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企業組合 TTE如何實現全球渠
一場前所未有的豪賭,沒有任何經驗可以用來評估未來是否能成功——李東生領導的TCL集團在2004年選擇了這樣一種自我的方式:資本運作實現全面合作(收購)換取海外渠道與技術,透過創造一個新的企業組合,來建立TCL集團的國際化道路,企圖在產業升級時實現“質的飛躍”。
現實的問題是,TTE能夠在此輪產業升級中幫助TCL第一個跨越壕溝、提升其在全球彩電產業的價值鏈地位嗎?
跳出國產品牌勢力范圍
TTE的誕生,實際上改寫了國產品牌彩電市場的游戲法則。
在過去,TCL和長虹、康佳、創維等之間的市場競爭,大都是國產彩電在國內市場渠道和價格等低層面的廝殺,而且作為一場看不到終點和沒有真正贏家的混戰,由于核心的技術掌握在國際大品牌手中,因此,全球化大市場上其實沒有中國企業更高的真正位置,即便是技術變革引發產業升級,中國企業也更多只能望洋興嘆。
但現在似乎不同了,TTE的出現——TCL對湯姆遜彩電部分的兼并,實際上TCL跳出國產品牌的傳統實力范圍,讓自己進入到了一場更高、更大的游戲當中。
面對這一競爭變局,實際上其他國產品牌都進入了一種邊緣者的地位,能否超越或擊敗TCL,已經不再取決于自己,因此,長虹如何治亂,康佳如何進退,創維何以躍進?其實都不足以對TCL的這場豪賭產生多大的影響,經此TTE一役,TCL實際上把自己拉入了和索尼、三星等國際一流品牌進行全球化競爭的行列。
當然TTE戰略也帶來了極大的風險,一個基本的邏輯逐漸清晰——TTE如果成功,則TCL在全球成功,如果失敗,則TCL可能將連自主權都保不住。借用美國《時代周刊》和有線新聞網(CNN)的評價,TTE必須去“創建一些高效率的新標準,其中包括管理模式、道德規范、市場營銷和改革創新等方面……”
而從目前TTE的一些實際操作來看,李東生的舉措還遠遠稱不上“革命性的跨越”,這從新的領導班子組成就能夠看得出來,基本上是以TCL的本土軍團,縱然是基于現實的考慮,但令人擔心的是,這樣的團隊進軍國際市場勝算難估。
也許還是對中國市場更有把握,但是,從TTE未來大局來看,中國市場表現已經不是最關鍵,僅憑國內市場的表現不可能使TTE扭虧為盈,而TCL也難以在短期內徹底擊敗康佳或創維這樣的非常活躍的競爭對手。
成功跨越反傾銷
TCL究竟從TTE那里得到了什么?
從簡單意義上理解,雙方的合作使得TCL獲得了繞開反傾銷出口歐美市場的通路,以及模擬電視的全部知識產權。而湯姆遜獲得了中國市場銷售的渠道,同時減輕了自身彩電生產的高成本壓力。
但是,TCL雖然獲得了很多寶貴的資源,但是面對全球性的彩電升級,TCL也好,湯姆遜也好,其模擬電視技術并不能獲得在未來數字和平板時代太多的優勢——TTE對未來的產業價值鏈的掌控仍相當不足。
據了解,在產業層面,雙方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三個層面:原料采購、銷售渠道共享、專利技術與研發共享,而這些合作的載體是TTE集團。TCL國際及湯姆遜將分別與TTE簽訂一攬子協議,來約定各自與TTE的合作內容與交易費用。
從所簽訂的協議的多寡可以看出,湯姆遜從此次合作中獲得了更多的“實際”收益,這讓其不必整日為陷入虧損中的電視機生產業務而擔憂,而專心從事全球市場的營銷與品牌、技術專利的輸出工作。當然,在盈利目標上雙方有著共同的預期。而相對來講,TCL似乎“吃虧不少”。不過,TCL如果不這樣做,那么每年向湯姆遜所交付的專利費,以及自己開通歐美市場的機會成本又會是多少呢?如果付出同樣的成本,那么,能夠換取更大的市場,獲取更多的利潤,同時拓展自我生存空間與提升競爭力,TCL“嫁娶”湯姆遜仍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而且,TCL也有著自我很強的合作野心。李東生表示,在控股已有成績的基礎上,東南亞、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將成為TCL的另一個重點目標。而通過低風險、低成本的資本運作打通歐美市場后,TCL將在歐美市場全面展開“中國式”攻略。
“世界工廠”的實質
TCL更多的是獲得了國際化的商標、工廠和市場,最關鍵的數字高清技術、平板技術仍然匱乏——TCL真正獲得的,似乎是歐美國家的低端市場和更為廣闊的第三世界市場。
進一步深入分析,產業層面的合作還只不過是一個條例性的靜態描寫,TCL與湯姆遜的戰略合作并非一般的產業層面的合作。
據估計,TTE集團的合并資產凈值將會超過4。50億歐元(約合44。10億港元),是全球從事電視機研發、制造、銷售等業務方面第一大公司,預計年產彩電將達2100萬臺。
從TCL國際與湯姆遜注入的資產質量與類別來看,TCL并非如外界所認為的那樣在交易中處于下風,通過這樣一種股權設計可以看出:首先,TTE集團最初設立是TCL國際的全資子公司,其重心在TCL一面,這暗示了在未來的合作規劃中,TTE將更多地參照TCL國際的競爭優勢及管理方式;其次,合作的意圖是“兩頭在外”的策略,TTE的經營重點是整合生產資源,通過規模化、專業化的生產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而原料采購權與產品銷售權仍舊分別掌握在湯姆遜集團與TCL國際手中,雙方比照各自優勢銷售地區,統一銷售TTE生產的電視機。
正如李東生在談到TCL海外戰略時所指出的,“在進行國際合作時,我們將充分發揮自己在制造業方面的優勢,雖然這樣的方式利潤很低,但也是最為保險的策略。”
為保證雙方做大做強電視機生產業務的戰略目標能夠順利推進,TCL國際與湯姆遜嚴格規定了各自持有的TTE集團股權的禁受條款。這些條款不但保證了TTE集團經營的穩定性,更重要的是,確保了TTE集團電視機的生產業務與各自股東所掌控的原料采購、銷售很好的對接,并盡力鎖定TTE集團每年稅前利潤的穩定增長。嚴格的股權控制是雙方基于合作戰略的現實考慮,也是利益的體現。
據了解,TCL國際與湯姆遜在TTE合作的基礎上還有一個換股計劃。按照雙方約定,TCL國際授予湯姆遜一項不可撤回選擇權,可將其持有的TTE集團的股權(33%)全部兌換成TCL國際的股權。
為了促成這樣一筆換股協議的完成,TCL國際曾承諾要積極協助并在9個月內完成TCL移動的分拆工作,并向香港聯交所提出申請以批準湯姆遜形式換股權時其股份可以上市及買賣。
這樣一種交易,說明了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因為與湯姆遜的合作誕生于2003年下半年,那么從TCL集團的整體上市到TCL移動分拆,再到TCL國際與湯姆遜簽訂正式合作協議,整體表現出TCL集團在發展戰略上對資本層面安排的完整性、一體性與技巧性。
第二,TTE集團表面上看是一個中法合作的彩電生產企業,但初始目的是要將其變成TCL國際的全資子公司,湯姆遜并不想直接參與今后雙方合作過程中彩電生產環節。但礙于資本交易與利益平衡,在TCL移動分拆問題上做出了一個緩沖。
第三,并不排除,湯姆遜如果通過換股獲得TCL國際股權后出售的可能,那么雙方的戰略合作意義將完全集中在產業合作層面,而資本層面的種種安排將成為雙方利益平衡的重要環節。也就是說,利益不一致,資本所決定的全面戰略合作關系將變成產業合作關系。
在這層意義上,湯姆遜最終也許將從資本市場賣出所持TCL國際股權。這樣的假設前提是存在的,畢竟,雙方合作的基礎是歐美市場渠道與高生產成本、有限技術實力的融合。而當這樣的融合基礎不存在,即TCL不再為進入歐美市場發愁,同時,湯姆遜的模擬電視技術過時時,雙方將不得不為一個新的競爭環境而考慮。
顯然,TTE在骨子里走的仍是TCL的老路子,就是以規模、渠道為根本的競爭優勢,只是這個市場規模從中國換成了全球,李東生其實是將當年在國內成功的渠道革命演繹到了國際市場。
TTE的真實能量和價值
回顧TCL的歷史,我們會進一步發現TTE的價值究竟何在?
當倪潤峰還認為“價格戰”的第一戰場永遠在商場時,而李東生認為商場只不過是銷售過程中的環節而已,功夫應該使在整個產銷鏈中。從1998年開始,TCL砍掉了一批商、二批商,搞店中店和專賣店,在縣級市場上尋找核心網絡經銷商。在全國設立了5個區域管理中心、27家分公司、170個經營部與數萬個銷售網點,客戶群遍布全國所有地級市和3000多個縣、鄉、鎮。在此基礎上,通過以IT網絡技術為支撐的營銷網絡,TCL公司總部能在24小時內就能掌握所有的進、銷、存的變化。此外,在國內家電制造商中,TCL多元化的步子邁得較快,物流基礎和網絡配套在國內都是領先的。正是基于對銷售渠道的很好整合,TCL在技術并不領先的國內彩電行業中逐漸脫穎而出并成為目前國內彩電行業的老大。
這也許就是為什么TCL不像聯想那樣直接請外國人做CEO并將總部遷往美國的原因,因為湯姆遜不是IBM,聯想收購的IBM部分其實含有全球最精深的PC和筆記本電腦技術,盡管不少權威人士認為PC本身已經江河日下,但這又是另一場游戲了。當然,從本質上來講,TCL和聯想收購的,都是一種被國際市場認為是萎縮的競爭力,換回來的,還是一個全球性大工廠概念。
因此,仍然無法指望TTE也會取得技術的進步而在未來彩電行業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這不是湯姆遜的強項,也不是TCL尋找湯姆遜的理由。
在資本付出最小化的情況下,TTE的歷史價值還是一個生產的“工具”,雙方各取各自短期所需。所以,我們有理由等待假設被印證,進而期待TTE在TCL的完全掌控之下,被用來當作其資本運作的另一個砝碼——全球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基地——來實現TCL另一個生產換技術的發展戰略。
李東生也許并沒有指望TCL成為技術領先的全球彩電行業老大。現實的考慮是,怎樣的資本安排可以使TCL在這個行業內成為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企業,并始終保持這樣的競爭優勢。
因此,“TTE的能量和價值”其實就是從中國大工廠到國際化大工廠的提升,TTE還不足以擁有和索尼、三星等真正進行同層面競爭的本錢,這對李東生而言,是下一步要走的路,但現在迫在眉睫的,是要實現盈利,實現國際化大工廠的管理、運營和行銷的有效性。
中國企業要真正趕超國際一流企業,實現技術、品牌等產業價值鏈的真正飛躍,路還很長,游戲還未真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