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紅效應:蕭條年代哪些行業更紅火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黑格爾說:“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大蕭條也不例外。
經濟大蕭條,伴隨著人們失業的哀怨和企業虧損、倒閉的哀鴻。寒冷的冬天來了,不分南北半球,黑暗的夜晚來了,不分東方西方。但即使蕭條席卷全球,卻總有一些行業逆市而上,經濟蕭條成就了它們的空前繁榮。
正應了老子的定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1930年美國經濟大蕭條,民眾錢包干癟,女人更收緊了荷包,但與沉淪的經濟不同,人們驚奇地發現,口紅銷量大幅上揚。一方面女士的愛美之心并未因此泯滅,經濟蕭條了,美國人約會的次數反而增多了,女孩子更注重打扮了,另一方面,經濟不景氣導致消費低迷,昂貴的化妝品自然先被砍掉,可此時,一抹簡單的口紅,一抹得體的唇彩,照樣能讓女人顏面有光。即便囊中再羞澀,幾支口紅總還買得起。因此,經濟越不景氣,口紅便越發受歡迎。這就是著名的“口紅效應”
其實,在灰黑的蕭條年代,并不只存在這唯一一抹紅色。“口紅效應”是大蕭條的伴生現象。蕭條時期,消費者最大的變化一個是金錢減少,一個是壓力增加。此時有助于消費者省錢的商品,以及有助于消費者抗壓療傷的商品便成為了消費者應對危機的首選,而這兩種類型的商品也就成為了能逆市而上的“口紅商品”。
“口紅商品”一:省錢型商品
在一般經濟情況下,面包2元一斤,土豆1元一斤。遇上經濟大蕭條時期,食品消費金額在大幅壓縮,可食品總消費量不可能減少。于是消費者便都盤算著不買面包,不買肉,而多買廉價的土豆,導致土豆需求量上升。1845年,愛爾蘭發生饑荒,土豆成為了當時最炙手可熱的商品。
除此之外,因為經濟不景氣,大家都減少了出去吃飯的習慣,導致一些諸如微波爐之類的家用小電器業務量猛增。一些精于廚房的烹飪高手,更是計算出了微波爐烹飪的節省程度。根據比較,烹飪同樣的食物或蒸同量的米飯,微波爐比電爐節能65%,比天然氣節能40%。當收入預期越來越不樂觀的時候,多使用微波爐成為人們省錢的妙招。
“口紅商品二”:療傷型商品
大蕭條時期令人絕望的境況,讓人們黯然神傷,信心與快樂成為最稀缺的商品。而美國電影因其虛構的美好,成為了“口紅效應”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回顧過去的幾十年里,美國遭遇過7次經濟不景氣。但在這7次中,有多達5次讓當年的電影票房強烈攀升。每當華爾街變得慘不忍睹,美國各大媒體就紛紛開辟專版,向公眾推薦適合危機時期觀看的“療傷影片”。美國報紙在評論迪士尼的《貝弗利拜金狗》、《歌舞青春3》,派拉蒙夢工廠的《馬達加斯加2》時說:“人們尖叫!大笑!它們真是療傷的良藥。”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經濟危機時期成為了好萊塢騰飛的關鍵時期。在經濟最黑暗的1929年,好萊塢順勢舉行了第一屆奧斯卡頒獎禮,每張門票售價10美元,引來了眾多觀眾的捧場。1930年的梅蘭芳遠渡重洋,在紐約唱響他的《汾河灣》,大蕭條中的美國人一邊在街上排隊領救濟面包,一邊瘋狂搶購他的戲票,5美元的票價被炒到十五六美元,創下蕭條年代百老匯的天價。
人們渴望逃避和解脫的需求嗷嗷待哺,這忙壞了各大電影制造商,日以繼夜、煞費苦心地編劇。其中諸多療傷效果奇佳的兒童類、喜劇類、浪漫類、勵志類影片成為人們交口稱贊的經典:
1、兒童類影片:
著名的童星秀蘭·鄧波兒,在電影《一月船長》中飾演有著黑卷發的天真兒童,歡快的歌舞,甜美的臉蛋,為大蕭條時期千千萬萬的美國人帶來了歡笑。1936年羅斯福總統公開表示:“只要我們有鄧波爾,我們的國家就會安然無恙。”
2、喜劇類影片:
十九世紀30年代卓別林帶著他的《城市之光》《摩登時代》慰藉消沉的美國,迎來了喜劇電影的巔峰時代。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大洋彼岸的喜劇新星周星馳通過一部《喜劇之王》坐上了東方喜劇的王者之位。而如今,馮小剛拍攝的最新賀歲片《非誠勿擾》的票房收入已經突破3億元,舞臺上,小沈陽的身價亦極速飆升。
3、浪漫類影片: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一部《泰坦尼克號》一舉創下票房新高,一下賺走了中國人10個億,而人們在日后的兩年里,仍然舊陶醉在浪漫的愛情中久久不能自拔。
4、勵志類影片:
經歷了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以及二戰的破壞,一部傳世的勵志小說《老人與海》被翻拍成電影,風靡美國,猶如一支強勁的興奮劑,原本頹廢的美國人都開始說:我們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
溫故歷次的蕭條,回歸當下的境況,電影人都躍躍欲試,企盼著能趕上電影業再一次的良機。而隨著休閑娛樂的多元化,互聯網、電子游戲等也都加入了“口紅商品”的行列,游戲機行業中的任天堂和索尼PSP均成為市場上炙手可熱的產品。除此之外,圖書出版、職業培訓等等行業,同樣有逆境上揚的表現,成為新的消費熱點……
經濟危機終歸還是有溫情的一面。經濟增長放緩了,人們可以談談情,唱唱歌,跳跳舞,回歸一下家庭,一簞食,一壺漿,回也不改其樂。而企業則可以在這其中尋找商機,創造一只能讓人們心怡的“口紅”,推廣開來,獨樂樂,也眾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