作現實。贏利的驅動力、風險的定義、潛在的風險依賴、以及管理前三者的方式都已經發生了變化。公司通常都把風險看作是對財務資產構成的威脅,并集中精力進行風險管理以預防財務上的損失。但是北歐的公司挺過了供應鏈斷裂帶來的劫難,并最終獲得了競爭優勢。它的成功表明,在日益復雜的全球經濟環境下,公司可以通過擴大對風險管理的理解,并采納更全面的風險管理流程來實現贏利。這樣做的結果是獲得了更強大的企業復原力(ER)。
在這篇文章里,我們詳細講述了傳統的企業風險管理和企業復原力之間的區別,并解釋了為什么深入了解它們的含義在現在顯得尤為重要。當每個企業的外延擴大時,企業的對外依賴性增加的同時競爭優勢也得到了增強。我們還講述高級管理者如何評估企業的復原力和風險管理方法。我們解釋了公司經理如何把風險緩解戰略和最重大的投資風險結合在一起,消除公司復原力存在的危險差距。
適應力的必要性
企業的復原力是經受系統斷裂和適應新風險環境的能力。復原力強的企業能夠有效地把戰略、運作、管理體系、管理構造、決策支持能力整合在一起,從而發掘持續變化的風險并適應它,忍受贏利驅動力的斷裂,并在適應力不強的企業之上創造新的競爭優勢。
復原力強的企業能夠使企業保持高度的透明度,CEO和董事會應對風險保持高度的靈活性。它能夠經受員工的不當或欺詐行為,IT基礎設施的失敗、相互依賴的供應鏈或客戶渠道的斷裂、知識產權被盜、不景氣的經濟環境,以及其他種種不同的打擊。
現在的經濟時代和安全環境為管理層和董事會提出了新的挑戰,所以建立更強大的復原力顯得尤為必要。外延型的企業具有的開放性和復雜性增加了企業對全球金融、運作和貿易結構的依賴。盡管這樣提供了更高的效益和有效性,但它也使大多數企業必須面對國內市場時期和垂直整合企業時代從未出現過的新風險,增大了傳統商業風險的復雜性。
而且,自2001年9·11事件之后,法制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植酪u擊、美國財政和政府丑聞,股東對管理者、董事會、董事會審計委員會保證企業安全和連續性的要求提高。2002年7月,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部建議:負責關鍵基礎設施保護的工業部門和相應的政府辦部門發展國家設施保障計劃為國家和私營企業搭建橋梁。2002年頒布的Sarbanes-Oxley 法案加強了董事會審計委員會的職責,強化信息披露、監管責任、內部控制和外部審計,將CEO、CFO的“誠信簽字”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在這些和其他要求的指引下,風險的承擔者,如保險、資產和債務市場需要更清楚地分辨哪些企業具有復原力,哪些企業不具有復原力。為了持續贏利并使股東保值增值,首席執行官和董事會成員需要具備有效識別和應對日益復雜風險、傳統方式無法化解的風險的能力。
互相依賴的風險企業的命運取決于是否具備創造利潤增長的可靠模式的能力。那些減少利潤揮發性和降低巨大損失可能性的公司往往獲得這樣的回報:更廉價的金融市場和更容易的融資方式。市場也把“連貫性”作為公司股票評價的首要因素。
能夠使公司獲得競爭優勢并持續增長的商業活動在不同的行業和公司呈現不同的姿態。對有些企業來說,生產能力代表了核心贏利驅動力,而對其他企業來說,IT網絡、客戶支持操作、供應鏈、知識產權或前幾者的綜合才是核心的競爭力。傳統上,核心贏利的驅動力是不存在風險的,而在更廣泛的領域里,風險管理總是各自為政的。財務風險變成了CFO的事情,運營風險變成COO的事情,網絡安全則是CIO的任務。他們及其連續性或安全性計劃很少會聯系在一起支持共同的戰略目標。
高級管理者又重新把注意力放在傳統風險緩解計劃上。Booz Allen Hamilton在2001年的調查結果顯示:《財富》雜志評選1000強企業的CEO中的75%都表現出對日常事物如:郵件處理、出差、員工保護和基礎設施保護日益增加的擔心和不安。但是如果只是把風險和安全狹隘地界定為員工、計劃、數據和財務狀況的保護,那么CEO和董事會就會忽略全球網絡經濟時代更加普遍存在的危險。
網絡是工業企業的偉大進步之一。在過去的半個世紀,垂直整合的公司都在為網絡公司讓路,后者的顯著特征就是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適應力。當下成功的公司都必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盤根錯節的信息流、原材料、分析數據、客戶交流和服務、網絡基礎設施打交道,同時和第三方組織如:供應商、技術承包商和政府官員保持數不清的安全關系。“行業和經濟中的網絡多樣性簡直令人難以置信,”物理學家兼《網絡的新科學》作者艾伯特指出。“有政策網絡、所有權網絡、協作網絡、組織網絡和營銷網絡。”
在網絡的組織和經濟效應人所共知的同時,它們的大部分缺陷還沒有在商業中暴露出來。對開放邊界、跨國聯盟和全球資金、商品和服務市場的依賴性創造了“即時”經濟,這種經濟模式雖然大大節約了成本,但也使公司的運營、聲譽、客戶習慣、法律地位、法規遵守、贏利業績以及股東價值很容易遭遇斷裂。我們把這些新的缺陷統稱為互相依賴的風險,它是超越個體企業經營模式的外延型企業無法預見的風險。互相依賴的風險包括供應鏈斷裂、政府干預和公共設施的損毀。
局部出現的問題不僅會在外延型企業掀起漣漪,還會波及行業,甚至是本國經濟和跨國經濟。經受這種斷裂的能力是公司系統復原力具有的功能——不僅明白風險之間的相互關系,還能在風險發生之前預見風險和制訂應對方法。
相互依賴的關系不僅在企業中發展。政府和行業之間的依賴性也以一種無形的復雜形式日益增強。美國國家安全戰略部提倡在14個“關鍵的基礎設施部門”(比如能源、電信、銀行和金融)發展保護計劃,盡管這些部門主要由私有企業所有和運作,但是政府和商業部門協作發展和實施保障計劃還是相當必要的?,F在國家與私人合作的模式是國家安全電信顧問委員會(NSTAC)在國家安全和突發事件上給予私營企業支持。這種協作關系建立起來的支持是相當強大的。
相互依賴的風險——不管是在私營企業內部還是跨越國家和私營企業——都成為導致很多公司運作損失的主要原因。還記得2002年9月發生在美國西海岸港口的停工事件嗎?如果關鍵供應鏈的功能失常,生產和產品供給將受到嚴重的影響,美國的公司將每天損失10億美元。這個事件也暴露出運輸公司、供應鏈集中的行業、物流行業和政府部門之間的相互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