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宏觀數據喜憂參半 外貿恐拖累經濟回暖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每日經濟
朱小雯 江旋
4月份中國實體經濟表現有喜有憂,但亮點不多。目前,中國經濟仍處于筑底過程中,回升尚需時日,而較為糟糕的外貿有可能拖累中國整體經濟的回暖。
本周開始,國家統計局、海關總署、財政部、商務部等部委陸續公布4月份核心宏觀數據,除FDI之外,幾乎悉數出盡。透過CPI、PPI、工業增加值、進出口、社會零售消費品總額等數據,宏觀經濟專家將得出對中國經濟形勢怎樣的判斷?
昨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科院、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國泰君安、美林證券等5家機構的經濟學家通過對上述數據的研判后認為,4月份中國實體經濟表現有喜有憂,但亮點不多。專家表示,中國經濟仍處于筑底過程中,回升尚需時日,最讓人擔心的是外貿有可能拖累中國整體經濟的回暖。
形勢判斷
走勢弱于預期 難以輕言回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吳慶表示,根據四4月份的數據還不能判斷經濟復蘇,有一些好的指標或跡象,但都還不能夠肯定它們是能夠持續的。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由4月份宏觀數據來看,底部正在逐步形成,但回升還有待時日。他表示,本來認為一季度經濟已明顯見底,但4月份的經濟形勢比預期稍弱。“一季度尤其是3月份經濟回暖跡象明顯,大家都期望有比較猛烈的反彈,但4月份走了一個平緩的斜率。”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認為,前4個月經濟運行中最顯著的特點是投資高工業低,投資對工業增長帶動作用不大。
而外資投行相對樂觀,美林證券經濟學家陸挺對前4月宏觀經濟數據的綜合評價是,內需不錯,外需相對較弱。
經濟之喜
內需顯現強勁增長
1~4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37082億元,同比增長30.5%。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741.2億元,同比增長15.0%。“投資和零售額都比較強勁,如果去掉價格因素,數據還會更好。”陸挺表示。
但實際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居民消費在內涵上是存在區別的,前者中銷售給企業、事業、行政單位的零售額并不屬于居民消費。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許憲春昨日在統計局網站發表文章表示,今年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15.9%,居民消費實際增長率不到9%,明顯低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率。
生產方面,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3%,比3月回落1個百分點。社科院工業經濟所所長金碚分析,2009年工業的增長將主要依靠投資的推動。工業增速將在上半年到達低點后緩慢回升,可能呈現出“U”型的走勢。
吳慶表示,4月份數據的亮點不多,消費基本上是最可喜的一方面,部分支撐了經濟增長。投資方面的數據也相當惹眼。李迅雷說,目前投資高增長可促使工業增加值的好轉。
經濟之憂
外需持續低迷 復蘇遇“瓶頸”
雖然本月初公布的官方和里昂證券4月份PMI雙雙走高,顯示我國制造業呈擴張趨勢,為3月份顯現的回暖跡象再添一抹亮色,但本周出爐的4月數據又為經濟形勢增加了迷霧。最值得注意的是1~4月工業增加值增長7.3%,增速回落。外貿出口仍無好轉,成為拖累工業增加值的主因。
吳慶指出,全球經濟蕭條還在延續,外需還將持續低迷,在未來對我國都將形成很大的負面影響。相對于內需的強勁,陸挺認為目前外需沒有持續惡化,但也沒有明顯的改善。“處于U型底部,已穩定下來。”金碚認為,受外需下降、出口不暢的影響,中國的紡織服裝、電子、汽車等出口加工型產業將面臨非常嚴峻的形勢。
占據了出口半壁江山的機電產品,4月出口同比下降22.2%,環比增長6.1%。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有關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從單月的數據來看還不能輕言回暖。因為外部需求沒有真正擴大。判斷出口回暖要基于兩點:一是外需的提振,二是企業訂單數的增加。
本來就令人擔憂的外貿數據則更添憂慮,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實際增長率為較大幅度負數,與貿易差額增長率趨勢相反。盡管按美元計算的貿易順差名義增長53.6%,但按人民幣計算的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實際增長率卻是較大幅度負數,兩者趨勢相反。
經濟前瞻
需要做好長期調整準備
前瞻未來經濟走勢,李迅雷認為,經濟在經過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后,不太可能回到原來的狀況,而是一種往平衡點的回歸。“我們要做好經濟長期調整的準備。”他認為,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中要更多地通過內需提振,因此需要政府下決心增加負債。目前值得關注的是經濟刺激政策實施的效果,即是否是用在民生密切相關的項目上,是否有重復建設。而且,政策需要加強直接民生投入,而不是間接民生投入,財政收入中應直接拿出錢給低收入階層,對失業人員進行補貼。地方政府也要改變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并且要改變居民收入增速一直低于經濟增速的狀況。
吳慶提出,由于我國出口導向型的增長模式,我國經濟實際上不會早于美歐日的經濟復蘇。而改變這一模式最少需要5年時間。同時他認為,現在應該考慮下一輪的經濟刺激政策,并稱不反對其中再有擴張財政支出這樣的方案。
陸挺認為,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的效果已經顯現出來。見效最大、力度最深的就是在投資尤其是基礎設施投資方面。下一階段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還是來自于投資,預計穩定在25%~30%之間。另外,民間投資有望成為政府投資的“接力棒”。在拉動民間投資上,減息和批準更多項目都是有效的政策措施。
陸挺預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約為18%,并提出美日歐經濟增長下半年都會轉正,所以出口對經濟拉動的貢獻也會增加。”相對于投資和出口,他認為推動消費更困難一些。短期內,政府的補貼、減稅、信貸政策能起一些作用,比如家電下鄉。另外,發放消費券在經濟困難時期也可以嘗試。
新聞鏈接
央行銀監會:經濟運行現積極變化
5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在京聯合召開了貨幣信貸工作座談會。會議認為,經濟運行出現積極變化,形勢比預料的好。近期貨幣信貸較快增長是特殊環境下適度寬松貨幣政策有效傳導的體現,有利于抑制通縮預期,增強信心,支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應予充分肯定。
本周開始,國家統計局、海關總署、財政部、商務部等部委陸續公布4月份核心宏觀數據,除FDI之外,幾乎悉數出盡。透過CPI、PPI、工業增加值、進出口、社會零售消費品總額等數據,宏觀經濟專家將得出對中國經濟形勢怎樣的判斷?
昨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科院、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國泰君安、美林證券等5家機構的經濟學家通過對上述數據的研判后認為,4月份中國實體經濟表現有喜有憂,但亮點不多。專家表示,中國經濟仍處于筑底過程中,回升尚需時日,最讓人擔心的是外貿有可能拖累中國整體經濟的回暖。
形勢判斷
走勢弱于預期 難以輕言回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吳慶表示,根據四4月份的數據還不能判斷經濟復蘇,有一些好的指標或跡象,但都還不能夠肯定它們是能夠持續的。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由4月份宏觀數據來看,底部正在逐步形成,但回升還有待時日。他表示,本來認為一季度經濟已明顯見底,但4月份的經濟形勢比預期稍弱。“一季度尤其是3月份經濟回暖跡象明顯,大家都期望有比較猛烈的反彈,但4月份走了一個平緩的斜率。”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認為,前4個月經濟運行中最顯著的特點是投資高工業低,投資對工業增長帶動作用不大。
而外資投行相對樂觀,美林證券經濟學家陸挺對前4月宏觀經濟數據的綜合評價是,內需不錯,外需相對較弱。
經濟之喜
內需顯現強勁增長
1~4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37082億元,同比增長30.5%。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741.2億元,同比增長15.0%。“投資和零售額都比較強勁,如果去掉價格因素,數據還會更好。”陸挺表示。
但實際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居民消費在內涵上是存在區別的,前者中銷售給企業、事業、行政單位的零售額并不屬于居民消費。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許憲春昨日在統計局網站發表文章表示,今年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15.9%,居民消費實際增長率不到9%,明顯低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率。
生產方面,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3%,比3月回落1個百分點。社科院工業經濟所所長金碚分析,2009年工業的增長將主要依靠投資的推動。工業增速將在上半年到達低點后緩慢回升,可能呈現出“U”型的走勢。
吳慶表示,4月份數據的亮點不多,消費基本上是最可喜的一方面,部分支撐了經濟增長。投資方面的數據也相當惹眼。李迅雷說,目前投資高增長可促使工業增加值的好轉。
經濟之憂
外需持續低迷 復蘇遇“瓶頸”
雖然本月初公布的官方和里昂證券4月份PMI雙雙走高,顯示我國制造業呈擴張趨勢,為3月份顯現的回暖跡象再添一抹亮色,但本周出爐的4月數據又為經濟形勢增加了迷霧。最值得注意的是1~4月工業增加值增長7.3%,增速回落。外貿出口仍無好轉,成為拖累工業增加值的主因。
吳慶指出,全球經濟蕭條還在延續,外需還將持續低迷,在未來對我國都將形成很大的負面影響。相對于內需的強勁,陸挺認為目前外需沒有持續惡化,但也沒有明顯的改善。“處于U型底部,已穩定下來。”金碚認為,受外需下降、出口不暢的影響,中國的紡織服裝、電子、汽車等出口加工型產業將面臨非常嚴峻的形勢。
占據了出口半壁江山的機電產品,4月出口同比下降22.2%,環比增長6.1%。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有關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從單月的數據來看還不能輕言回暖。因為外部需求沒有真正擴大。判斷出口回暖要基于兩點:一是外需的提振,二是企業訂單數的增加。
本來就令人擔憂的外貿數據則更添憂慮,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實際增長率為較大幅度負數,與貿易差額增長率趨勢相反。盡管按美元計算的貿易順差名義增長53.6%,但按人民幣計算的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實際增長率卻是較大幅度負數,兩者趨勢相反。
經濟前瞻
需要做好長期調整準備
前瞻未來經濟走勢,李迅雷認為,經濟在經過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后,不太可能回到原來的狀況,而是一種往平衡點的回歸。“我們要做好經濟長期調整的準備。”他認為,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中要更多地通過內需提振,因此需要政府下決心增加負債。目前值得關注的是經濟刺激政策實施的效果,即是否是用在民生密切相關的項目上,是否有重復建設。而且,政策需要加強直接民生投入,而不是間接民生投入,財政收入中應直接拿出錢給低收入階層,對失業人員進行補貼。地方政府也要改變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并且要改變居民收入增速一直低于經濟增速的狀況。
吳慶提出,由于我國出口導向型的增長模式,我國經濟實際上不會早于美歐日的經濟復蘇。而改變這一模式最少需要5年時間。同時他認為,現在應該考慮下一輪的經濟刺激政策,并稱不反對其中再有擴張財政支出這樣的方案。
陸挺認為,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的效果已經顯現出來。見效最大、力度最深的就是在投資尤其是基礎設施投資方面。下一階段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還是來自于投資,預計穩定在25%~30%之間。另外,民間投資有望成為政府投資的“接力棒”。在拉動民間投資上,減息和批準更多項目都是有效的政策措施。
陸挺預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約為18%,并提出美日歐經濟增長下半年都會轉正,所以出口對經濟拉動的貢獻也會增加。”相對于投資和出口,他認為推動消費更困難一些。短期內,政府的補貼、減稅、信貸政策能起一些作用,比如家電下鄉。另外,發放消費券在經濟困難時期也可以嘗試。
新聞鏈接
央行銀監會:經濟運行現積極變化
5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在京聯合召開了貨幣信貸工作座談會。會議認為,經濟運行出現積極變化,形勢比預料的好。近期貨幣信貸較快增長是特殊環境下適度寬松貨幣政策有效傳導的體現,有利于抑制通縮預期,增強信心,支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應予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