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藥企業借搬遷源調整戰略結構
今年10月18日,停滯已久的華北制藥廠區搬遷終于啟動,新頭孢系列產品項目成為正式開工建設的首個項目,拉開華藥整體搬遷升級改造的大幕。華藥搬遷的順利啟動,緣于傍上了實力雄厚的東家冀中能源,新東家給華藥吃下的第一顆定心丸就是保障搬遷資金。在搬遷啟動儀式上,華藥新董事長高調宣布“新園區建設計劃總投資將達110億元”。
由于歷史以及規劃、城建等原因,我國現有大型原料藥企業如華北制藥、東北藥、新華制藥、西南合成等多處于各自所在城市的中心區,隨著科學發展理念特別是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這些原料藥巨頭不得不面臨著共同的難題——搬遷。
東北藥是幾大巨頭中最早搬遷的。2002年沈陽市宣布實施“東搬西建”,東北藥赫然在列。目前東北藥的搬遷部分完成,搬遷后的部分車間已開始生產。
新華制藥也面臨總廠區搬遷的嚴峻挑戰,目前各項工作正在籌備,新址的土地平整正在進行,有多個品種列入了2010年搬遷計劃。
按照重慶市整體規劃要求和進度安排,西南地區最大的原料藥企業西南合成將于2011年完成搬遷改造……
面臨類似搬遷任務的原料藥企業名單,可以開列若干。
在環境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壓力日漸嚴峻之下,搬遷毫無疑問是國內原料藥幾大巨頭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所面臨的嚴峻挑戰。搬遷若順利,則可藉此實現結構升級、產能提升,并有不菲的地差補償收益;若不順利,極可能陷入成本高企、生產不穩、丟失市場的泥淖。
資金、選址等需要周詳考量
缺乏足夠的搬遷資金是企業面臨的第一大考驗。搬遷動輒需要幾億、十幾億甚至高達幾十億元的巨額資金,“錢從哪里來”成為最撓頭的問題。
一名華藥內部人士就說:“華藥一直沒能實施搬遷,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資金。”由于這幾年競爭激烈、成本飆升等,大宗原料藥、普藥類原料藥企業的日子普遍不好過,盈利能力極其脆弱,個別企業甚至徘徊在虧損邊緣,依靠企業自身啟動并完成搬遷任務,幾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務。引進戰略投資者、尋求資金雄厚的外部合作伙伴也成為眾多搬遷企業的選擇。
搬遷選址也是大問題。往哪里搬,不僅關系到今后企業的運作,也關系到原材物料、水電汽等供應特別是危化品的運輸,很多企業更把搬遷地的環境容量、當地排放標準等放在首要考慮。至于優惠政策倒在其次。江浙一些企業把向中西部轉移生產基地作為首選,另外一些企業則把緊鄰大海、沒有居民騷擾的海涂地作為目標地。這種做法有污染轉移之嫌,搬遷地的標準也在不斷提高,實非一勞永逸之道。
原料藥產品搬遷的內在要求更是讓業內望之卻步。首先是搬遷周期長,須經過嚴格的各種驗證,建設符合GMP標準的廠房及安裝設備,試生產后申請藥品生產許可證、營業執照,經環評與安評,最后申請GMP認證。以上程序需要1~2年的時間。如果產品對外出口,須在通過國內GMP認證后,提供國外客戶小樣,編寫產品DMF資料,客戶認可后提供3噸左右大樣并進行穩定性考察,最后是美國FDA或EDQM現場審計。
以上諸項工作,理想情況下需2~3年時間;一個產品從建設到投放市場,至少需要3~5年的時間。老線與新線的統籌協調,確保及時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更是難上加難。有企業老總認為搬遷難于新建,此話屬實。
結構調整的契機
通過搬遷進行戰略性結構調整,實現全方位的創新、轉型和升級,加快企業發展——這是所有涉遷企業的如意算盤,也是上述企業考慮并著手搬遷的源動力。
整體搬遷相當于在一張白紙上畫最美的畫,自然可以按照企業發展規劃及未來定位,根據拉長產業鏈、優化產品結構等要求,加快結構優化升級步伐,實現大搬遷、大投入、大調整的目標。華藥之所以劍指新頭孢系列產品項目,其目的正在于此。實際上,衡量原料藥企業搬遷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也在于企業的產業、產品結構是否實現升級換代、適應現代醫藥競爭的要求。
提升產品產能,拓寬發展空間是原料藥企業搬遷解決的重點及瓶頸問題。這方面,江浙等地原料藥企業尤為迫切。該區原料藥企業大多由產能較小、積累式發展而來,在產業布局、工業設計、技術裝備等方面多有不足,近年來更是受資源獲取、環境承受、市場覆蓋等能力制約,拖累了擴張步伐。
搬遷也能降低一部分運營成本,特別是環保運行、能源動力及運輸等成本。目前這部分成本大體占產品最終成本的10%~20%,特別是環保成本近年來急劇增加,對大部分原料藥企業不堪重負,因為環保不達標而減產、停產的事時有發生。
對那些老廠區位于中心或商業地段的老牌原料藥企業而言,搬遷也相當有利可圖。這些地段的存量土地大多價格高企,加之人氣旺、商圈全等因素,而成為房地產開發商覬覦的目標。對搬遷產生的土地增值差價,駐地政府大多采取了返還的政策。華藥擬搬遷的973.5畝土地就獲得土地收儲金81463萬元,土地凈收益返還更為可觀,扣除新址1035畝土地約12210萬元的購置費,其中收益不言自明。
影響可傳導全行業
大型原料藥企業先后搬遷,對行業的影響是可以想見的。隨著時間的推進,那些規模相對較小的原料藥企業如果所處位置不被允許,也將歸入搬遷之列,最終形成一股波及全行業的“原料藥企業搬遷潮”。
部分大宗原料藥有可能會因此產生市場失衡。短期內,這些原料藥品種將出現一定的供應缺口并導致貨源緊張,但每一家企業的搬遷無一例外伴隨產能的巨量擴張,長期內原料藥產能結構性過剩的局面將加劇。
涉遷的主要品種的價格將保持上升趨勢。所有原料藥企業的搬遷都將“先建后遷”作為原則,以實現“保證市場不丟失,保證生產正常進行及平穩銜接,保證企業資金鏈健康運作,保證企業及職工隊伍穩定”的目標。這就需要一段新、舊兩套裝置并行運轉(或局部并行)的周期。哪怕企業盡可能地利用原有生產設備、裝置等,但廠房及裝修、腐蝕銹蝕設備、大量管道等占三四成比例的原有投入不得不報廢。搬遷所需資金巨大,以醫藥化工業常用的10年折舊計算,增加的折舊成本極為可觀。盡管搬遷能降低一部分運營成本,但與增加的成本相比顯然差距甚遠。
“三高兩低”以及特色原料藥成為香餑餑。所謂“三高兩低”,指的是高技術、高標準、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搬的好不好,關鍵看品種。近年來及今后幾年先后到期的前景好、市場空間大的專利藥將成為新產品上市的重點。而在搬遷過程中,大量“四新技術”將得到采用,有助于我國原料藥拉近差距提升檔次。
部分實力不濟的原料藥企業將退出市場。搬遷后新工藝、新生產線很難保證平穩運行,即使運行其技經指標也無法達到以往老線成熟工藝的水平。如果這一過渡過長,企業就面臨丟失市場、被市場淘汰的危險。
以遷建為目的的兼并重組模式出現。已有企業考慮通過兼并重組推進搬遷。受經濟危機影響,資產價值往往被低估,眼下更是兼并重組的難得機會。從行業角度看,采取兼并重組式搬遷,建設周期較短,企業風險相對較小,既能達到搬遷之目的,又可整合行業資源、盤活存量產能,應是大力推廣的搬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