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人的迥異“職場觀” 集體為大比不過個人前途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人民網
50多歲的父親對20多歲的兒子說:“在工作中要多努力,不要太計較個人得失。”兒子卻答:“職場如戰場,利益面前,人人都是自私的。”時代在變遷,人們的職場觀也悄然變化……
關于工作機會
長輩觀點:絕對服從安排
在上世紀80年代的職場上,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分配工作”是最熟悉不過的詞語了,求職基本沒多大壓力,但也會擔心分到不好的地方。55歲的何伯做了一輩子人民教師,30年前,他從師范學校畢業后服從分配,來到一個離家很遠的偏僻小鎮上教書。“心里也有過抱怨,但是只能服從,也沒有其他出路。” 何伯在那干了整整十五年,從小學老師到中學老師,從普通教師到中學校長,直到90年代中期,才調回離家近的地方。“這種服從精神能使人靜下心來做些事情,個人意志力也能得到鍛煉。” 何伯說。
子輩觀點:條條大路通羅馬
如今的職場精彩紛呈,在競爭的前提下,年輕人的求職途徑五花八門,工作機會比比皆是。小林2007年大學畢業前夕曾花費半年時間找工作,最終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小林決定開網店創業,這一想法遭到父母的強烈反對。但是小林有自己的想法,父親在老家是做木器活的,手藝很精湛,他打算集資開一個自產自銷的網絡家具店,在跟家人多次協商后,小林的網店開起來了,沒想到,兩年后,月營業額竟達到百萬元以上。“條條大路通羅馬,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這是小林的觀點。
關于工作忠誠度
長輩觀點:以廠為家,集體為大
莫阿姨現是一家企業檔案管理員,年近55歲的她做什么都認真負責,運用電腦的能力也不輸于年輕人。她說,這都是年輕時養成的習慣。上世紀70年代初,高中畢業的莫阿姨通過招工途徑進入一家軍工廠做打字員,一干就將近二十年。“那時候的打字機還是機械化的,字版上密密麻麻地排了上千個字,都只有小指甲那般大,而且是反面的,每次打完文件,眼睛都酸痛酸痛的。”這樣機械地工作,莫阿姨照樣樂此不疲,出錯率幾乎是零。“自己用用心,盡量一次做好,免得復印工人重新印,不要浪費國家的紙張。”這是莫阿姨的樸素想法。其次,工作做得好可以獲得優秀職工的稱號,這都是他們所向往的,在工資平均化的年代,榮譽就是對個人價值最大的肯定。“那時候基本以廠為家,很少請假,晚飯后,還會積極地去參加單位組織的業務學校,孩子沒人帶的時候也會拖著去,領導也不會批評。” 莫阿姨感慨道,那時候,職工對單位的感情都很深,本單位有啥事都不會向外人抱怨,所謂家丑不可外揚。
子輩觀點:個人前途更重要
“說實話,我很敬佩父輩那種工作態度,自己卻很難做到。如今社會沒有人會傻乎乎地只談奉獻,生命很短暫,要抓緊時間實現個人價值。”28歲的小鐘似有感觸地說道。5年前,學設計的小鐘進入一家剛起步的小型裝潢公司。很快,小鐘漸漸成為業務骨干,和老板也開始稱兄道弟。就在各項工作順利運行時,一起裝修事故卻讓老板賠了很多錢,公司陷入困境,拖欠了工人兩個月的工資。與此同時,某大型地產公司向小鐘伸出了“橄欖枝”,他有意跳槽。當他委婉地表明意愿時,老板極力挽留。“在關乎自身利益的事情上,我只能放棄個人感情,這個社會就是這么現實。” 小鐘絲毫不掩飾內心真實想法。
關于工作機會
長輩觀點:絕對服從安排
在上世紀80年代的職場上,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分配工作”是最熟悉不過的詞語了,求職基本沒多大壓力,但也會擔心分到不好的地方。55歲的何伯做了一輩子人民教師,30年前,他從師范學校畢業后服從分配,來到一個離家很遠的偏僻小鎮上教書。“心里也有過抱怨,但是只能服從,也沒有其他出路。” 何伯在那干了整整十五年,從小學老師到中學老師,從普通教師到中學校長,直到90年代中期,才調回離家近的地方。“這種服從精神能使人靜下心來做些事情,個人意志力也能得到鍛煉。” 何伯說。
子輩觀點:條條大路通羅馬
如今的職場精彩紛呈,在競爭的前提下,年輕人的求職途徑五花八門,工作機會比比皆是。小林2007年大學畢業前夕曾花費半年時間找工作,最終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小林決定開網店創業,這一想法遭到父母的強烈反對。但是小林有自己的想法,父親在老家是做木器活的,手藝很精湛,他打算集資開一個自產自銷的網絡家具店,在跟家人多次協商后,小林的網店開起來了,沒想到,兩年后,月營業額竟達到百萬元以上。“條條大路通羅馬,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這是小林的觀點。
關于工作忠誠度
長輩觀點:以廠為家,集體為大
莫阿姨現是一家企業檔案管理員,年近55歲的她做什么都認真負責,運用電腦的能力也不輸于年輕人。她說,這都是年輕時養成的習慣。上世紀70年代初,高中畢業的莫阿姨通過招工途徑進入一家軍工廠做打字員,一干就將近二十年。“那時候的打字機還是機械化的,字版上密密麻麻地排了上千個字,都只有小指甲那般大,而且是反面的,每次打完文件,眼睛都酸痛酸痛的。”這樣機械地工作,莫阿姨照樣樂此不疲,出錯率幾乎是零。“自己用用心,盡量一次做好,免得復印工人重新印,不要浪費國家的紙張。”這是莫阿姨的樸素想法。其次,工作做得好可以獲得優秀職工的稱號,這都是他們所向往的,在工資平均化的年代,榮譽就是對個人價值最大的肯定。“那時候基本以廠為家,很少請假,晚飯后,還會積極地去參加單位組織的業務學校,孩子沒人帶的時候也會拖著去,領導也不會批評。” 莫阿姨感慨道,那時候,職工對單位的感情都很深,本單位有啥事都不會向外人抱怨,所謂家丑不可外揚。
子輩觀點:個人前途更重要
“說實話,我很敬佩父輩那種工作態度,自己卻很難做到。如今社會沒有人會傻乎乎地只談奉獻,生命很短暫,要抓緊時間實現個人價值。”28歲的小鐘似有感觸地說道。5年前,學設計的小鐘進入一家剛起步的小型裝潢公司。很快,小鐘漸漸成為業務骨干,和老板也開始稱兄道弟。就在各項工作順利運行時,一起裝修事故卻讓老板賠了很多錢,公司陷入困境,拖欠了工人兩個月的工資。與此同時,某大型地產公司向小鐘伸出了“橄欖枝”,他有意跳槽。當他委婉地表明意愿時,老板極力挽留。“在關乎自身利益的事情上,我只能放棄個人感情,這個社會就是這么現實。” 小鐘絲毫不掩飾內心真實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