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金融危機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楊偉國
由于全球金融市場的緊密聯系,中國的金融體系也在經受考驗。盡管中國資本市場并沒有完全開放,存在“防火墻”的保護,但是金融危機對中國的金融市場、資本市場的負面影響不可回避。而且,因為次貸危機已經影響到全球的實體經濟領域,這對我國外貿出口的影響越來越大。
金融危機急速沖擊就業市場
作為國際金融體系的組成部分,行業性的就業沖擊同樣不可避免。中國金融行業處于全球金融危機的最前沿,所受到的就業沖擊最直接也最嚴重。與國際貿易相關的行業就業也會受到巨大的沖擊。由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導致進口需求降低,從而導致了我國外貿行業的萎縮并引發就業需求大幅下降。
國家統計局日前國民經濟運行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個百分點。如果這種局面持續發展,金融危機引發的實體經濟動蕩會大大影響我國就業的增長空間。
大學生就業屬于新的增量就業,因此,宏觀與微觀經濟環境變化對其影響很大。從某種程度上說,大學畢業生成為企業應對外部環境的“雇傭調節器”。這場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滑坡導致消費需求下降,投資需求萎縮,從而引起對新增勞動力需求的大幅減少,企業的首要決策是降低增量就業。
同時,為有效應對外部快速變化的環境,企業也在不斷地計算現有人員工作時間與新增人員替代選擇的成本收益關系,這也會降低增量就業。在我國,金融行業、外貿行業、與出口相關的制造業受到巨大沖擊而降低對新增人員的需求,因此,大學畢業生將會成為受沖擊最大的就業群體。
提振就業需求根本在擴大經濟需求
為抵御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的不利影響,我國確定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10項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生態環境建設、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地震災區災后重建各項工作、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等。根據初步匡算,實施上述工程建設,到2010年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
與此同時,國家提高紡織品、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稅率和提高抗艾滋病藥物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稅率。這次稅率調整涉及3486項商品,大約占海關稅則中全部商品總數的25.8%。這次調整對于我國受外需影響較大的珠三角、浙江等地區的中小企業將是一個巨大幫助,有助于減輕出口企業面臨的經營壓力,對提高企業出口競爭力有積極作用。
相應地,中央銀行調增了全國商業銀行信貸規模,將有效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和擔保難問題,而央行下調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和中小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將有效解決中小企業流動資金短缺問題。這些刺激經濟的政策將在根本上為就業需求的擴大提供了保障。
強化積極的就業政策促進就業需求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已經明確國家將強化下列積極的就業政策: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和支持有利于擴大就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和服務業更好發展,更多吸納就業;積極推動以創業帶動就業工作,完善支持創業的財稅、金融、工商、場地等政策體系,改善創業環境,同時強化創業培訓,加強創業服務,提高創業的穩定性,為勞動者創業創造更好的條件。
此外,還強調在穩定就業和調控失業上下功夫,幫助生產經營遇到暫時困難的中小企業度過難關,充分發揮失業保險預防失業、促進就業和保障生活的功能,鼓勵企業減少裁員,穩定就業崗位;推進對地震災區的對口就業援助,為災區勞動者提供和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崗位,完善對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制度,大力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落實好政策,幫助他們實現就業。
金融危機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有兩個關鍵特征:勞動力需求不足與新增勞動力需求萎縮。勞動力需求是引致性需求,它取決于產品需求,而產品需求又因為金融危機引發的消費和投資下降而下降,因此,金融危機下的勞動力需求不足很難由供給條件的改善來調整。
而在這個背景下,由于勞動力市場管制以及員工技能上的差異,企業將首先取消新增的勞動力需求。考慮到受金融危機第一波影響的行業的特征,大學生將是這個新增部分的主體。因此,如果沒有專項的大學生就業政策,將很難有效解決大學生就業的困境。當然,這些政策應該是暫時的、針對性的。
由于全球金融市場的緊密聯系,中國的金融體系也在經受考驗。盡管中國資本市場并沒有完全開放,存在“防火墻”的保護,但是金融危機對中國的金融市場、資本市場的負面影響不可回避。而且,因為次貸危機已經影響到全球的實體經濟領域,這對我國外貿出口的影響越來越大。
金融危機急速沖擊就業市場
作為國際金融體系的組成部分,行業性的就業沖擊同樣不可避免。中國金融行業處于全球金融危機的最前沿,所受到的就業沖擊最直接也最嚴重。與國際貿易相關的行業就業也會受到巨大的沖擊。由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導致進口需求降低,從而導致了我國外貿行業的萎縮并引發就業需求大幅下降。
國家統計局日前國民經濟運行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個百分點。如果這種局面持續發展,金融危機引發的實體經濟動蕩會大大影響我國就業的增長空間。
大學生就業屬于新的增量就業,因此,宏觀與微觀經濟環境變化對其影響很大。從某種程度上說,大學畢業生成為企業應對外部環境的“雇傭調節器”。這場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滑坡導致消費需求下降,投資需求萎縮,從而引起對新增勞動力需求的大幅減少,企業的首要決策是降低增量就業。
同時,為有效應對外部快速變化的環境,企業也在不斷地計算現有人員工作時間與新增人員替代選擇的成本收益關系,這也會降低增量就業。在我國,金融行業、外貿行業、與出口相關的制造業受到巨大沖擊而降低對新增人員的需求,因此,大學畢業生將會成為受沖擊最大的就業群體。
提振就業需求根本在擴大經濟需求
為抵御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的不利影響,我國確定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10項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生態環境建設、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地震災區災后重建各項工作、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等。根據初步匡算,實施上述工程建設,到2010年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
與此同時,國家提高紡織品、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稅率和提高抗艾滋病藥物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稅率。這次稅率調整涉及3486項商品,大約占海關稅則中全部商品總數的25.8%。這次調整對于我國受外需影響較大的珠三角、浙江等地區的中小企業將是一個巨大幫助,有助于減輕出口企業面臨的經營壓力,對提高企業出口競爭力有積極作用。
相應地,中央銀行調增了全國商業銀行信貸規模,將有效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和擔保難問題,而央行下調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和中小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將有效解決中小企業流動資金短缺問題。這些刺激經濟的政策將在根本上為就業需求的擴大提供了保障。
強化積極的就業政策促進就業需求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已經明確國家將強化下列積極的就業政策: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和支持有利于擴大就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和服務業更好發展,更多吸納就業;積極推動以創業帶動就業工作,完善支持創業的財稅、金融、工商、場地等政策體系,改善創業環境,同時強化創業培訓,加強創業服務,提高創業的穩定性,為勞動者創業創造更好的條件。
此外,還強調在穩定就業和調控失業上下功夫,幫助生產經營遇到暫時困難的中小企業度過難關,充分發揮失業保險預防失業、促進就業和保障生活的功能,鼓勵企業減少裁員,穩定就業崗位;推進對地震災區的對口就業援助,為災區勞動者提供和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崗位,完善對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制度,大力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落實好政策,幫助他們實現就業。
金融危機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有兩個關鍵特征:勞動力需求不足與新增勞動力需求萎縮。勞動力需求是引致性需求,它取決于產品需求,而產品需求又因為金融危機引發的消費和投資下降而下降,因此,金融危機下的勞動力需求不足很難由供給條件的改善來調整。
而在這個背景下,由于勞動力市場管制以及員工技能上的差異,企業將首先取消新增的勞動力需求。考慮到受金融危機第一波影響的行業的特征,大學生將是這個新增部分的主體。因此,如果沒有專項的大學生就業政策,將很難有效解決大學生就業的困境。當然,這些政策應該是暫時的、針對性的。
促進大學生就業還需專項政策
國家的專項政策可從以下三個角度出發。第一,實施大學生全國范圍內的自由就業政策,保障他們在全國范圍內的“公民與市民待遇”,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大學生就業的政策環境。最具體的政策措施就是,在全國范圍內取消對大學畢業生的一切戶口指標限制和人事指標限制,取消各種各樣顯性或隱性的行政限制,促進大學畢業生無障礙就業和自由流動。
第二,國家需要考慮在短期內增加對大學生的需求。能夠直接產生效果的措施就是政府機關、軍隊、武警以及其他社會服務事業單位增加對畢業生的雇用量。由于這些機構更看重的是求職者的綜合性素質,而對專業的要求相對寬泛,從而可以緩解這個特定的金融危機背景下的畢業生就業市場上的結構性矛盾。國家還可以進一步增加西部地區和基層單位對大學生的需求。
第三,國家可考慮在短期內適當增加研究生招生總量,減少大學畢業生的供給,幫助大學生度過金融危機的困難時期。
如果沒有專項的政策投入,在勞動力市場需求層面出現問題的時候,大學生自身努力的效果是相當有限的,大學生就業市場只能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歷著巨大的煎熬,伴隨著經濟的好轉而慢慢好轉。在這個關鍵時刻,政府政策的投入將會產生巨大的積極的放大效應。
畢業生該如何應對職場風暴
先就業再擇業,為職業發展積累人力資本。眾所周知,大學畢業生的高人力資本存量得益于政府、社會、家庭、個人的長期人力資本投資,勞動力市場過程的任何波動都會引致人力資本投資的損失。更為嚴重的是,長期失業風險所帶來的后果。
首先,如果大學生長期未能成功地找到工作而成為長期失業者,其結果是不僅過去的人力資本投資沒有產生任何收益,而且由于人力資本的自然損耗也將降低未來的投資收益;其次,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現有的人力資本存量在將來甚至不再有任何用處,新的追加投資會更大,但收效卻可能會更小(隨著年齡的增大與脫離工作時間的加長,學習能力下降),最終,他們可能會成為邊緣群體,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因此,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獲得就業是將來職業發展的基本前提。在就業環境不是很理想的條件下,大學生也可先選擇在報酬較低的中小企業就業,也可以從事靈活就業,包括臨時就業、非全日制就業等,在就業過程關注個人的人力資本積累,尋找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職業生涯的成功與否并不取決于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關鍵在于能否借此積累經驗,為今后職業成功奠定基礎。
挖掘人脈資源擴展求職渠道。在發達國家,即便是勞動力市場中介體系相當完善的條件下,基于人脈資源的社會網絡資本的使用在大學生尋找工作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美國哈佛大學超過半數的MBA畢業生都利用了校友的人脈關系尋找工作。
在我國文化背景下,社會關系網絡的使用已是大學生實現就業的典型行為特征。特別是在就業市場緊張的環境中,人脈關系資源的使用對于成功求職就顯得格外重要。雖然在我國大學生使用的社會關系網絡中,選擇父母的人數最多,但是由于專業上的聯系,校友資源的挖掘應該更加充分。如果各個大學或學院能夠注重校友資源的建設與維護,這將對大學生尋找工作發揮更有效的作用。
繼續深造度過就業困難時期。從微觀選擇來看,大學生可以嘗試繼續深造以錯過職場風暴的高潮期。由于金融危機帶有一定的周期性,在危機這一段時期內就業市場低迷,就業需求減少,工作崗位不理想,因此,大學生可以選擇繼續攻讀研究生,一方面增加深化自己的專業知識,這一點伴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尤其重要,另一方面也能夠避過勞動力市場不景氣時期,期望在兩三年之后能夠找到更好的工作。不過,這樣做同樣是有風險的,因為未來的市場預期并不明確。而且,這個行動還取決于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
提升就業能力增強競爭力
對于大學生職業發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業能力。就業能力是指獲得與保持工作的能力。對個人而言,就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與市場能力兩個部分。專業能力取決于他們所擁有的知識、技能與態度等資產以及他們使用和配置這些資產的方式,而市場能力取決于他們向雇主展示這些資產的方式以及他們尋找工作的特定環境,特別是所面臨的勞動力市場環境。
在專業能力方面,以敬業精神、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為代表的態度型資產是大學生專業能力中的關鍵,以解決問題能力為代表的知識技能型資產是專業能力的基石。
在市場能力方面,為尋找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大學生必須要了解現在整個勞動力市場,特別是大學生的勞動力市場的總體供求數量信息和結構信息,要了解職位具體的職責要求,要了解自己個人就業能力的水平,同時還必須改進自己的展示能力。所謂展示的能力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大學生如何把自身的各種資本、能力的信息傳遞給市場,讓市場明白自己的價值。如何把自己所擁有的專業能力通過自己的語言或者測試的方式表達給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