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的秘密與中國咨詢業的未來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無論做為一個學術研究者還是一個理論描述者,寫上本文這樣的題目都是需要勇氣的。因為人類科學研究進程經驗已讓我們明了,太大的題目不僅需要理論的概括與突破、邏輯的嚴謹與清晰,還需要準備面對多角度質疑與挑戰。
然而當前的中國咨詢業還是一個缺乏理性思辯的時代,以商業為第一目標的咨詢操作將咨詢的本意混淆得有失本意,科學邏輯上的理性思考在這里還缺乏應有的舞臺。從這個角度來看,堅持理性的思考與闡述就有其意義所在。至于思想的深刻與觀點的價值與否,由于主觀性的不可避免,作者不敢做過于樂觀的估計。
一、 咨詢的本意
現代咨詢業起源于十九世紀末美國以泰勒為代表的"效率"顧問工程師將其科學管理理論運用于企業的研究活動,百余年發展并沒有改變其存在的主要目的—為企業提高經營目的(通常為經營績效)提供信息與智力服務。
由于咨詢業所提供的服務一般以信息產品為主體,從類物理主義的角度定義,咨詢業是以系統化負熵輸出,進而提高信息負熵接受方有序性而衍生的現代產業。
太多專業語言必然構成交流的障礙,我們有必要用盡可能通俗的一般描述再次表達上述定義。
咨詢業的產品是信息與智力,這類產品有助于產品購買方(一般為企業)提高其目的性(如提高經營績效或特定目標實現)。由于信息與智力產品是非物化的,所以必需系統化提供;而產品購買方從接受產品到實現受益(一般為增加了有序性)有一個主體實踐過程,其產品效益往往缺乏客觀價值體系的判評。
這樣的描述與分析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有類畫蛇添足而毫無現實意義。但如果我們自此展開,我們就會發現這樣分析對于咨詢產品與咨詢形式的理解是清晰與準確的。
從咨詢產品的負熵系統組成方式來看,咨詢產品可分為資訊提供、協助管理與綜合咨詢。
望文可以生義,資訊提供系指提供單純客觀信息、協助管理指僅提供智力分析服務,而綜合咨詢則包含以上兩類服務。
從產品購買方的實踐意義來看,企業咨詢一般可分為產業咨詢、管理咨詢、戰略戰術咨詢與項目咨詢 。
用最直白的語言表述,產業咨詢就是告訴企業的生存發展環境,管理咨詢就是告訴企業自身的體制結構績效評估,戰略戰術咨詢就是告訴企業如何結合內外環境發展,項目咨詢則是為具體目的(非整體戰略目標)實施提供信息解決服務。
從這個角度分析,國內市場普遍宣傳的管理咨詢很大部分服務內容是體現于戰略戰術咨詢的。
深入理解咨詢的細化與結構,我們有必要引入信息點概念。所謂信息點,即信息負熵的量化最小單位。通常可以理解為最小的信息內容。
以我們通常的邏輯理解,信息點是有意義的,但系統化的信息點構成的信息集合才是可操作意義的產品。由于信息點之間是存在普遍聯系并相互影響的,信息點的集合與結構系統化并沒有唯一模式,所謂模式的劃分往往只是出于理解的方便和結構表述成本需求。
我們通常對產業咨詢、管理咨詢、戰略戰術咨詢與項目咨詢的理解劃分模式如下圖
(缺圖一)
如圖表示是符合我們經驗上的知識界定的。即對企業目標的實施通常具有先產業咨詢、再管理咨詢,進而戰略戰術咨詢的過程。而產業咨詢范疇包含管理咨詢與戰略戰術咨詢的相關信息點,其它二者也存在這種相互影響。
項目咨詢由其內容不同,其信息點具有相對隨意性。但一般不超越前三者的信息點范疇。
如果將產業咨詢、管理咨詢、戰略戰術咨詢信息點的表述方式相對拓撲移動,我們就會得到如下等價圖形:
(缺圖二)
由此可以清楚看到,產業咨詢、管理咨詢、戰略戰術咨詢的信息點集是完全等價交涉的。這也符合普遍邏輯上的普遍聯系點觀與具體咨詢操作實踐的。
有必要補充說明的是,以上咨詢內容的界定不免帶有主觀色彩,其界定范疇在學術上也是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界限。之所以這樣劃分,不過是系統描述上通行的默認手法,對此做深層次的定義思辯是缺乏現實意義的。
二、 咨詢信息點的來源與咨詢產品的學術界定
根據我們對經濟宏微觀理論的現有研究、對管理學、社會學的現有經驗總結,我們初步可以得出這一的結論:
產業咨詢信息點主要源于宏觀經濟學、客觀數據統計調查、經濟學傳統廠商理論推導、社會心理學調研總結以及部分數學運算等
管理咨詢信息點主要源于管理學現有經驗總結、心理學實踐總結、企業績效統計分析比較、組織行為學與營銷理論實踐經驗。
戰略戰術咨詢信息點集無疑較大范圍地包含了以上兩者的既有成果,同時一般系統理論、演化理論、博弈理論、混沌與分形理論都日漸成為重要分析工具。戰爭藝術借鑒、政治文化分析、以往案例的類推邏輯引入等多角度知識構成是戰略戰術咨詢信息點集的重要特點之一。
擁有多學科背景,尤其是理工背景的人對以上的論述分析將開始警覺。
是的,咨詢業所依托的信息點集基本上均源自于社會科學,其中又以沒有形成嚴謹邏輯體系的管理學、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營銷理論等為主體。事實上包括咨詢業最自我感覺體系完備的經濟學,在廣義效用理論、演化博弈思想面前亦已難以自圓,行為經濟學近年的大受追捧從某種角度上講是對傳統經濟理論的再次質疑。
可以負責地講,咨詢業所依托的理論基礎與信息點集是有價值的,也是有其系統規律的。但限于目前人類對心理學、對人類意識與選擇行為的研究、對經濟學與管理經驗的總結還未上升到嚴謹的邏輯體系。我們對這類知識的規律總結還不能稱之為類物理主義式的科學。
也就是說,在這類學科知識與信息分析面前,我們還無法在確定初始變量的情況下通過演繹推導,獲得必然性的未知。現實經驗的總結更多是通過類推這種具有或然性的求知模式預測結果。
諾貝爾獎獲得者I. Prigogine 提出了社會經濟復雜系統中的自組織 (Self-organization) 問題。諾貝爾獎獲得者P. Anderson 和K. J. Arrow也提出經濟可以看作一個演化著的復雜系統。數學大師、動力系統學權威S. Smale對經濟系統分析中非線性科學,非平衡系統的引入得到了主流科學界的認可。這標志著除了傳統決定論性的非線性常微分方程、差分方程外,在隨機層次上隨機微分方程也勢不可免的進入經濟分析的領域。從這個角度來看,經濟領域的研究在數量化方面前進得越大,其源于邏輯體系的缺陷越明顯。僅通這部分數據變量而推導未來的必然性的分析體系越來越缺乏理論說服力。這點在臨界狀態表現得尤為突出。
事實上中外經濟學大師、管理學大師對此從來都是深諳其道的。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弗里德曼在內諸多經濟學家堅持經濟只是一種規律解釋,這點得益于華裔經濟學者張五常在大陸的宣傳而為國內學者所共知。張五常將他的經濟思索著書為《經濟解釋》,梁小民干脆把自己的觀點稱為《黑板上的經濟學》,此間深意,不可不查。
至于管理學,科學管理之父泰勒指出:“管理不是技術、管理不是工具,管理是哲學”。世界公認的管理學大師德魯克也早就意味深長地告訴我過們:“管理學是一門藝術而不是科學”。蓋藝術者,雖有其規律性,但尚無嚴謹、可推導必然的邏輯性。其創造價值依賴于客觀規律更體現于主觀智慧。至于泰勒所言的“哲學”無疑所指決非邏輯哲學或自然哲學,而是離人性最近的精神哲學。
可以為之補充的是遍及所有管理書籍各章節的“情境權變”理論。所謂情境權變,就是指其規律具有局部總結性與整體上的非嚴謹性。對此德魯克明白,管理書籍是不可能窮舉所有“情境之變”的,也正是這個原因,他不得不承認:“大多數情況下管理經驗不可移植”。
至于心理學、組織行為學、博弈演化理論等諸領域研究,目前最前沿的學者們還不敢認為已取得了決定論式的模型構架。更接近這類描述的界定應是黑格爾所提出的“綜合命題”,國內學者汪丁丁先生是我了解最接近此類觀點的研究者。
由此可以得到的結論是咨詢業凸顯尷尬的結論:咨詢產品的信息點集多數源于尚無法嚴謹邏輯化的社會規律總結。
而從類物理角度上來看,現實咨詢產品的有效性是以或然性的估值而不是邏輯性的必然來體現的。
這樣的結論并不是對咨詢產品價值的否定。恰恰相反的是,正是由于咨詢產品的信息價值的難以把握性,其有效產品提供才倍顯稀缺,咨詢產品因其智慧的必要凝結而突顯個性價值。
三、 咨詢業的產業價值
如果說咨詢業的產品是社會規律的總結提萃,其有效性是以或然性估值衡量的。那么咨詢產品的提供就不存在符合演繹體系的運算推導過程。
換一句話說,咨詢產品的提供并不存在標準化的分析模式,也不存在客觀判斷優劣的理論體系。可以評價分析產品優劣的只有經驗化的模糊判斷與或然性的結果檢驗。其中在戰略戰術咨詢環節,個人或群體智慧的價值將遠遠超于經驗總結的資訊價值。
既然咨詢業最大的產業價值在于智慧的提供,為什么咨詢業對外宣傳總或明或暗的強調其理論體系的科學性呢?
對此的解釋有兩點。一是雖然咨詢產品信息點的來源往往不具備嚴謹的邏輯必然推導性,但其經驗總結仍具有強大的解釋力與可推測性。由于經濟社會問題的復雜性,一般人還無法系統建設這種具有規律總結性的分析思路,而分析這些問題的一般邏輯仍有相對是否系統、全面、低成本之分,好的分析體系往往具有強大的類推能力,也可以說是類科學化的。
二是商業需要,這點勿庸置疑。當然不排除咨詢者本身對咨詢體系的不理解。
咨詢業的產品高附加值往往體現于智慧,但仍然需要大量數據信息、經驗分析工具的支持,這也是咨詢業作為產業得以生存的壁壘之一。
由此分析得出,咨詢業作為產業存在的根本價值就在于客觀、專業與高智慧的可社會分工化提供。與此可以形成對照的是一些咨詢公司卻在反復強調咨詢的科學體系與標準化模式。
講到這里業內讀者就會體會到無論是摩特立具有外向特點的“五大力量分析”體系,還是麥肯錫具有內向特點的“3C7S”分析體系或者是波士頓公司內外結合式特點的“波士頓矩陣”分析體系,其實并不存在優劣對錯的分析模式,只是分析方法的不同罷了。
由于信息點的普遍聯系特性,任何一種分析方法只要堅持客觀全面的深入分析,對于信息點及信息結構的理解將是完全一樣的。不同的只是理解的角度與分析的成本。
咨詢產品的價值凸顯于智慧,咨詢業的產業價值體現于客觀、專業與高智慧服務的提供,智慧的載體—人才在咨詢產業中的地位則倍顯重要。
反過來表述,咨詢人才在提供產品過程中,最大的貢獻值不是程序化的科學推導與模式操作,而是站在大量經驗總結與工具逼近的基礎上,通過智慧創造提供服務產品,這才是咨詢業的本質流程。
這樣的分析有助于我們理解中外咨詢業的服務內容的差別,三百年市場經濟為西方咨詢業與咨詢客戶提供了共同的高度發展的產業環境,這個產業環境相對穩定、信息充分。咨詢公司的產品信息點主要集中于管理咨詢與戰略戰術咨詢點集部分。
與此相對應的是國內由于市場經濟的初建,產業結構、產業環境與產業機制存在大量咨詢雙方都不確知的信息點,由于市場化進程的波動、人文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產業環境往往呈現多臨界多突變狀態。眾所周知,缺失了產業環境的分析,管理咨詢與戰略戰術分析已成為秋千上的指南針,這就讓中國市場上的咨詢公司陷入了兩難局面。
深入產業分析基礎上的管理與戰略咨詢投入太大,而沒有產業分析基礎的咨詢項目是很難讓企業滿意的,何況業內外的信息不對稱很容易讓企業方對咨詢公司失去信心。
淺識于產業環境后就切入管理咨詢與戰略戰術咨詢是危險的,事實上麥肯錫與實達合作項目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這種分析的存在。
這樣的分析也讓我們很容易理解中西方咨詢師的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我們無法否認國內外收入的普遍差距因素,但除此之后,西方咨詢師基本不用在產業咨詢上投入太多時間精力,最富有價值體現的管理與戰略咨詢是其咨詢的主要內容。從機會成本上講,這是一些深入了解產業、管理與戰略的復合人才,他們隨時可以去優秀企業擔任高級管理者。機會成本是構成其高咨詢費用的重要原因。
中國市場的咨詢師如果想完成一個真正優秀的咨詢分析項目,就必需從產業分析入手,進而在最基本的管理咨詢、戰略戰術咨詢方面既作分析師又做講師。這當然是種理想狀態,現實的選擇是咨詢師往往并不具備產業的深入認識,管理與戰略戰術咨詢更多的是概念的描述而不是深入理解基礎上的創造。這樣的咨詢師并不難培養,為之可以支付的價格主要取決于勞動而不是創意。
作者沒有絲毫低估國內咨詢師的含義,事實上任何表述由于理解的差異難免歧意,如果我強調這部分的論述只是就宏觀面上盡可能清楚的描述中西方咨詢信息傳遞方式的不同,我想應得到讀者的理解與認可,否則下文依舊不會有任何閱讀的意義。
四、麥肯錫出售的是什么樣的產品?
這是一篇時評式的文章,之所以有人看起來像是一篇學術文章只是為了論述的嚴謹不得以而為之。事實上如果我的讀者對于信息與咨詢都有邏輯體系上的認識,我想前三節基礎上沒有太大閱讀的必要,那個看起來嚇人的標題完全可以自本節展開閱讀
以智慧為產品相信自人類社會化以來就應廣泛存在。但智慧產品的現代化產業化存在、企業化運作卻是一件難事。這主要存在4點原因:
1、 智慧化產品主要依賴于個體的創造,然而個體創造是難以標準化的,沒有相對的標準化就意味著沒有質量的保證,這對于企業化運作是難以接受的。
2、 智慧化產品的創造取決于人,換而言之人已成為公司最重要的資產,這一資產因人的流動性而讓企業充滿經營風險。
3、 如果咨詢產品并非是嚴謹科學化的產物,以什么說明讓客戶相信產品的提供者比他們更有智慧?
4、 咨詢產品的有效性是以實踐后的或然性來體現的。以什么證明咨詢的價值依舊是難以證偽的命題
麥肯錫解決了這四個難題
如果產品沒有標準,那就讓現實中的最好成本標準。這是麥肯錫產品服務的潛臺詞,當然建立他們企業內部的標準化與可評體系是另一回事。
為此麥肯錫總是招聘出身名校最優秀的員工,由最優秀的專家及時總結全球咨詢經驗、用最可能有效的方法加強內部培訓與經驗交流等等。這里有必要強調的是咨詢方法的與市場俱進,麥肯錫知道非科學體系的推演隨環境的改變會降低成效與成功可能性,所以他們不吝金錢聘請走在研究前沿的專家學者為咨詢方法不斷提升與更新。這種思路也同樣見于波士頓、摩特立與科爾尼。業內所共知的是,麥肯錫與波士頓的競爭史也是咨詢方法提升的競爭史。
如果最優秀的理論、最優秀的精英員工與最系統的研究及經驗交流還無法讓企業相信提供產品的質量,那咨詢業的未來將無路可走。麥肯錫反證了這一點。
智慧存于人腦,但品牌下的產品銷售渠道并不存在于人腦,個人的智慧在不斷提升的群體智慧前也倍顯渺小,這是麥肯錫吸引人才的一個方面。高薪、學習機會、合伙人制度、優越的社會地位感以及適度的神秘感等綜合氛圍營造構成了麥肯錫吸引與留住人才的復合武器。
如果做到了以上兩點,第三點困難的解決已有自然之勢,但仍需指明的是,麥肯錫的學術理念宣傳與管理思想的研究領導在潛影響下吸引著顧客,也構造著麥肯錫的神化。對于科學邏輯與智慧創造的關系,在這一宣傳下已無人注意。
既使完美地做好前三點,麥肯錫依然無法解釋咨詢失效的尷尬。因為將責任外推雖然容易,卻需要全面剖析自己的產品,這是麥肯錫最不愿做的事情,原因就是本文通篇所論述的要點—一個非科學體系的產品難以證明正確與否。
所以為客戶保守秘密,也就是為自己保守秘密,這樣縱有尷尬亦可從容。麥肯錫這樣做了,波士頓也這樣做著,到了今天國內的咨詢公司也在這樣做著。
這就是麥肯錫的秘密,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咨詢公司并不是為產品的最優秀,而是公司管理體制、營銷策略與綜合實力的最優秀!
沒錯,你想對了,由于人的差異,這個世界上一定有很多優秀的咨詢師能比麥肯錫的咨詢師做出更好的咨詢服務,但麥肯錫依舊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咨詢公司,而不是這些人或他們的公司。
這正類如你或者你的學校可以培養出比劍橋牛津好得多的畢業生,但它們依舊是世界上最優秀的高等院校。
五、中國咨詢的現狀與未來
中國咨詢業還在成長,巨大的商業利益吸引讓中國的咨詢人還未深入理解咨詢的本意就匆匆上陣。
正如我們前文所述,在中國這個波動的市場環境中奢言咨詢,最大的信息點集短失在于產業分析而不是管理與戰略戰術分析。
但匆忙面對市場經濟的中國企業家們太需要來自客觀專業的咨詢服務了,這種迫切讓有意無意的不合格咨詢師與產品得以生存。
國際咨詢公司紛紛來華駐足,然而出于指導思想或是利益考慮,他們并沒有點破這層窗紙,而是以更好的品牌、更專業的管理與戰略戰術咨詢服務來搭建這個產業分析缺失的咨詢舞臺。這就是中國咨詢業的現狀。
然而企業家理性依然存在。面對沒有產業認識的管理咨詢師們,他們開始更傾向于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專業化咨詢公司。
一些明悟了麥肯錫們秘密的精英們也紛紛自立,“打敗麥肯錫”是其自信的口號與目標。
對于這類咨詢師作者大多是真心敬服的。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確實具有可以提供不弱于麥肯錫產品的服務能力。但燒得一鍋好菜未必打得過麥當勞。這點他們很少有人認真地去想。
超越麥肯錫有兩個層面,一是產品層面,這個層面的超越在個案上應大有作為。二是企業層面,這個層面要想實現超越對中國的咨詢企業來說還是短期內不可設想的目標。
中國咨詢業的未來會什么樣,作者持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這雖然不大符合傳統分析的超然色彩,但現代分析科學告訴我們:博弈可以形成兩個或多個均衡,而市場競爭無疑是種復雜的博弈。
悲觀的均衡結果是國內咨詢業并沒有深入反思的愿望,市場趨動下與國際咨詢公司的商業競爭成了最根本的法則。缺失產業分析基礎的綜合咨詢公司漸漸被市場所拋棄,立足于專業產業、特定知識領域 的小咨詢公司成為市場主體,綜合性咨詢公司成為具有模型調整研發能力、并日漸本土化成長起來的國際咨詢公司的舞臺。
樂觀的均衡結果是國內咨詢業有深入反思的動力與能力,肯于從產業分析入手,總結市場規律、研究完善理念,在市場競爭中形成一批具有特色又擁有綜合研發及市場化能力的門戶型公司。
可以支持這種或然性的原因在于,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中外咨詢公司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而面對不斷波動的市場環境,本土學者與咨詢師們往往有著更深刻的文化理解力與規律總結能力。未來的咨詢業將是中外部分優秀咨詢公司主導綜合咨詢市場和專業咨詢市場,中國本土咨詢公司主導專業產業咨詢市場。
二三十年,也許更長的時間之后,中國的產業環境也相對成熟,那時專業產業咨詢企業將會漸漸退出歷史舞臺,但可以樂觀預言的是,中國的管理思想依然可以與產品一樣走向世界。對于管理理念已近哲學化的西方市場而言,來自東方的全新理念依舊會形成強大的沖擊力量,那時的中國咨詢師會深諳中西文化下的管理精萃,對西方管理思想的提高將成為另一角度的領跑者。
未來到底是怎樣誰也無法確定,關于咨詢的理性反思對宏觀市場的影響在一個浮燥的時代從來就顯得脆弱與笨拙。如何進一步證明自己的正確?作者無法再述,密涅瓦的貓頭鷹與尼采的星空同樣讓我們伸手不可企及。
然而當前的中國咨詢業還是一個缺乏理性思辯的時代,以商業為第一目標的咨詢操作將咨詢的本意混淆得有失本意,科學邏輯上的理性思考在這里還缺乏應有的舞臺。從這個角度來看,堅持理性的思考與闡述就有其意義所在。至于思想的深刻與觀點的價值與否,由于主觀性的不可避免,作者不敢做過于樂觀的估計。
一、 咨詢的本意
現代咨詢業起源于十九世紀末美國以泰勒為代表的"效率"顧問工程師將其科學管理理論運用于企業的研究活動,百余年發展并沒有改變其存在的主要目的—為企業提高經營目的(通常為經營績效)提供信息與智力服務。
由于咨詢業所提供的服務一般以信息產品為主體,從類物理主義的角度定義,咨詢業是以系統化負熵輸出,進而提高信息負熵接受方有序性而衍生的現代產業。
太多專業語言必然構成交流的障礙,我們有必要用盡可能通俗的一般描述再次表達上述定義。
咨詢業的產品是信息與智力,這類產品有助于產品購買方(一般為企業)提高其目的性(如提高經營績效或特定目標實現)。由于信息與智力產品是非物化的,所以必需系統化提供;而產品購買方從接受產品到實現受益(一般為增加了有序性)有一個主體實踐過程,其產品效益往往缺乏客觀價值體系的判評。
這樣的描述與分析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有類畫蛇添足而毫無現實意義。但如果我們自此展開,我們就會發現這樣分析對于咨詢產品與咨詢形式的理解是清晰與準確的。
從咨詢產品的負熵系統組成方式來看,咨詢產品可分為資訊提供、協助管理與綜合咨詢。
望文可以生義,資訊提供系指提供單純客觀信息、協助管理指僅提供智力分析服務,而綜合咨詢則包含以上兩類服務。
從產品購買方的實踐意義來看,企業咨詢一般可分為產業咨詢、管理咨詢、戰略戰術咨詢與項目咨詢 。
用最直白的語言表述,產業咨詢就是告訴企業的生存發展環境,管理咨詢就是告訴企業自身的體制結構績效評估,戰略戰術咨詢就是告訴企業如何結合內外環境發展,項目咨詢則是為具體目的(非整體戰略目標)實施提供信息解決服務。
從這個角度分析,國內市場普遍宣傳的管理咨詢很大部分服務內容是體現于戰略戰術咨詢的。
深入理解咨詢的細化與結構,我們有必要引入信息點概念。所謂信息點,即信息負熵的量化最小單位。通常可以理解為最小的信息內容。
以我們通常的邏輯理解,信息點是有意義的,但系統化的信息點構成的信息集合才是可操作意義的產品。由于信息點之間是存在普遍聯系并相互影響的,信息點的集合與結構系統化并沒有唯一模式,所謂模式的劃分往往只是出于理解的方便和結構表述成本需求。
我們通常對產業咨詢、管理咨詢、戰略戰術咨詢與項目咨詢的理解劃分模式如下圖
(缺圖一)
如圖表示是符合我們經驗上的知識界定的。即對企業目標的實施通常具有先產業咨詢、再管理咨詢,進而戰略戰術咨詢的過程。而產業咨詢范疇包含管理咨詢與戰略戰術咨詢的相關信息點,其它二者也存在這種相互影響。
項目咨詢由其內容不同,其信息點具有相對隨意性。但一般不超越前三者的信息點范疇。
如果將產業咨詢、管理咨詢、戰略戰術咨詢信息點的表述方式相對拓撲移動,我們就會得到如下等價圖形:
(缺圖二)
由此可以清楚看到,產業咨詢、管理咨詢、戰略戰術咨詢的信息點集是完全等價交涉的。這也符合普遍邏輯上的普遍聯系點觀與具體咨詢操作實踐的。
有必要補充說明的是,以上咨詢內容的界定不免帶有主觀色彩,其界定范疇在學術上也是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界限。之所以這樣劃分,不過是系統描述上通行的默認手法,對此做深層次的定義思辯是缺乏現實意義的。
二、 咨詢信息點的來源與咨詢產品的學術界定
根據我們對經濟宏微觀理論的現有研究、對管理學、社會學的現有經驗總結,我們初步可以得出這一的結論:
產業咨詢信息點主要源于宏觀經濟學、客觀數據統計調查、經濟學傳統廠商理論推導、社會心理學調研總結以及部分數學運算等
管理咨詢信息點主要源于管理學現有經驗總結、心理學實踐總結、企業績效統計分析比較、組織行為學與營銷理論實踐經驗。
戰略戰術咨詢信息點集無疑較大范圍地包含了以上兩者的既有成果,同時一般系統理論、演化理論、博弈理論、混沌與分形理論都日漸成為重要分析工具。戰爭藝術借鑒、政治文化分析、以往案例的類推邏輯引入等多角度知識構成是戰略戰術咨詢信息點集的重要特點之一。
擁有多學科背景,尤其是理工背景的人對以上的論述分析將開始警覺。
是的,咨詢業所依托的信息點集基本上均源自于社會科學,其中又以沒有形成嚴謹邏輯體系的管理學、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營銷理論等為主體。事實上包括咨詢業最自我感覺體系完備的經濟學,在廣義效用理論、演化博弈思想面前亦已難以自圓,行為經濟學近年的大受追捧從某種角度上講是對傳統經濟理論的再次質疑。
可以負責地講,咨詢業所依托的理論基礎與信息點集是有價值的,也是有其系統規律的。但限于目前人類對心理學、對人類意識與選擇行為的研究、對經濟學與管理經驗的總結還未上升到嚴謹的邏輯體系。我們對這類知識的規律總結還不能稱之為類物理主義式的科學。
也就是說,在這類學科知識與信息分析面前,我們還無法在確定初始變量的情況下通過演繹推導,獲得必然性的未知。現實經驗的總結更多是通過類推這種具有或然性的求知模式預測結果。
諾貝爾獎獲得者I. Prigogine 提出了社會經濟復雜系統中的自組織 (Self-organization) 問題。諾貝爾獎獲得者P. Anderson 和K. J. Arrow也提出經濟可以看作一個演化著的復雜系統。數學大師、動力系統學權威S. Smale對經濟系統分析中非線性科學,非平衡系統的引入得到了主流科學界的認可。這標志著除了傳統決定論性的非線性常微分方程、差分方程外,在隨機層次上隨機微分方程也勢不可免的進入經濟分析的領域。從這個角度來看,經濟領域的研究在數量化方面前進得越大,其源于邏輯體系的缺陷越明顯。僅通這部分數據變量而推導未來的必然性的分析體系越來越缺乏理論說服力。這點在臨界狀態表現得尤為突出。
事實上中外經濟學大師、管理學大師對此從來都是深諳其道的。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弗里德曼在內諸多經濟學家堅持經濟只是一種規律解釋,這點得益于華裔經濟學者張五常在大陸的宣傳而為國內學者所共知。張五常將他的經濟思索著書為《經濟解釋》,梁小民干脆把自己的觀點稱為《黑板上的經濟學》,此間深意,不可不查。
至于管理學,科學管理之父泰勒指出:“管理不是技術、管理不是工具,管理是哲學”。世界公認的管理學大師德魯克也早就意味深長地告訴我過們:“管理學是一門藝術而不是科學”。蓋藝術者,雖有其規律性,但尚無嚴謹、可推導必然的邏輯性。其創造價值依賴于客觀規律更體現于主觀智慧。至于泰勒所言的“哲學”無疑所指決非邏輯哲學或自然哲學,而是離人性最近的精神哲學。
可以為之補充的是遍及所有管理書籍各章節的“情境權變”理論。所謂情境權變,就是指其規律具有局部總結性與整體上的非嚴謹性。對此德魯克明白,管理書籍是不可能窮舉所有“情境之變”的,也正是這個原因,他不得不承認:“大多數情況下管理經驗不可移植”。
至于心理學、組織行為學、博弈演化理論等諸領域研究,目前最前沿的學者們還不敢認為已取得了決定論式的模型構架。更接近這類描述的界定應是黑格爾所提出的“綜合命題”,國內學者汪丁丁先生是我了解最接近此類觀點的研究者。
由此可以得到的結論是咨詢業凸顯尷尬的結論:咨詢產品的信息點集多數源于尚無法嚴謹邏輯化的社會規律總結。
而從類物理角度上來看,現實咨詢產品的有效性是以或然性的估值而不是邏輯性的必然來體現的。
這樣的結論并不是對咨詢產品價值的否定。恰恰相反的是,正是由于咨詢產品的信息價值的難以把握性,其有效產品提供才倍顯稀缺,咨詢產品因其智慧的必要凝結而突顯個性價值。
三、 咨詢業的產業價值
如果說咨詢業的產品是社會規律的總結提萃,其有效性是以或然性估值衡量的。那么咨詢產品的提供就不存在符合演繹體系的運算推導過程。
換一句話說,咨詢產品的提供并不存在標準化的分析模式,也不存在客觀判斷優劣的理論體系。可以評價分析產品優劣的只有經驗化的模糊判斷與或然性的結果檢驗。其中在戰略戰術咨詢環節,個人或群體智慧的價值將遠遠超于經驗總結的資訊價值。
既然咨詢業最大的產業價值在于智慧的提供,為什么咨詢業對外宣傳總或明或暗的強調其理論體系的科學性呢?
對此的解釋有兩點。一是雖然咨詢產品信息點的來源往往不具備嚴謹的邏輯必然推導性,但其經驗總結仍具有強大的解釋力與可推測性。由于經濟社會問題的復雜性,一般人還無法系統建設這種具有規律總結性的分析思路,而分析這些問題的一般邏輯仍有相對是否系統、全面、低成本之分,好的分析體系往往具有強大的類推能力,也可以說是類科學化的。
二是商業需要,這點勿庸置疑。當然不排除咨詢者本身對咨詢體系的不理解。
咨詢業的產品高附加值往往體現于智慧,但仍然需要大量數據信息、經驗分析工具的支持,這也是咨詢業作為產業得以生存的壁壘之一。
由此分析得出,咨詢業作為產業存在的根本價值就在于客觀、專業與高智慧的可社會分工化提供。與此可以形成對照的是一些咨詢公司卻在反復強調咨詢的科學體系與標準化模式。
講到這里業內讀者就會體會到無論是摩特立具有外向特點的“五大力量分析”體系,還是麥肯錫具有內向特點的“3C7S”分析體系或者是波士頓公司內外結合式特點的“波士頓矩陣”分析體系,其實并不存在優劣對錯的分析模式,只是分析方法的不同罷了。
由于信息點的普遍聯系特性,任何一種分析方法只要堅持客觀全面的深入分析,對于信息點及信息結構的理解將是完全一樣的。不同的只是理解的角度與分析的成本。
咨詢產品的價值凸顯于智慧,咨詢業的產業價值體現于客觀、專業與高智慧服務的提供,智慧的載體—人才在咨詢產業中的地位則倍顯重要。
反過來表述,咨詢人才在提供產品過程中,最大的貢獻值不是程序化的科學推導與模式操作,而是站在大量經驗總結與工具逼近的基礎上,通過智慧創造提供服務產品,這才是咨詢業的本質流程。
這樣的分析有助于我們理解中外咨詢業的服務內容的差別,三百年市場經濟為西方咨詢業與咨詢客戶提供了共同的高度發展的產業環境,這個產業環境相對穩定、信息充分。咨詢公司的產品信息點主要集中于管理咨詢與戰略戰術咨詢點集部分。
與此相對應的是國內由于市場經濟的初建,產業結構、產業環境與產業機制存在大量咨詢雙方都不確知的信息點,由于市場化進程的波動、人文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產業環境往往呈現多臨界多突變狀態。眾所周知,缺失了產業環境的分析,管理咨詢與戰略戰術分析已成為秋千上的指南針,這就讓中國市場上的咨詢公司陷入了兩難局面。
深入產業分析基礎上的管理與戰略咨詢投入太大,而沒有產業分析基礎的咨詢項目是很難讓企業滿意的,何況業內外的信息不對稱很容易讓企業方對咨詢公司失去信心。
淺識于產業環境后就切入管理咨詢與戰略戰術咨詢是危險的,事實上麥肯錫與實達合作項目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這種分析的存在。
這樣的分析也讓我們很容易理解中西方咨詢師的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我們無法否認國內外收入的普遍差距因素,但除此之后,西方咨詢師基本不用在產業咨詢上投入太多時間精力,最富有價值體現的管理與戰略咨詢是其咨詢的主要內容。從機會成本上講,這是一些深入了解產業、管理與戰略的復合人才,他們隨時可以去優秀企業擔任高級管理者。機會成本是構成其高咨詢費用的重要原因。
中國市場的咨詢師如果想完成一個真正優秀的咨詢分析項目,就必需從產業分析入手,進而在最基本的管理咨詢、戰略戰術咨詢方面既作分析師又做講師。這當然是種理想狀態,現實的選擇是咨詢師往往并不具備產業的深入認識,管理與戰略戰術咨詢更多的是概念的描述而不是深入理解基礎上的創造。這樣的咨詢師并不難培養,為之可以支付的價格主要取決于勞動而不是創意。
作者沒有絲毫低估國內咨詢師的含義,事實上任何表述由于理解的差異難免歧意,如果我強調這部分的論述只是就宏觀面上盡可能清楚的描述中西方咨詢信息傳遞方式的不同,我想應得到讀者的理解與認可,否則下文依舊不會有任何閱讀的意義。
四、麥肯錫出售的是什么樣的產品?
這是一篇時評式的文章,之所以有人看起來像是一篇學術文章只是為了論述的嚴謹不得以而為之。事實上如果我的讀者對于信息與咨詢都有邏輯體系上的認識,我想前三節基礎上沒有太大閱讀的必要,那個看起來嚇人的標題完全可以自本節展開閱讀
以智慧為產品相信自人類社會化以來就應廣泛存在。但智慧產品的現代化產業化存在、企業化運作卻是一件難事。這主要存在4點原因:
1、 智慧化產品主要依賴于個體的創造,然而個體創造是難以標準化的,沒有相對的標準化就意味著沒有質量的保證,這對于企業化運作是難以接受的。
2、 智慧化產品的創造取決于人,換而言之人已成為公司最重要的資產,這一資產因人的流動性而讓企業充滿經營風險。
3、 如果咨詢產品并非是嚴謹科學化的產物,以什么說明讓客戶相信產品的提供者比他們更有智慧?
4、 咨詢產品的有效性是以實踐后的或然性來體現的。以什么證明咨詢的價值依舊是難以證偽的命題
麥肯錫解決了這四個難題
如果產品沒有標準,那就讓現實中的最好成本標準。這是麥肯錫產品服務的潛臺詞,當然建立他們企業內部的標準化與可評體系是另一回事。
為此麥肯錫總是招聘出身名校最優秀的員工,由最優秀的專家及時總結全球咨詢經驗、用最可能有效的方法加強內部培訓與經驗交流等等。這里有必要強調的是咨詢方法的與市場俱進,麥肯錫知道非科學體系的推演隨環境的改變會降低成效與成功可能性,所以他們不吝金錢聘請走在研究前沿的專家學者為咨詢方法不斷提升與更新。這種思路也同樣見于波士頓、摩特立與科爾尼。業內所共知的是,麥肯錫與波士頓的競爭史也是咨詢方法提升的競爭史。
如果最優秀的理論、最優秀的精英員工與最系統的研究及經驗交流還無法讓企業相信提供產品的質量,那咨詢業的未來將無路可走。麥肯錫反證了這一點。
智慧存于人腦,但品牌下的產品銷售渠道并不存在于人腦,個人的智慧在不斷提升的群體智慧前也倍顯渺小,這是麥肯錫吸引人才的一個方面。高薪、學習機會、合伙人制度、優越的社會地位感以及適度的神秘感等綜合氛圍營造構成了麥肯錫吸引與留住人才的復合武器。
如果做到了以上兩點,第三點困難的解決已有自然之勢,但仍需指明的是,麥肯錫的學術理念宣傳與管理思想的研究領導在潛影響下吸引著顧客,也構造著麥肯錫的神化。對于科學邏輯與智慧創造的關系,在這一宣傳下已無人注意。
既使完美地做好前三點,麥肯錫依然無法解釋咨詢失效的尷尬。因為將責任外推雖然容易,卻需要全面剖析自己的產品,這是麥肯錫最不愿做的事情,原因就是本文通篇所論述的要點—一個非科學體系的產品難以證明正確與否。
所以為客戶保守秘密,也就是為自己保守秘密,這樣縱有尷尬亦可從容。麥肯錫這樣做了,波士頓也這樣做著,到了今天國內的咨詢公司也在這樣做著。
這就是麥肯錫的秘密,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咨詢公司并不是為產品的最優秀,而是公司管理體制、營銷策略與綜合實力的最優秀!
沒錯,你想對了,由于人的差異,這個世界上一定有很多優秀的咨詢師能比麥肯錫的咨詢師做出更好的咨詢服務,但麥肯錫依舊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咨詢公司,而不是這些人或他們的公司。
這正類如你或者你的學校可以培養出比劍橋牛津好得多的畢業生,但它們依舊是世界上最優秀的高等院校。
五、中國咨詢的現狀與未來
中國咨詢業還在成長,巨大的商業利益吸引讓中國的咨詢人還未深入理解咨詢的本意就匆匆上陣。
正如我們前文所述,在中國這個波動的市場環境中奢言咨詢,最大的信息點集短失在于產業分析而不是管理與戰略戰術分析。
但匆忙面對市場經濟的中國企業家們太需要來自客觀專業的咨詢服務了,這種迫切讓有意無意的不合格咨詢師與產品得以生存。
國際咨詢公司紛紛來華駐足,然而出于指導思想或是利益考慮,他們并沒有點破這層窗紙,而是以更好的品牌、更專業的管理與戰略戰術咨詢服務來搭建這個產業分析缺失的咨詢舞臺。這就是中國咨詢業的現狀。
然而企業家理性依然存在。面對沒有產業認識的管理咨詢師們,他們開始更傾向于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專業化咨詢公司。
一些明悟了麥肯錫們秘密的精英們也紛紛自立,“打敗麥肯錫”是其自信的口號與目標。
對于這類咨詢師作者大多是真心敬服的。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確實具有可以提供不弱于麥肯錫產品的服務能力。但燒得一鍋好菜未必打得過麥當勞。這點他們很少有人認真地去想。
超越麥肯錫有兩個層面,一是產品層面,這個層面的超越在個案上應大有作為。二是企業層面,這個層面要想實現超越對中國的咨詢企業來說還是短期內不可設想的目標。
中國咨詢業的未來會什么樣,作者持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這雖然不大符合傳統分析的超然色彩,但現代分析科學告訴我們:博弈可以形成兩個或多個均衡,而市場競爭無疑是種復雜的博弈。
悲觀的均衡結果是國內咨詢業并沒有深入反思的愿望,市場趨動下與國際咨詢公司的商業競爭成了最根本的法則。缺失產業分析基礎的綜合咨詢公司漸漸被市場所拋棄,立足于專業產業、特定知識領域 的小咨詢公司成為市場主體,綜合性咨詢公司成為具有模型調整研發能力、并日漸本土化成長起來的國際咨詢公司的舞臺。
樂觀的均衡結果是國內咨詢業有深入反思的動力與能力,肯于從產業分析入手,總結市場規律、研究完善理念,在市場競爭中形成一批具有特色又擁有綜合研發及市場化能力的門戶型公司。
可以支持這種或然性的原因在于,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中外咨詢公司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而面對不斷波動的市場環境,本土學者與咨詢師們往往有著更深刻的文化理解力與規律總結能力。未來的咨詢業將是中外部分優秀咨詢公司主導綜合咨詢市場和專業咨詢市場,中國本土咨詢公司主導專業產業咨詢市場。
二三十年,也許更長的時間之后,中國的產業環境也相對成熟,那時專業產業咨詢企業將會漸漸退出歷史舞臺,但可以樂觀預言的是,中國的管理思想依然可以與產品一樣走向世界。對于管理理念已近哲學化的西方市場而言,來自東方的全新理念依舊會形成強大的沖擊力量,那時的中國咨詢師會深諳中西文化下的管理精萃,對西方管理思想的提高將成為另一角度的領跑者。
未來到底是怎樣誰也無法確定,關于咨詢的理性反思對宏觀市場的影響在一個浮燥的時代從來就顯得脆弱與笨拙。如何進一步證明自己的正確?作者無法再述,密涅瓦的貓頭鷹與尼采的星空同樣讓我們伸手不可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