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創業模式
文一:“二次創業”的歷史學意義
其實遠不止王志東、王峻濤和徐剛,但他們確實足以代表一群人,一群我們民族的精英:他們曾經依靠自己的雄心抱負、自己的睿智先覺,和自己的一往無前,敢為天下先地為我們開辟出了一個個優秀的產業模式,而一時成為了這些新產業的領軍人物。
然而不幸的是,他們在贏得世人尊敬的同時,卻都未能在“迫不得已”之前在“后院”打造出一個同樣優秀的創業模式——所謂優秀的創業模式,我們暫界定為:創業者為保障自身的創業理想與權益,而對各種創業要素的合理搭配——于是,他們的事業先后在輝煌的頂峰戛然而止,他們的角色先后在與資本的碰撞中溘然出局;繼而,他們在舐傷之后更不約而同選擇了再度出發,只為自己心中未竟的事業與夢想!
其實,他們的最新一次出發大多已不是“第二次”,但只因為這一次的前一次留給世人的光環太亮,只因為這一次與前一次的得失足以警醒他們一生,只因為我們一時找不出更貼切的概念來詮釋這種抑揚頓挫的鏗鏘……
人常言:忘記歷史,就是犯罪。然而,歷史又總是驚人的重復。因為我們總是自負,因為我們總是健忘。但在時不我待的今天,這些創業精英們的代價不容白付,學費不容白交!
于是“第二次”的最大意義,恰恰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隱含著對已過去的“第一次”的反思修正,在于對各種創業模式的理性評估……因為有太多的初次創業者,由于那些本可避免的錯誤,而再未獲得“第二次”的機會;因為有太多的初次創業者,在雛鷹展翅的同時,急需那些先行者們指點迷津,讓他們能在打牢“后院”基礎之后,再到市場上無怨無悔地一搏高低。
當今的中國是最適合創業的地方,中國的創業者也因此最多。本次策劃謹獻給那些正為我們的民族不斷注入活力的創業者們!□
責任編輯:劉源遠
文二:王志東“再出發”的覺醒
本刊記者 董文勝
2001年12月,被新浪拋棄的“教父”王志東從友誼賓館的小屋里走出來,點擊科技成立,自任總經理。
其實已有過三次創業經歷的王志東清楚,這一次他是為自己而創業。為別人養了9年“孩子”的創業英雄,這一次決心捍衛自己的創業理想。
新天地時期,王志東的創業團隊沒有番號,因為是集體所有制,制度的保障一片空白;新浪時期,有了番號但不是自己的番號,王志東也只是一個小股東;點擊時期,有了自己的番號,王志東是不折不扣的創業者,也是投資者,于是點擊團隊組合變得簡單、干凈并有序可控。
稍有不同的是,點擊創業團隊的形成與震蕩期是在新天地與新浪度過的,這期間我們看到了它的核心成員王志東從程序員、媒體領袖變成了一個成熟的管理者;而點擊時期,我們看到的王志東則是一個走向成熟的企業家。
新天地:“程序員”的無奈
王志東在寫出了后來名噪一時的中文之星1.0版后, 1992年4月底,新天地成立,王志東出任總工程師和副總經理。
“當時看來,這樣的分工很自然。我是搞技術的,公司有管理和技術兩攤事,我不管技術,就沒有人管技術,(況且)我也懶得管財務和人。”
但到了1993年初公司就開始出現矛盾,當矛盾終于到了無法緩和的地步,1993年8月13日,王志東遞交一份辭職書,黯然離去,他什么也沒有帶,而且把中文之星的源代碼也交了出去。
那次辭職對王志東的打擊是沉重而無情的,王志東感到很痛苦:“我不去國營單位,到公司;沒留在方正,自己辦公司——目的就是希望找一個很輕松的工作環境!如果在自己辦的公司里面還出現這么大的人事、權力矛盾,那就完全背離了我的初衷。”
當時的王志東,一開始就充當了“里面的局外人”。在心理上,他自始至終都是一個程序員。“做總經理,是被迫的,我不認為我能管人。管開發還行,管人(我)沒有興趣,我不愿意放棄直接的技術工作,所以被迫當上總經理,因為我找不到合適的人當總經理。所以,許多東西,我都得重新學。”
當然,還有一個因素王志東是無法回避的,那就是投資方。
談到所謂“公司治理結構”時,王志東自己都覺得有趣。新天地注冊時,性質是集體所有制。盡管他們自己當時對公司的股權結構做了明確的說明,但在當時,法律上還是一片空白,所以公司的管理還得看投資方的臉色。這讓王志東感到了為難。
程序員的角色、心理上的不情愿、資本的意志、模糊的股權結構,加上毫無經驗這一根稻草,王志東的初次創業以辭職收尾,一切都順理成章。
雖然王志東說“當總經理是被人推到水里去的”,但王志東如果當時不當總經理,他是否還會有今天?
王志東承認那段創業經歷,使自己有了一個開始。
新浪:“教父”的出局
創辦新浪階段持續了8年,王志東經歷了一次脫胎換骨的變化:他成了媒體領袖,有了光環,在管理權的爭取中,他有了主見,只是出局著實給了他一個意外。另外一方面,他自己的團隊(今天的點擊團隊)也在各自的崗位上,經歷著創業者與職業經理人的艱辛與快樂,悄悄地成長著。
1993年12月18日,四通利方在北京正式成立,王志東任總經理。四通集團在新公司中占有79%(約395萬港元),王志東等人擁有21%(105萬港元)。對寫程序一直念念不忘的王志東對管理者的角色還是有些抵觸,這種情緒一直延續到新浪。
1998年底,四通利方與華淵網合并,易名“新浪”,由姜豐年擔任主席兼CEO,王志東擔任總裁。原來自以為過一兩年連這個位置也可以讓出的王志東,在1999年8月卻反而接替沙正治,當上了CEO……直到2001年6月,王志東被終止總裁兼CEO和董事職務。
這期間,新浪先后完成了四次融資。1997年,王志東接受投資顧問的建議,引入風險投資。那時他認為因此可以為公司儲備足夠資金,保證持久發展,同時改造股權結構,引進國際管理體制。這一點,他對新浪的改造達到了目的。
而他的另一個想法卻落空了——希望新浪由一家絕對控股變為多家分散持股,從而使股權結構更加穩定,創業者地位更加牢固——盡管接手新浪CEO的王志東,一開始就堅持了用人的自由權,并著手從公司治理結構上來獲得穩固創業者地位的基礎,但他絕沒有想到資本的意志最終會讓自己下臺。
“(其實從做)新浪一開始,我就想退出,它是個包袱。”用現在的語言來理解王志東這句話,問題就很簡單了。
經過融資的新浪,王志東一下子要面對四通、華淵(臺灣)、華登、IDG、戴爾、軟銀等眾多股東的時候,才開始感覺到問題的復雜。
“救火隊長”,是當時新浪CEO王志東的實實在在的角色。那時,新浪的前景并不明朗,燒錢的日子并不好過,董事會內各種意見的平衡很費精力,讓“到處勸架”的王志東忙得焦頭爛額。盡管王志東將新浪打造成“全球最大中文平臺”的信心十足,而畢竟“現金為王(CASH-IS-KING)”是投資人的信條,要讓看不到盈利的董事會依然相信王志東顯然有困難。
面臨巨大壓力的王志東當時有一攬子的盈利計劃,其中包括著手對在他看來有“缺陷”的新浪團隊進行整改。王志東認為當時的團隊里有許多人是搭便車的。不過,沒有等王志東動手,自己就被提前解除了武裝。在與資本意志的較量中,“內部人”王志東敗北。
王志東說自己動手太遲了,來不及了,要是早半年就好了。
為什么會來不及了?因為有許多關系要處理。為什么這些關系無法平衡呢?因為王志東沒有殺手锏:控股權。
王志東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以為董事會仍然會像以往一樣支持他,而且他的抽屜里還放著新浪的一紙“免死”聲明:除非自己主動辭職,新浪不能立即解除他的職務。王志東整改新浪的時間就這樣推遲了。
被各種復雜的關系拖下了水,又被推著趕著的王志東,自己不情愿地上了岸。這段經歷給了王志東很好的教育與警醒。
第三次創業:“技術商人”的權杖
按自己的意愿搭建團隊
2001年7月,王志東跑到友誼賓館的小屋子里開始做起“自己的”大事情。
在另外一張時間表上,點擊團隊也紛紛開始登場。1995年,四通利方成立的第3年,大連理工大學的博士陳直加盟,任副總經理。陳直先后在四通集團開發部任副部長、創通公司開發部任部長。1998年,陳曉升任四通利方副總經理,主管客戶平臺軟件開發及公司互聯網服務軟件產品化開發工作。陳曉是王志東的老將,四通利方成立的時候就任系統開發部部長。
同樣在這一年,1992年從北大畢業的馮沛然已經升任方正公司上海分公司的總經理,6年間他將方正電腦的銷售從無到有,一直打到了全國第二的位置。1999年馮沛然自己辦起了公司。兩年后收手不干。
1998年,從北大出來的劉巖加盟中國創業投資有限公司(ChinaVest Limited)任投資經理。其間參與了四通利方(新浪網)融資和上市工作。2000年劉巖有了自己的公司。
2001年喻時云加盟新浪網。他1986年7月畢業于華中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系,長期任職于信息產業部及中國惠普公司、安捷倫科技公司,后參加組建中國建材電子商務總網。
2001年的時候,與劉巖同學的李漫波進入美國最大的金融公司之一:Capital One,期間作為公司運營部經理和資深分析師,他領導了很多重要項目,包括軟件開發的外包、客戶服務中心的流程優化、信用卡運營模型的改善設計等。也許是意外的巧合,李漫波后來為Capital One做的一個項目竟然與王志東的協同軟件不謀而合。
2004年5月8日,點擊科技的管理層又增加一名:Lynda.Wang,主管財務。這樣點擊核心團隊總數達到8人。2002年底劉巖加盟,負責市場與新業務拓展。2004年1月馮沛然加盟,主管市場銷售。這時候馮沛然已經做了兩年自己的公司,又在裕興電腦做了3年。王志東最在意的是馮沛然曾為方正打下幾十億市場的“歷史”,而點擊現在的發展最需要的就是擴大市場。2月,“海龜”李漫波寧愿減薪而迫不及待地加盟,負責客戶服務。
3年來的精挑細選,點擊創業團隊組合漸入佳境。
有過3次創業經歷的王志東清楚,這一次他是為自己組建創業團隊。作為公司最大投資人的王志東,這次組建點擊團隊也更加從容,更加有序。王志東組建創業團隊的用人標準是: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崗位·合適的人。“得4分”與“得3分”的誰好誰壞,王志東不關心,他要的是合適,要的是差異化,要的是團隊的互補。王志東說:“他們的加盟都不是為養家糊口。他們有的自己創過業,知道當老板的苦;有的是海歸,有的在外企做過,見過世面,仍然有創業的熱情。”
清晰的目標、相關的技能、相互的信任、一致的承諾、良好的溝通、談判技能、恰當的領導、內部支持和外部支持,當這些現象顯現出來的時候,一個高效的團隊也就產生了。
按自己的判斷把握方向
2001年12月,王志東從友誼賓館的小屋里走出來,點擊科技成立,自任總經理。這期間負責研發的陳直、陳曉以及負責市場銷售的喻時云已經加盟。不過,讓王志東更為興奮的是他為自己找到了值得干20年的事情——協同軟件。他為點擊未來的團隊樹立了一個由點擊來定義的愿景。
而在此前兩個月,經過為期3個月的產品調研,把幾乎所有“熱門詞”都梳理了一遍之后,王志東發現原先分散在CRM、ERP、OA等名詞下的協同軟件產品已經被分析師獨立出來,甚至有報告預言:“協同在未來幾年內會超過CRM、ERP,成為Windows、Office之后的又一個通用軟件深入到業務管理中。”與此印證的是當年美國幾筆比較大的投資都投給了協同概念、500強企業中的若干家已經開始實施協同方案,每一筆訂單都達到上百萬美元。
國際上的協同勢頭已經冒出來,收購也時有發生,而微軟、IBM、Oracle、SUN等國際巨頭的產品也很大成分地向協同趨勢靠攏。
跨國公司的關注,風險投資商的關注,這兩個因素足以讓王志東得出結論:協同軟件將成為繼Office之后軟件產業最大的一次發展機會。當然,加上王志東已有的光環,似乎也注定這次選擇不會錯。
王志東看著自己一手培養起來的點擊團隊、一手開拓出的前進方向,免不了有些得意。在“自己的格子里”做事,他放心。當然王志東明白:創業的團隊往往缺乏韌性。因而從一開始,他就竭力排除創業初期的浮躁,這是一次持久戰。
不錯,“GOTO2008”!王志東在2001年定下的7年計劃,剛開始3年,他可以好好地規劃。融資就是規劃中的重要一步棋。
按自己的節奏“設計”融資
點擊剛成立時,很多國內國外的風險投資人都在找王志東。但剛被蛇咬的王志東一直態度謹慎。直到去年,點擊的產品終于面世,并被市場所接受,王志東意識到點擊應該上規模發展了,才決定融資。這一次,在對“門外排著隊”的投資公司的背景、實力、品牌……直到人的風格都逐一分析比較之后,今年2月18日,王志東最終選擇了曾數次擦肩而過的富達,總值1300萬美元。
其實王志東并不是太需要這筆錢。在融資圈子里,王志東算得上熟手。他選擇在這時候融資有他的考慮,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不會再像以往那樣,成為資本的犧牲品。王志東深知:融資是有成本的,不需要的資金只會成為一種負擔。到一定時候,你才會知道你需要錢。而現在,王志東有足夠的底氣說:“我們融資到時候了。”
更讓王志東底氣十足的是,這次的融資他有絕對的討價還價的能力,他是為自己的公司融資,他有發言權。而且這次投資,富達用的是自己的錢,而不是募集的資金,因而沒有太多的投機。這一點,王志東有數。富達不會逼太緊,所以點擊兩年內沒有上市套現的壓力。
因而如今的王志東對這次融資評價頗高:“完全符合我的期望:最佳的時機,最佳的人,最適當的方式。當然,真正做評價還要過2年時間,現在我們只是說初步融資,可以讓點擊的商業計劃得以完成,可以快速發展。”當然,這筆錢進來后,點擊的盈利計劃又得向后推了,但點擊的發展加快了。公司的人員會從現在的150人,年底就會達到近400人。
回顧自己的“融資史”,王志東感觸頗多:“我經歷了5次融資,都很成功。每次融資都有一個明確的目的,不是為了融資而融資。不要急,最好。不要到你揭不開鍋了,靠融資去活命,這時候你的融資就很難完美。風險投資人會覺得風險大,即使投的話也會掐你的脖子:你是要死還是要活?所以(融資)最好是在你不需要錢的時候。”
這一次,王志東的意志與資本的意志在點擊的融合目前稱得上圓滿:公司治理結構清晰,期權制度設置一步到位。而風險投資的注入,使得協同的概念在中國再一次受到媒體的追捧,也強化了點擊科技愿景的想像力。
“點擊是最好的團隊,是自家的孩子。這次不成功,以前的成功都不叫成功。”王志東婉轉地向媒體表達了離開新浪后的雄心。不加掩飾,也不張揚,不緊也不慢。王志東的底氣,來自團隊,來自市場,來自于技術……更來自一塊扎實的基石:對點擊絕對的控股權。
這時候的王志東已經不是12年前的程序員,也不是新浪時期的媒體領袖,而是一個成熟的“技術商人”,一個真正名副其實的企業家。□
責任編輯:楊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