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的三大神話實質上是絆腳石
神話一:首席執行官無所不能
許多首席執行官認為他們正在服務的公司就是“自己的”,他們大權在握,可以隨心
所欲。實際上并非如此。內部董事(managingdirector)和首席執行官不是自由代理人,他們直接對董事會負責,并最終通過董事會對股東負責。他們完全有責任在提出建議和采取行動的時候謹慎行事,把委托給他們的公司保管好。許多董事會鑄成大錯是因為他們不重視這些責任,沒有建立一套完整的體系來監督這些責任的履行,而是一味地信任首席執行官,幼稚地以為首席執行官至少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所以,只是在很多首席執行官出事以后,我們才驚奇地發現:他們的能力是如此低下,而董事會對他們的評估又是如此之少。另外,許多董事和高管人員不愿對首席執行官濫用職權的行為提出質疑,他們擔心這會危及自己的職業生涯。其結果就是能力不足的首席執行官能夠繼續風光無限,作威作福。
按照大多數國家的正常法律程序,如果首席執行官本人不是大股東,公司所有者首先任命董事會,然后董事會任命董事長。董事會還要任命內部董事(按照法律規定,內部董事也是董事會成員)或首席執行官(按照法律規定,首席執行官并不是董事會成員)。目前,由于所有者和董事不了解相關知識,實際上各公司對這套簡單的任命程序違反的多,遵照執行的少。
神話二:董事主要對股東負責
公司治理第二個廣為人知的神話是認為董事主要對股東負責。按照法律規定,情況并非如此。具有成熟的商業法體系的國家(包括美國、英國和英聯邦)大部分都規定:從董事被任命的那一刻起,他的主要職責就從向股東負責轉為向公司負責——公司擁有獨立的法律人格(separatelegalpersonality)。
盡管“董事會”這一概念起源于17世紀的英國東印度公司(EastIndiacompany),但直到19世紀這個概念才真正盛行起來。董事會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對所有者和管理層雙方的“越界”行為進行一定的制約,在雙方之間充當緩沖器的作用,董事會一方面審查管理層的戰略,另一方面監控高管層對公司資源的使用情況。然而目前,大多數董事(無論是在非上市公司還是上市公司)的任命方式都存在很大問題,他們實際上是所有者、貸款人、員工、工會和壓力集團的“代表”。這經常使他們的行為與公司責任以及個人責任發生直接沖突,盡管有時這種沖突并非有意而為。我們的觀點是,只要董事能夠行使其職責,保障公司的安全和長期繁榮,那么股東的利益也就得到了保障。董事以及董事會必須行使好自己的職責,審慎行事,把公司保管好,確保公司的未來發展,不要為了滿足股東的短期要求而損害公司的長遠發展。
需要重申一下:董事會最主要的職責是對公司這個獨立的法律人格負責,在實踐中這一根本理念常常被違反。長此以往,會給公司和董事會自身的未來發展帶來可怕的后果。這種嚴峻的形勢只有通過以下三個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得到改善:一位有遠見的董事長;稱職的董事會,每個成員都充分發揮個人和團隊的才能,從公司的最大利益出發進行嚴謹審查、風險評估,并誠信中立地制定決策;一位才華出眾的董事會秘書(companysecretary),他負責確保所有人都能遵守相關法律規定。
神話三:董事存在執行董事與非執行/獨立董事之分
公司治理的第三個神話是把董事分為兩類:執行董事(executivedirector)和非執行董事(nonexecutivedirector)。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在案例法國家中,惟一使用的術語就是“董事”,甚至對董事職責的許多描述都出自《破產法》而不是《公司法》。這里的一個關鍵性前提假設是董事平等地組成董事會,他們的職責就是在對公司進行審慎控制的同時推動公司向前發展。
這種董事會成員職責平等的法律觀點實際上意味著:與高管層不同,所有的董事實質上都是兼職性質。然而他們對公司的發展又至關重要,所以要重視他們,付給他們報酬,并讓他們平等地發揮作用。這樣,就必須付給他們同樣的董事費用,也就是說,所謂的執行董事也要在高管薪酬之外再獲得一份單獨的董事費用。這有助于使他們明白:董事是另外一份工作,它和公司管理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所以必須要分開付薪。因此,如果他們希望成為合格的董事,他們就必須合理地分配時間,接受指導、培訓和評估。反過來,具備董事才能有助于他們減少自己的相關風險,從而更好地保護自身、家庭以及公司的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