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執行,拒絕“流產”
回顧和總結,對每一個項目的得失分析中,提煉出了客戶服務和項目管理的幾點想法,在此與合格的、優秀的和卓越的"外腦”共勉:
溝通比方案更重要
對于策劃人來說,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方案得不到執行,項目“流產”。對于目前而言,市場上不缺少所謂的“方案”,就像任何人都可以說“我懂營銷”。但能夠得到執行并適合客戶的方案缺顯得越來越少。個人認為:問題的節點并不一定是方案本身的問題,而是溝通不到位。
這里要說的溝通不到位,并不是我們要順應著客戶的思想做方案,也不是脫離了市場做方案。而是要在做方案的同時,考慮如何與客戶溝通,才能使適合的方案得到執行;結合客戶的現實情況,在執行過程中,客戶會出現哪些顧慮,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 方案溝通“散文化”
個人認為:可以把方案看成是一片“議論文”和“說明文”的結合體。策略的提出是一個論證的過程,市場如何操作是一個說明的過程。但如果單純地論證或說明會顯得枯燥,是一種灌輸式溝通,其一,客戶無法在極短地時間內理解方案;其二,對于成套的營銷理論,客戶不比我們懂得少,只是他無法用精準的術語表述出來,事實上,他們更不希望我們用專業的術語去描述他們已經知道的理論。
這就需要我們在提案環節上,不應該就方案講方案,需要在論證和說明的過程中,加入散文的成份在里面,將溝通方式抒情化、故事化、自然化,便于客戶的理解和認知。這一點需要結合個人的風格進行融會貫通,在不斷的實踐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
? 方案溝通“技巧化”
這里所說的技巧化,是當我們的策劃思想與客戶的原有想法發生偏差的時候,我們不要輕易直接去說對與不對,好與不好,要引導客戶去理解并接受,為什么要這樣去做?
毋庸置疑,任何一個客戶找到營銷策劃公司、廣告或公關公司之前,自己的腦中都會有一定的想法,一定方向和目標,也許是由于不成熟,也許是想通過他人來證明自己的想法,也許是借助“外腦”的力量來推動內部的執行……,總之,凡是找到我們的客戶,都是有一定想法的客戶,否則,就沒有找“外腦”的必要了。
客戶的想法在我們看來,也許過于片面,不夠系統,也許與自身的條件不符,好高騖遠;也許有些落后和陳舊,不夠創新;也許過于謹慎和保守,不敢冒進……,無論怎樣,我們都不要放他們原有的想法而不顧,否則成為后期方案執行最大的障礙。
以曾經操作過的一個項目為例:由于該項獨特技術和獨特的成分能夠研發出N種不同的產品,那么,就注定了我們會有N種不同的市場領域選擇。比如說:按照成分對應的功效,可以生產出A、B、C三種不同的產品,按照常規來講,我們首選的應該是產品功效最強的A產品所對應的市場領域,但是,在方案中,我們選擇的是功效居中的B產品所對應的市場領域。在方案制作中,我們考慮到了客戶會對這方面提出質疑,因為前期的企業訪談中,客戶方的中高層已經透露出的想法就是要進軍A市場領域。所以,在方案制作中,我們在論證進入B市場領域的同時,重點講述了首要的選擇是B不是A的原因。
這個原因也是技巧性的與客戶溝通并使之接受的。從營銷的專業角度看,這是因為:消費者對A所對應的領域的認知與A自身的功效概念不對稱,這種市場領域認知度不夠,就導致了整個市場的需求不夠,作為一個新品牌,新產品,當然無法去承擔起教育和引導消費者的重任,那么,我們要選擇認知度相對較高的領域---B所對應的領域,雖然該領域競爭比A領域要強,但一個事實是:該領域并沒有一款產品能滿足消費者的功效需求。我們要做的是,依靠B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認知的提高,提升企業品牌的認知,從而,實現進軍A領域,充當引導者和教育者的角色。這樣去與客戶溝通,沒有問題,但客戶也許無法理解,我們舉了一個例子(對方老總是學醫出身,如果是學IT或經濟的,我們就換例子了):從醫學的專業上說,上火和發炎是中西醫對一件事情的不同說法,但是老百姓不知道,在他們的認知中,發炎的問題比上火要嚴重,發炎的是身體的某一個部位而上火不是。所以,我們日常會說:“你是不是上火了。”而不會說“你是不是發炎了。”他們更多會在日常中選擇祛火類藥而不是消炎藥,
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讓客戶理解并接受我們的選擇,同時,也自然地調整自己原有的想法和思路。 感性相處,理性做事
從前期的溝通,診斷,調研到后期的提案,輔助執行,這一系列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與客戶隨著“朝夕相處”而拉近彼此的關系。一方面,是客戶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們的“能耐”或是盡全力為他做好策劃和服務而有意拉近;另一方面,是由于性情相投,成為了真正的朋友,即使是合作結束,也會保持聯系。
然而,無論是上述哪一種情況,在項目合作期間,都要保持好的心態,不以客戶對己的“關照”多與少而喜或悲,也不以客戶“關照”的多與少而盡全力與否,更不要在客戶的“關照”之下,感性做事,通過給予客戶承諾和保證以換取客戶更大的“關照”。越是承諾和保證越多,失去的越多,我們更需要的是用專業和實力去“征服”客戶,敢于在現實面前對客戶說“不”,這樣才會贏得客戶的尊重。
當“外腦”,需要會喝酒,因為不可避免要在合作過程中進行“酒文化”的交流和比拼。這次的項目服務,也未能逃過“酒文化”的比拼和交流。那是在市場執行方案提交后,客戶的興奮拉開了這場“酒文化”比拼的序幕,你來我往幾個回合,大家便開始稱兄道弟、口無遮攔。一位當地廣告公司(主要做后期的媒體代理和廣告執行)的朋友,在幾杯白酒下肚和幾句甜言入耳后,非常鄭重地端起酒杯,站起身,“笑容可掬”地對客戶說“X總,您放心,有幾位專家在,這個項目絕對沒問題,我會拼命也要把這個項目做好。”當時差點暈倒,“絕對沒問題”、“拼命”……
我們是應該竭力地去服務好每一個客戶,做好每一個項目,但是我們不能把命搭上呀,那樣的話,其他的客戶怎么辦呢?即使我們把命搭上,也不可能保證每一個項目“絕對沒問題”。
要與客戶感性相處,不要渴望與客戶拉近關系而贏得客戶的認可和“關照”;更要理性做事,不要因為客戶的“關照”而失去理性,失去本我。
在項目服務后,成為朋友也好,客戶方與服務方也罷,但在項目服務過程中,與客戶的關系就保持于客戶方與服務方。你“掏腰包”,我盡全力“為您服務”,而不會因為你對我的關照多與少,而盡全力與否。
“大棒、金元”,掃清障礙
實在想不出更好的標題,只好用一個生活化和政治化的標題組合了。也許會遭到諸多人的非議和“謾罵”,但這只是想表達出在服務客戶時的心聲。在項目服務中,我們要起到一個“外腦”應有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地順應客戶的意愿,完全成為客戶的“附庸”,否則,我們遲早要要被客戶和同行“唾棄”的。
曾經在一個項目的服務過程中,提案出奇的順利,從老總到營銷總監,從市場部經理到銷售部經理,對方案的內容都非常認可,然而,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很多事情不是執行不到位,就是沒有人去執行,導致整個鏈條不可能很好地周轉,市場部和銷售部也是各說各的理,將責任推給對方,老總對此非常苦惱,為此,他想借助“外腦”的力量,推動整個事情……
回想一下,在我們服務的項目中,不免會有類似的情況發生,老總在做決策前,往往會聽取市場部和銷售部的意見。一種情況是:在“外腦”面前表現出“沒問題”,而在實際執行中,卻從自身的利益出發,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意孤行或者無作為;另一種情況是:提出一些由于占位不同,而看似很實際的問題,但仔細看來,缺乏大局觀。比如:“關于樣板市場選擇,各個區域經理都希望自己負責的區域成為樣板市場,得到公司更多的支持和“外腦”的輔助,于是就會從各個方面找出多種佐證,以期成為樣板市場。”我們可以理解由于占位的不同、利益著重點不同而產生的思路的不同。但是,我們不能允許由于上述不同產導致項目本身的“夭折”。
說一句“廢話”:每一個做項目的人都希望自己的項目是成功的。但是項目的成功或失敗確是我們難以把控,最重要的一點:我們永遠不能代替客戶去執行。但我們可以做的是,通過項目本身去推動一個企業在執行層面的“進步”。在項目管理和服務中,技巧性地“調整”企業老總和執行層面人的思維。
記得在04年的時候曾經服務過珠三角地區的一個剛剛股份制改革的老國企,市場和銷售極其落后,一個很真實的例子:他們的銷售部門還稱為銷售科,每個銷售幾乎沒有去過終端,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辦公室、喝著茶水、看著報紙,等著終端的要貨電話,然后,致電物流部送貨”。
也許會有人認為:那說明企業很牛,產品很牛,在當地已經形成壟斷。但在“各領風騷三五年”,競爭如此激烈的時代,如此做市場,能壟斷多久呢。
企業老總是改制后,剛剛上任的,在看到員工的工作表現,也很氣憤,但幾次大會都無濟于事,“三把火”也沒有燒出個結果,尤其是上半年的銷售數據已經充分讓他感覺到事態的嚴重:雖然他們還是當地市場絕對的老大,但他們的市場份額正一步步被蠶食,下降了近10%。藉此原因,我也有幸見識了上述的“怪現象”。
通過近1周的終端走訪:“我們發現,在終端,幾乎沒有店員會主動推介此產品,也沒有什么廣告宣傳,甚至有很多終端將產品擺在無法看到的角落里。”
終端推介不夠、終端陳列不好、終端宣傳不多……,那么,他們靠的僅僅是客戶索要。隨著競品的蠶食,原本積累的消費基礎也將一點點動搖、變動。
攘外必先安內。如果內部市場人員的思維不轉變,即使再多的、再好的方案都無濟于事。于是,這個項目的操作上,也量身性的采取了服務方式。
第一件事,就是推出終端銷售的獎罰體系和激勵政策,推出市場推廣的一些具體考核指標,成立營銷中心,老總擔任營銷中心主任(一個稱呼)。
第二件事,在宣布執行后,對市場人員、銷售人員單獨“深度培訓”。一方面,通過培訓去灌輸對于他們而言的新思維;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去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這是在前期訪談中所找不到的答案)。培訓中,是絕對的當“媽”,但卻以“大棒”待之;培訓后的“酒文化”中,絕對要當“爹”,以“甜棗”待之,澄清培訓中無意中傷的種種。
第三件事:助于企業發展者,提之;可改造者,留之;頑固不化者,開之。
如此一來,方案執行層面的顧慮就大大地擺脫了。我們最重要的工作是在老總的支持下,完成了推動企業執行層面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