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有企業信用管理問題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建設,促進信用機制的建立和有效運行,為企業創造良好的信用環境做努力。作為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應盡快建立信用管理體系,以保證其長遠、快速、穩定的發展。
一 企業信用缺失的危害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我國企業在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的同時,也顯現出了由于信用缺失而帶來的危害:
企業之間的拖欠有增無減,使得信用作為支付手段被極大地削弱,商品交易和經濟往來越來越倚重現金和實物資產,交易方式向現金交易,以貨易貨等原始的方式退化,降低了經濟效率和資金的使用率。企業盲目地追求銷售額,加強競爭力。大量采用賒銷的方式,造成了大量的應收帳款的回收困境。與此同時,企業逃廢債務行為普遍,銀行利益受損。截止2000年末,在工、農、中、建、交五家商業銀行中開戶的改制企業共62565家,逃廢債務32140戶,占51.29%,逃廢貸款本息1851億元,占31.96%;其中國有企業22296戶,占69.37%,逃廢債務1273億元,占68.77%,使國家資本蒙受巨大的損失。另外,企業的產品質量低下,售后服務不到位等問題,也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商譽。
二 企業信用缺失的原因
1 企業產權制度本身的缺陷,沒有形成對經營者的“硬約束”。
許多國有企業的管理者認為:企業是國家的,企業經營的好壞更大的受益者是國家。這就造成了企業與企業、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不良債務”和“不良債權”的不斷產生,進而由于拖欠和賴帳所造成的對國有企業本身“商譽”的損失也無人負責。
2 企業的經營理念不當對信用管理的影響,也造成了企業信用管理的危機,增大了信用的風險。
盲目利用賒銷擴大市場份額,只注重銷售業績、帳面利潤,缺乏全面的管理能力。目前我國企業的逾期應收帳款占資金比例遠遠高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在發達市場經濟中,企業逾期應收帳款總額不高于10%,而我國國有企業比率高達60%左右。逾期應收帳款有可能轉為呆帳、壞帳,給企業帶來了嚴重的信用風險。
3 客戶資信資料不完整,信用決策和控制缺乏信息支持。
我國企業很少建立客戶資信管理制度,客戶的大量資料只是零散分布于企業各個職能部門,缺乏系統的管理和有效的分析;另外,政府部門掌握的可以公開的企業資訊沒有開放,如公安、人事、工商、稅務、統計等部門掌管著大量的管理社會的信息資源,很多沒有公開,增加了信息獲取的難度。
三 加強企業信用管理的對策與建議
國有企業信用狀況差,非一日之寒。因此,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亦非朝夕之力。在外部信用環境改善的條件下,企業自身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深化企業產權改革,加強企業信用管理。
產權理論告訴我們,產權實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確定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的一種規則和規范。產權的明確界定和合理安排,能夠降低交易費用,國有產權最嚴重的后果是造成嚴重的預算軟約束問題,這是國有企業諸多問題的根源,其信用差,信用管理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此。
因此,通過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產權制度改革,真正做到政企分開和產權明晰,確立企業法人財產權,建立所有者對企業和銀行經營的監督約束機制,將國有企業改造成為產權清晰的市場主體,使信用交易的授信方有清晰的產權邊界,能夠獨立的承擔相應的責任,同時,防止銀行、企業、管理人員利用公司治理結構的漏洞,通過信用體系進行詐騙活動。
2 在企業的信用建設中形成自身的信用文化,注重員工的道德教育,培育信用至上的意念和社會道德。
目前,不少企業在企業文化的建設中十分注重企業形象的設計和塑造,提出形象營銷、形象資源等戰略,執行CIS(企業形象設計)。然而,現代企業形象的核心內容是企業信用的構建,信用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生命,是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一個必具要素。
因此,信用文化是維系和鞏固銀企、企業之間、企業與個人之間關系的內在要求,是企業內外各種關系得以構建、實現的基礎性條件。它是在企業的信用活動中形成的,反過來又對企業信用活動產生影響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信用文化一旦形成,并在實踐中不斷升華,就會形成巨大的內在驅動力。人無信則不立,企業沒有信用,同樣也不能生存。企業在信用文化的建設中,同時要注重企業信用文化的教育,建立和強化企業經營者、經理人員、員工的商譽意識和經濟信用意識。樹立“信用第一”的觀念,讓他們懂得講求企業信用是一種責任,一種美德,認識到“信用是企業的一種有價值的資源”。
一 企業信用缺失的危害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我國企業在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的同時,也顯現出了由于信用缺失而帶來的危害:
企業之間的拖欠有增無減,使得信用作為支付手段被極大地削弱,商品交易和經濟往來越來越倚重現金和實物資產,交易方式向現金交易,以貨易貨等原始的方式退化,降低了經濟效率和資金的使用率。企業盲目地追求銷售額,加強競爭力。大量采用賒銷的方式,造成了大量的應收帳款的回收困境。與此同時,企業逃廢債務行為普遍,銀行利益受損。截止2000年末,在工、農、中、建、交五家商業銀行中開戶的改制企業共62565家,逃廢債務32140戶,占51.29%,逃廢貸款本息1851億元,占31.96%;其中國有企業22296戶,占69.37%,逃廢債務1273億元,占68.77%,使國家資本蒙受巨大的損失。另外,企業的產品質量低下,售后服務不到位等問題,也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商譽。
二 企業信用缺失的原因
1 企業產權制度本身的缺陷,沒有形成對經營者的“硬約束”。
許多國有企業的管理者認為:企業是國家的,企業經營的好壞更大的受益者是國家。這就造成了企業與企業、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不良債務”和“不良債權”的不斷產生,進而由于拖欠和賴帳所造成的對國有企業本身“商譽”的損失也無人負責。
2 企業的經營理念不當對信用管理的影響,也造成了企業信用管理的危機,增大了信用的風險。
盲目利用賒銷擴大市場份額,只注重銷售業績、帳面利潤,缺乏全面的管理能力。目前我國企業的逾期應收帳款占資金比例遠遠高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在發達市場經濟中,企業逾期應收帳款總額不高于10%,而我國國有企業比率高達60%左右。逾期應收帳款有可能轉為呆帳、壞帳,給企業帶來了嚴重的信用風險。
3 客戶資信資料不完整,信用決策和控制缺乏信息支持。
我國企業很少建立客戶資信管理制度,客戶的大量資料只是零散分布于企業各個職能部門,缺乏系統的管理和有效的分析;另外,政府部門掌握的可以公開的企業資訊沒有開放,如公安、人事、工商、稅務、統計等部門掌管著大量的管理社會的信息資源,很多沒有公開,增加了信息獲取的難度。
三 加強企業信用管理的對策與建議
國有企業信用狀況差,非一日之寒。因此,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亦非朝夕之力。在外部信用環境改善的條件下,企業自身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深化企業產權改革,加強企業信用管理。
產權理論告訴我們,產權實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確定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的一種規則和規范。產權的明確界定和合理安排,能夠降低交易費用,國有產權最嚴重的后果是造成嚴重的預算軟約束問題,這是國有企業諸多問題的根源,其信用差,信用管理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此。
因此,通過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產權制度改革,真正做到政企分開和產權明晰,確立企業法人財產權,建立所有者對企業和銀行經營的監督約束機制,將國有企業改造成為產權清晰的市場主體,使信用交易的授信方有清晰的產權邊界,能夠獨立的承擔相應的責任,同時,防止銀行、企業、管理人員利用公司治理結構的漏洞,通過信用體系進行詐騙活動。
2 在企業的信用建設中形成自身的信用文化,注重員工的道德教育,培育信用至上的意念和社會道德。
目前,不少企業在企業文化的建設中十分注重企業形象的設計和塑造,提出形象營銷、形象資源等戰略,執行CIS(企業形象設計)。然而,現代企業形象的核心內容是企業信用的構建,信用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生命,是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一個必具要素。
因此,信用文化是維系和鞏固銀企、企業之間、企業與個人之間關系的內在要求,是企業內外各種關系得以構建、實現的基礎性條件。它是在企業的信用活動中形成的,反過來又對企業信用活動產生影響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信用文化一旦形成,并在實踐中不斷升華,就會形成巨大的內在驅動力。人無信則不立,企業沒有信用,同樣也不能生存。企業在信用文化的建設中,同時要注重企業信用文化的教育,建立和強化企業經營者、經理人員、員工的商譽意識和經濟信用意識。樹立“信用第一”的觀念,讓他們懂得講求企業信用是一種責任,一種美德,認識到“信用是企業的一種有價值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