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下海熱到公務員熱:中國經濟三十年之思考
一、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下海熱潮”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正是中國執行改革開放政策、逐步與國際社會接觸的開始。在當時,人們的主流思想觀念就是“捧鐵飯碗、拿死工資”(參考:沈宗南、張京宏《中國經濟三十年》討論紀要,上海世新,2008)。也就是說,在當時的情況下,一個大學生畢業被分配到一個國家機關或國有企事業單位工作,根本不存在和單位雙向選擇及面議工資待遇的事情,一切都是規定好的,什么學歷的人到單位是干事級起步還是股級起步等等,都是規定好的。
在當時的情況下,一部分“不安分”的中國人開始動了起來,準備在新的政策下作為一番。當然,這些人的群體中,絕大部分是當時在社會上沒有進入“保險箱”的人們,形形色色,用老百姓的話說,這是中國第一批小商販的醞釀期。當然,也有一些身在保險箱、一心想下海的人,這中間有比較典型的,我們舉例說明。比如說華西希望集團董事長陳育新先生(又名劉永美,是希望集團劉永好先生的兄弟),在1981-1983年的時候準備從機關里面跳出來下海,于是寫了辭職報告,辭職報告寫了提交上去,縣人事局不敢批,這是新生事物啊,再上報,到區人事局,區人事局也不敢批,上報省委。快三十年過去了,省委的批復至今還沒有下來,陳育新先生已經成就了一番事業了,后來是當時區人事局一個領導批了字,說要求“縣人事局根據情況辦”。
也就是在同一時期,大約是1983年,在浙江海寧一個襯衫廠,其廠長第一次在新中國大地上喊出了“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的口號,在當時的全國各大媒體引起了熱烈討論,引起了強烈反響。后來的幾年中,這個襯衫廠發展很快,職工收入和工廠效益提高都很明顯。
而在這個時候,社會輿論的主流還是“一國營、二集體、不三不四搞個體”。而在同時,國有大鍋飯的“干多干少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的不足逐漸暴露出來,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阻力。
1985年左右的深圳,已經明確提出了“時間就是金錢、效益就是生命”的口號。當時一些先進的大學畢業生,已經開始在深圳“自食其力”,有的開酒吧,有的開茶館,總是在干一項自己的事情,這些人最早脫離了“上下班、八小時”的規律和情況,向市場經濟跨出了試探性的第一步,在那樣一個起步的年代,這些人基本都撈到了“第一桶金”。
到1988年2月,國務院發出通知,允許房屋買賣,鼓勵職工購買單位分配的公房,自此拉開了中國房地產業發展的序幕。當時,一些先進的企業比如說飛利浦等,紛紛攜帶資本進入中國市場,和中國企業合資,生產收錄機等產品。開始了當時情況下的市場運作。
與此同時,在1990年左右,鄧小平同志再次提出“黑貓白貓,逮住老鼠就是好貓”的論點,使當時的一批青年人又投身于創業和下海熱潮之中。九十年代初的一批人,基本形成了現在絕大部分中小企業群的主力軍。
二、本世紀初及最近幾年的“公務員熱潮”
隨著國家分配體制的發展和調整,特別是人力資源市場供求關系差異化(數量上供大于求,質量上供求不匹配),使“就業難”成了社會關注的新焦點和新問題,加上上個世紀酒十年代中后期的國有企業職工“下崗”,使就業成了社會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旱澇保收”的公務員制度和穩定、相對待遇較高的工資成了許多年輕人選擇的目標,往往是招聘一個崗位,成百上千的人進行競爭,為了成為公務員,走后門,動關系,說人情,等等,又成了社會的新潮流。
一方面,現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秩序越來越規范,操作越來越透明,創業的環境和二十年前相比是大大不如;而另一方面,生存的壓力和競爭的殘酷使許多人對保險箱式的工作環境產生了向往和渴望。
三、下一步中國青年人在經濟發展中的走向趨勢
三十年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和進步。作為青年,是民族的未來和國家的未來,在改革開放之初“下海”熱,最近幾年又“公務員“熱,是這群年輕的人有問題,還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下一步,青年們又該何去何從?
根據筆者的判斷,在最近十年內,“公務員”熱還將繼續,如果要再想出現創業和下海熱,機會已經不是很多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再有那么多暴富的機會,而規范化的操作又基本是資本運作,換句話說,今后是錢賺錢的時代,人賺錢的時代已經成為一個歷史了。
四、結束語
三十年來,我們基本站在了世界經濟和貿易發展的規則隊伍中來了。排名現在還不是主要議程,目前的主要議程,恐怕還是熟悉學習規則,步步為營,在強大之后爭取能參與規則的制定,踏踏實實地強大。而具體到個人,則可能主要目標應當定位在不同行業的生涯規劃上面,進行有效積累,逐步進步。
以上幾個方面,是筆者觀點,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