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學流派的觀點論述09年經濟危機的原因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經濟危機的爆發是由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決定的。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商品生產占統治地位,每個資本主義企業都成為社會化大生產這個復雜體系中的一個環節。它在客觀上是服務于整個社會,滿足社會需要、應受社會調節的。但是,由于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統治,生產完全從屬于資本家的利益,生產成果都被他們所占有。而資本家生產的唯一目的,就是生產并占有剩余價值。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另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資本主義生產能力的巨大增長同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即生產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或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在追逐高額利潤的驅使下,所有資本家都拼命發展生產,加強對工人的剝削,結果是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整個社會生產的增長,商品賣不出去,造成生產的相對過剩。這是引起經濟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 “次貸危機”的“次貸”指的是風險較高的抵押貸款,或者叫無抵押貸款也不為過。抵押貸款是一個合約,問題是無抵押貸款就是一個沒有還款保障的合約。銀行的存款不論是儲戶的還是銀行家的從馬克思的角度看都是勞動積累,這些累積的勞動被銀行貸出去去收不回來,從“剩余價值論”的“反對無償占有他人勞動”的角度看是貸款者無償占有了儲戶或者銀行家的勞動導致了剩余價值的產生,馬克思說只要有剩余價值的產生就意味著經濟的衰退,于是我們就看到了經濟危機。還從馬克思的角度理解,該不該救市不是重點,而是這“救”應該避免新的剩余價值的產生。“不救”的意思是說經過協商在各方自愿的前提下大家自認倒霉,如此最好。“救”則要搞清楚怎么救救多少算完,問題是合約之間錯綜復雜,搞清楚實在是難于登天,納稅人的錢都是勞動所得,救到最后如果沒有效果豈不是勞動又被無償占有導致了新的剩余價值產生。說到這里不由對朱容基總理的治國方略油然起敬,當年他清理多角債時就是把大家叫到一起坐下協商,可對沖的債務相互之間一筆勾銷,剩下的由政府買單,同時下放權力開放市場,讓大家把堤內的損失通過國際市場這個堤外補回來,高瞻遠矚魄力非凡,手起刀落間盡顯大師風范,中國的經濟就是在那個階段上了一個新臺階,不要再責怪朱總理搞下崗了,從那時開始中國的外匯儲備呈爆炸式增長,也就是說國家財政有能力搞減員增效——中央拿出來給下崗工人的補貼應該是很多的,問題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能落到工人手上的不多,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可惜美國人聰明絕頂卻沒有朱總理當年的勇氣。有點遠了了,今天就說到這吧。
馬克思如何分析經濟危機
商品流通過程中社會需求與社會供給在空間與時間上出現雙重斷層,預示著商品流通中可能出現需求與供給的失衡,為經濟過剩危機的爆發提供了可能性。馬克思對經濟危機的現實性條件分析散見于其著作中,大致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第一,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是引發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
根據馬克思的論述,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有“三個主要事實”:一是“生產資料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并“轉化為社會的生產能力”;二是“勞動本身由于協作、分工以及勞動和自然科學的結合而組織成為社會的勞動”;三是“世界市場的形成”。正是“三個主要事實的發生”使資本主義制度基本矛盾發展并不斷激化,導致了經濟危機的發生。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更為具體提出的,生產的社會性和生產成本的資本主義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生產的社會性導致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但是巨大的生產力所生產出來的大量商品只是屬于少數占有大量生產資料的資本家。如果這些商品不能順利賣出去,資本家就不能獲取剩余價值,再生產活動就會受阻。于是發生了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成本資本主義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成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
第二,經濟宏觀發展與微觀運行之間的矛盾是引發經濟危機的社會前提。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之上,需要政府進行宏觀調控。但是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競爭的盲目性決定了微觀經濟行為選擇的自主性與分散化,導致國家宏觀調控與市場微觀運行的沖突與矛盾。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資本既是合乎比例的生產的不斷確立,又是這種生產的不斷揚棄。但是,要求生產同時一齊按照同一比例擴大,這就是向資本提出了決不是由資本本身產生的外部的要求;同時,一個生產部門超出現有的比例,就會使所有生產部門超出這種比例,而且超過的比例又各不相同。”當社會生產所要求這種比例或遭到破壞時,宏觀與微觀的矛盾進一步激化,經濟危機便會不可避免地爆發。[通過本次次貸危機,外個國家的銀行被國有化,預示著“國家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
第三,生產與消費的矛盾是引發經濟危機的基本動因。
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經濟增長的原始動力,資本家唯一的目標把剩余價值不斷地轉化為新的追加資本,導致資本積累呈現出脫離社會需要而無限擴張的態勢。:“資本主義生產的真正限制是資本本身,這就是說,資本及其自行增殖,表現為生產的起點與終點,表現為生產的動機與目的。”另一方面以廣大雇傭工人為主體的社會需求和消費卻相對萎縮,因為“每一個資本家都知道,他同他的工人的關系不是生產者同消費者的關系,并且希望盡可能地限制工人的消費,即限制工人的交換能力,限制工人的工資”以最大限度地推動資本價值增殖。這種現象使生產擴大和工人消費水平降低并存,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與消費的關系發生異化與扭曲,一旦生產普遍超過了工人的有限消費和需求,經濟危機就有了爆發的可能。這次貸危機的原因就是把錢貸給沒有償還能力的人刺激起虛假的消費需求。
第四,信用制度的發展和商業過度投機是促成經濟危機的重要推動力。
如果只有資本積累的內在驅動力還不足以引發持續的生產過剩。馬克思指出:“危機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費有關的零售商業中暴露和爆發的,而是在批發商業和向它提供社會貨幣資本的銀行中暴露和爆發的。”根據馬克思的分析,生產規模的擴大引起信用規模的擴大,而信用的膨脹又反過來促進生產規模的膨脹。在這種相互作用下,二者的規模同時擴大。隨著信用體系的不斷完善,股票、債券等虛擬資本以及各種投機活動的大量興起,進一步要求擴大信貸規模,制造出虛假的市場繁榮。但是,手中堆積著大量商品的批發商的資本回流速度卻非常緩慢,“以致銀行催收貸款,或者為購買商品而開出的匯票在商品再賣出去以前已經到期,危機就會發生。……于是崩潰就爆發了,它一下子就結束了虛假的繁榮。”信用造成了一種虛假的需求,隱蔽了生產過剩的事實,促使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盲目擴大和投機活動,最終必然導致生產的過剩,這個時候會出現債務償付危機,信用出現緊縮。在這種情況下,“貨幣會突然作為唯一的支付手段和真正的價值存在,絕對地和商品相對立”[3]。人們對貨幣的追求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在“一個接一個的支付的鎖鏈的抵消支付的人為制度”[2]遭到破壞的時候,信用危機轉化為貨幣危機,經濟危機進入全面爆發的階段。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商品生產占統治地位,每個資本主義企業都成為社會化大生產這個復雜體系中的一個環節。它在客觀上是服務于整個社會,滿足社會需要、應受社會調節的。但是,由于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統治,生產完全從屬于資本家的利益,生產成果都被他們所占有。而資本家生產的唯一目的,就是生產并占有剩余價值。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另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資本主義生產能力的巨大增長同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即生產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或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在追逐高額利潤的驅使下,所有資本家都拼命發展生產,加強對工人的剝削,結果是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整個社會生產的增長,商品賣不出去,造成生產的相對過剩。這是引起經濟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 “次貸危機”的“次貸”指的是風險較高的抵押貸款,或者叫無抵押貸款也不為過。抵押貸款是一個合約,問題是無抵押貸款就是一個沒有還款保障的合約。銀行的存款不論是儲戶的還是銀行家的從馬克思的角度看都是勞動積累,這些累積的勞動被銀行貸出去去收不回來,從“剩余價值論”的“反對無償占有他人勞動”的角度看是貸款者無償占有了儲戶或者銀行家的勞動導致了剩余價值的產生,馬克思說只要有剩余價值的產生就意味著經濟的衰退,于是我們就看到了經濟危機。還從馬克思的角度理解,該不該救市不是重點,而是這“救”應該避免新的剩余價值的產生。“不救”的意思是說經過協商在各方自愿的前提下大家自認倒霉,如此最好。“救”則要搞清楚怎么救救多少算完,問題是合約之間錯綜復雜,搞清楚實在是難于登天,納稅人的錢都是勞動所得,救到最后如果沒有效果豈不是勞動又被無償占有導致了新的剩余價值產生。說到這里不由對朱容基總理的治國方略油然起敬,當年他清理多角債時就是把大家叫到一起坐下協商,可對沖的債務相互之間一筆勾銷,剩下的由政府買單,同時下放權力開放市場,讓大家把堤內的損失通過國際市場這個堤外補回來,高瞻遠矚魄力非凡,手起刀落間盡顯大師風范,中國的經濟就是在那個階段上了一個新臺階,不要再責怪朱總理搞下崗了,從那時開始中國的外匯儲備呈爆炸式增長,也就是說國家財政有能力搞減員增效——中央拿出來給下崗工人的補貼應該是很多的,問題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能落到工人手上的不多,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可惜美國人聰明絕頂卻沒有朱總理當年的勇氣。有點遠了了,今天就說到這吧。
馬克思如何分析經濟危機
商品流通過程中社會需求與社會供給在空間與時間上出現雙重斷層,預示著商品流通中可能出現需求與供給的失衡,為經濟過剩危機的爆發提供了可能性。馬克思對經濟危機的現實性條件分析散見于其著作中,大致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第一,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是引發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
根據馬克思的論述,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有“三個主要事實”:一是“生產資料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并“轉化為社會的生產能力”;二是“勞動本身由于協作、分工以及勞動和自然科學的結合而組織成為社會的勞動”;三是“世界市場的形成”。正是“三個主要事實的發生”使資本主義制度基本矛盾發展并不斷激化,導致了經濟危機的發生。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更為具體提出的,生產的社會性和生產成本的資本主義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生產的社會性導致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但是巨大的生產力所生產出來的大量商品只是屬于少數占有大量生產資料的資本家。如果這些商品不能順利賣出去,資本家就不能獲取剩余價值,再生產活動就會受阻。于是發生了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成本資本主義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成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
第二,經濟宏觀發展與微觀運行之間的矛盾是引發經濟危機的社會前提。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之上,需要政府進行宏觀調控。但是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競爭的盲目性決定了微觀經濟行為選擇的自主性與分散化,導致國家宏觀調控與市場微觀運行的沖突與矛盾。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資本既是合乎比例的生產的不斷確立,又是這種生產的不斷揚棄。但是,要求生產同時一齊按照同一比例擴大,這就是向資本提出了決不是由資本本身產生的外部的要求;同時,一個生產部門超出現有的比例,就會使所有生產部門超出這種比例,而且超過的比例又各不相同。”當社會生產所要求這種比例或遭到破壞時,宏觀與微觀的矛盾進一步激化,經濟危機便會不可避免地爆發。[通過本次次貸危機,外個國家的銀行被國有化,預示著“國家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
第三,生產與消費的矛盾是引發經濟危機的基本動因。
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經濟增長的原始動力,資本家唯一的目標把剩余價值不斷地轉化為新的追加資本,導致資本積累呈現出脫離社會需要而無限擴張的態勢。:“資本主義生產的真正限制是資本本身,這就是說,資本及其自行增殖,表現為生產的起點與終點,表現為生產的動機與目的。”另一方面以廣大雇傭工人為主體的社會需求和消費卻相對萎縮,因為“每一個資本家都知道,他同他的工人的關系不是生產者同消費者的關系,并且希望盡可能地限制工人的消費,即限制工人的交換能力,限制工人的工資”以最大限度地推動資本價值增殖。這種現象使生產擴大和工人消費水平降低并存,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與消費的關系發生異化與扭曲,一旦生產普遍超過了工人的有限消費和需求,經濟危機就有了爆發的可能。這次貸危機的原因就是把錢貸給沒有償還能力的人刺激起虛假的消費需求。
第四,信用制度的發展和商業過度投機是促成經濟危機的重要推動力。
如果只有資本積累的內在驅動力還不足以引發持續的生產過剩。馬克思指出:“危機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費有關的零售商業中暴露和爆發的,而是在批發商業和向它提供社會貨幣資本的銀行中暴露和爆發的。”根據馬克思的分析,生產規模的擴大引起信用規模的擴大,而信用的膨脹又反過來促進生產規模的膨脹。在這種相互作用下,二者的規模同時擴大。隨著信用體系的不斷完善,股票、債券等虛擬資本以及各種投機活動的大量興起,進一步要求擴大信貸規模,制造出虛假的市場繁榮。但是,手中堆積著大量商品的批發商的資本回流速度卻非常緩慢,“以致銀行催收貸款,或者為購買商品而開出的匯票在商品再賣出去以前已經到期,危機就會發生。……于是崩潰就爆發了,它一下子就結束了虛假的繁榮。”信用造成了一種虛假的需求,隱蔽了生產過剩的事實,促使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盲目擴大和投機活動,最終必然導致生產的過剩,這個時候會出現債務償付危機,信用出現緊縮。在這種情況下,“貨幣會突然作為唯一的支付手段和真正的價值存在,絕對地和商品相對立”[3]。人們對貨幣的追求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在“一個接一個的支付的鎖鏈的抵消支付的人為制度”[2]遭到破壞的時候,信用危機轉化為貨幣危機,經濟危機進入全面爆發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