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的成長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博客網
三生石畔
初生牛犢的成長歷程
他是一頭“牛”,卻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中央電視臺“中國年度經濟人物”頒獎辭
牛根生,姓牛。
“牛”者,奶牛的“牛”,蒙牛的“牛”,牛市的“牛”。
這個“牛”。不是年少輕狂的張揚,不時淺薄的跋扈的囂張。
這個“牛”,是一種寵辱不驚的成熟,使一種歷經磨難的堅毅。
這頭憋足勁向前沖的牛,讓我們看到了那本只屬于火箭的速度。
1999年,實現銷售收入0.37億元,同業排名第119位。
2000年,實現銷售收入2.47億元,同業排名第11位。
2001年,實現銷售收入7.24億元,同業排名第5位。
2002年,實現銷售收入16.68億元,同業排名第4位。
2003年,實現銷售收入40.71億元,同業排名第3位。
2004年,實現銷售收入72.14億元,同業排名第2位。
5年增長200倍!六年銷售過200億!投資收益率大于5000%。
無怪乎以這樣的速度成長起來的企業還不成為中國成長企業的“百強之冠”。
我們看見的只是蒙牛它展現在我們面前最為輝煌的一面,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創出如此輝煌的佳績,它從內蒙古草原走來,從“蒙牛”成為了“中國牛”,正一步步地走向“世界牛”。可是,可是誰又能想到隱藏在它背后的總總辛酸呢?
很清楚的記得“神州五號”成功返回陸地的那一科,我們記住的不僅僅是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還有跨出那一大步的楊利偉,還有讓我們記住的就是“蒙牛”這個讓航天員喝的來自大草原的奶。
它的誕生是偶然的,是被逼得,卻也是一個大大的奇跡。
牛根生在伊利集團的時候從一名普通的洗瓶公做到了管理生產的副總裁,和伊利共同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但是事實卻逼著他無奈的三次提出辭呈,最后被很免職,無言接受并一聲不響的離開,但是當時離開的不僅僅是他一個人,還有跟著他心走的老部下,跟著他人格離開的老戰友。
牛根生,姓牛,或許上天冥冥中自有注定,注定了他與牛這一生都無法解開的緣分。
1999年初的一天,牛根生等人開始了對一個乳制品“百年老店”構想的世紀起航,經過激烈的爭論最后定名為“蒙牛”,在1月13日這一天蒙牛乳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
這公司成立的時候的辦公室僅僅是一個只有53平方米的,月租金僅為200元的民宅,也就是在這樣一個簡陋的地方,他們開始在這里“指點江山”的起步生涯。
構想是遠大,宏偉的,可是落實在一個個小細節上面的時候,一切就不再是那么的讓人興奮和簡單了,面對全國一個這么大的市場,一個如此小的責任公司想要從“蒙牛”走向“中國牛”,首先就是要有資金來完成,而在那個時候這對于創建者來說是一個很致命的問題,但是他們沒有放棄,而是打破常規,反其道而行之,面對著“一無工廠,二無奶源,三無市場”的尷尬窘境,他們創造性地提出了“先建市場,后建工廠”的戰略。
帶著心中的夢想,那份豪情壯志開始了建市場之路,在沒有足夠的資金的情況下,通過虛擬聯合的戰略,通過接管即將倒閉的企業,輸送蒙牛的企業文化去救活企業,這樣蒙牛有了自己的生產基地,那企業也有了生存下去的機會,一格又船劃不動,一個有漿沒船劃,這樣珠聯璧合在一起,蒙牛的液態奶和冰淇淋有了自己的生產基地。這樣通過為合作方出人才、出標準、除管理、除技術、出品牌,蒙牛運作的國內8家困難企業,盤活7.8億元資產,實現了雙贏:一方的資產得以激活,另一方品牌得以確立。
1999年3月8日,第一本蒙牛CI手冊完成。
1999年4月13日,第一批蒙牛牌純牛奶問世。
1999年5月1日,第一批蒙牛牌冰淇淋上市。
1999年7月3日,第一批蒙牛全脂甜奶粉上市。
在沒有資金建工廠的情況下,“借腹生子”的戰略得以成功,萬里長征跨出了第一步。
在短短的半年之內,品牌打響了,市場了有了,巨大的市場潛力,要求有更多的活動資金來建工廠,做市場,打廣告,于是他們這些中國乳業最硬的幾顆腦袋湊在一起要籌股,將有限責任公司變了股份有限公司,這是一次自愿入股,但是牛根生也緊緊地遵守一條原則,控股權要在自己的手上,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發展企業,做出一個百年老店。
生產的規模和多元化的生產要求有自己的生產基地,這樣在和林格爾縣的盛樂經濟園區的蒙牛生產基地開始了破土動工,并以驚人的速度在建設在,在1999年底,蒙牛冰淇淋生產線正式投產;2000年2月21日,蒙牛液態奶生產線正式投產。自此,蒙牛開始由虛轉實,也開始了一路高歌的歷程。
有了產品,又有了質量的保證,這就是在伊利等一流企業敗退鵬城深圳的時候,蒙牛依然決定全國第一個市場是深圳,用自己的好口味,正確的戰略硬是把深圳市場打開,繼而又打開了有三元半邊天的北京市場,早就被光明站穩了的上海市場。
蒙牛用它的那不服輸的“牛”勁,在乳業市場競爭已經是白日化的時候,硬是闖出了一條屬于它的生存和快速發展之路,并且很快就從三無狀態變為了“三大亮點”:一有全球樣板工廠,二有國際示范牧場,三有液態奶全國第一。蒙牛也用它的口感和營養成為了中國航天員和運動員雙雙選用的產品。
它的成功是必然的,因為他的領頭人是一頭能跑出火箭速度的“牛”,因為他的領頭人是在困難面前覺得不低頭的鐵骨錚錚的漢子,因為他的領頭人是一個極具人格魅力的領導人,用那“錢散聚才”的觀點,把中國乳業最硬最聰明的頭腦聚集在一起,為蒙牛闖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誰說它沒有經歷過任何的大風大浪啊?
他是一頭“牛”,卻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中央電視臺“中國年度經濟人物”頒獎辭
牛根生,姓牛。
“牛”者,奶牛的“牛”,蒙牛的“牛”,牛市的“牛”。
這個“牛”。不是年少輕狂的張揚,不時淺薄的跋扈的囂張。
這個“牛”,是一種寵辱不驚的成熟,使一種歷經磨難的堅毅。
這頭憋足勁向前沖的牛,讓我們看到了那本只屬于火箭的速度。
1999年,實現銷售收入0.37億元,同業排名第119位。
2000年,實現銷售收入2.47億元,同業排名第11位。
2001年,實現銷售收入7.24億元,同業排名第5位。
2002年,實現銷售收入16.68億元,同業排名第4位。
2003年,實現銷售收入40.71億元,同業排名第3位。
2004年,實現銷售收入72.14億元,同業排名第2位。
5年增長200倍!六年銷售過200億!投資收益率大于5000%。
無怪乎以這樣的速度成長起來的企業還不成為中國成長企業的“百強之冠”。
我們看見的只是蒙牛它展現在我們面前最為輝煌的一面,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創出如此輝煌的佳績,它從內蒙古草原走來,從“蒙牛”成為了“中國牛”,正一步步地走向“世界牛”。可是,可是誰又能想到隱藏在它背后的總總辛酸呢?
很清楚的記得“神州五號”成功返回陸地的那一科,我們記住的不僅僅是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還有跨出那一大步的楊利偉,還有讓我們記住的就是“蒙牛”這個讓航天員喝的來自大草原的奶。
它的誕生是偶然的,是被逼得,卻也是一個大大的奇跡。
牛根生在伊利集團的時候從一名普通的洗瓶公做到了管理生產的副總裁,和伊利共同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但是事實卻逼著他無奈的三次提出辭呈,最后被很免職,無言接受并一聲不響的離開,但是當時離開的不僅僅是他一個人,還有跟著他心走的老部下,跟著他人格離開的老戰友。
牛根生,姓牛,或許上天冥冥中自有注定,注定了他與牛這一生都無法解開的緣分。
1999年初的一天,牛根生等人開始了對一個乳制品“百年老店”構想的世紀起航,經過激烈的爭論最后定名為“蒙牛”,在1月13日這一天蒙牛乳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
這公司成立的時候的辦公室僅僅是一個只有53平方米的,月租金僅為200元的民宅,也就是在這樣一個簡陋的地方,他們開始在這里“指點江山”的起步生涯。
構想是遠大,宏偉的,可是落實在一個個小細節上面的時候,一切就不再是那么的讓人興奮和簡單了,面對全國一個這么大的市場,一個如此小的責任公司想要從“蒙牛”走向“中國牛”,首先就是要有資金來完成,而在那個時候這對于創建者來說是一個很致命的問題,但是他們沒有放棄,而是打破常規,反其道而行之,面對著“一無工廠,二無奶源,三無市場”的尷尬窘境,他們創造性地提出了“先建市場,后建工廠”的戰略。
帶著心中的夢想,那份豪情壯志開始了建市場之路,在沒有足夠的資金的情況下,通過虛擬聯合的戰略,通過接管即將倒閉的企業,輸送蒙牛的企業文化去救活企業,這樣蒙牛有了自己的生產基地,那企業也有了生存下去的機會,一格又船劃不動,一個有漿沒船劃,這樣珠聯璧合在一起,蒙牛的液態奶和冰淇淋有了自己的生產基地。這樣通過為合作方出人才、出標準、除管理、除技術、出品牌,蒙牛運作的國內8家困難企業,盤活7.8億元資產,實現了雙贏:一方的資產得以激活,另一方品牌得以確立。
1999年3月8日,第一本蒙牛CI手冊完成。
1999年4月13日,第一批蒙牛牌純牛奶問世。
1999年5月1日,第一批蒙牛牌冰淇淋上市。
1999年7月3日,第一批蒙牛全脂甜奶粉上市。
在沒有資金建工廠的情況下,“借腹生子”的戰略得以成功,萬里長征跨出了第一步。
在短短的半年之內,品牌打響了,市場了有了,巨大的市場潛力,要求有更多的活動資金來建工廠,做市場,打廣告,于是他們這些中國乳業最硬的幾顆腦袋湊在一起要籌股,將有限責任公司變了股份有限公司,這是一次自愿入股,但是牛根生也緊緊地遵守一條原則,控股權要在自己的手上,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發展企業,做出一個百年老店。
生產的規模和多元化的生產要求有自己的生產基地,這樣在和林格爾縣的盛樂經濟園區的蒙牛生產基地開始了破土動工,并以驚人的速度在建設在,在1999年底,蒙牛冰淇淋生產線正式投產;2000年2月21日,蒙牛液態奶生產線正式投產。自此,蒙牛開始由虛轉實,也開始了一路高歌的歷程。
有了產品,又有了質量的保證,這就是在伊利等一流企業敗退鵬城深圳的時候,蒙牛依然決定全國第一個市場是深圳,用自己的好口味,正確的戰略硬是把深圳市場打開,繼而又打開了有三元半邊天的北京市場,早就被光明站穩了的上海市場。
蒙牛用它的那不服輸的“牛”勁,在乳業市場競爭已經是白日化的時候,硬是闖出了一條屬于它的生存和快速發展之路,并且很快就從三無狀態變為了“三大亮點”:一有全球樣板工廠,二有國際示范牧場,三有液態奶全國第一。蒙牛也用它的口感和營養成為了中國航天員和運動員雙雙選用的產品。
它的成功是必然的,因為他的領頭人是一頭能跑出火箭速度的“牛”,因為他的領頭人是在困難面前覺得不低頭的鐵骨錚錚的漢子,因為他的領頭人是一個極具人格魅力的領導人,用那“錢散聚才”的觀點,把中國乳業最硬最聰明的頭腦聚集在一起,為蒙牛闖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誰說它沒有經歷過任何的大風大浪啊?
蒙牛它在面對著砸廣告牌、非法集資、毀林建廠、假新聞的誹謗、連環恐嚇、造謠事件……一棒又一棒,一浪又一浪,它用那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沒有倒下,領導人的從容指揮一戰戰的挺了過來,蒙牛沒有倒下,經歷過風雨再見彩虹的它更加的強大了。
蒙牛成為天上航天員,地上運動員的雙特選產品,在吸納了國際資本后蒙牛開始了新一輪的征程,向世界牛走去。同時也正是經歷了如此多的風雨成長起來的蒙牛,讓全中國人看到了一個更加堅強和日益強大的蒙牛,那一句句標語“強壯中國人”、“蒙牛成長了,真誠的道聲謝謝”、“為中國喝彩”都開始深入人心。
這個初生的牛犢成長起來了,并且讓每一個中國人都記住了它。
牛根生用他的精神和魅力,帶著這頭“牛”依然用火箭的速度向世界牛奔去,我們中心地祝福它,等著它有一天能喊出“為世界喝彩”的口號,讓世界各大超市都有中國這頭“牛”所產出奶的身影,我們祝福著,期待著。
蒙牛成為天上航天員,地上運動員的雙特選產品,在吸納了國際資本后蒙牛開始了新一輪的征程,向世界牛走去。同時也正是經歷了如此多的風雨成長起來的蒙牛,讓全中國人看到了一個更加堅強和日益強大的蒙牛,那一句句標語“強壯中國人”、“蒙牛成長了,真誠的道聲謝謝”、“為中國喝彩”都開始深入人心。
這個初生的牛犢成長起來了,并且讓每一個中國人都記住了它。
牛根生用他的精神和魅力,帶著這頭“牛”依然用火箭的速度向世界牛奔去,我們中心地祝福它,等著它有一天能喊出“為世界喝彩”的口號,讓世界各大超市都有中國這頭“牛”所產出奶的身影,我們祝福著,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