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企業的五大職能分析愛多
生產、銷售、財務、人力資源與研究開發,這是企業的五大職能。愛多當然也不例外,那到底,愛多的這些方面上的運作上有什么特征呢?這些特征對愛多的成敗起到什么作用呢?
愛多的生產
愛多一直都沒有重視過愛多VCD的生產,這在產品質量與生產采購這兩個環節上表現得由為突出。
愛多VCD銷售的數量是驚人的,但其返修數量也足以讓人感到詫異——愛多返修的VCD居然能堆滿一個倉庫,而且這只是一個中轉數。
愛多采購系統上也是一片混亂,采購行為非常隨意,既不按經濟批量,也不按物料需求計劃,更不考慮電子產品高速的貶值速度。在愛多的原料倉庫里,能用兩三年的組裝零部件竟然有十多種。在愛多危機發生以后,愛多原料倉庫里囤積了價格兩億多的零部件,但卻偏偏組裝不出一臺VCD來。如果愛多事前能做物料需求計劃,那么,這兩億的原料就起碼能組裝出幾十萬臺的VCD來。那能向下游交貨,自然就能收到返款;而有了資金,就自然能解去上游絕料之苦。再加上當時愛多的市場銷售能力,愛多必然能渡過難關。而且愛多對電子產品的貶值速度也缺乏一個正確的估計,它沒有認識,至少是沒有正視“囤積的越多,資產貶值就越快”這一現實。
愛多的銷售
銷售一直是愛多的強項,也是愛多能迅速崛起的原因。從企業組織來看,企業以銷售部門為整個企業中心,是符合現在市場需求的,是一種比較優秀的結構形式。愛多在銷售方面,有幾點是特別引人矚目的:
第一是廣告。1996年,愛多就不惜以8200多萬的價格投下了CCTV的電子類第一的5秒廣告,而1997年更加是以2.1億元的“天價”拿下了標王。第一次投標使愛多高速成長,成為了VCD市場最有競爭力的品牌,但第二的投標則使愛多陷入了財務危機。
在廣告方面,愛多的成功是因為他著實注意到了媒體宣傳對消費者們的巨大影響力,但它的失敗就是高估了媒體的影響力。市場畢竟是有一定容量的,有一定的飽和度的。在市場趨于飽和的情況下,再強勢的宣傳也起不到太大的促銷作用。另外,愛多對廣告成本在單位產品上的負擔也缺少正確的估計,這僅憑直覺的一擲千金,使愛多戴上了一頂沉重的金冠——雖然看起來漂亮,實際上卻把愛多壓得喘不過氣來。
第二是銷售渠道與網絡。愛多在銷售的把握上,也是相當有其特色的。首先是讓于銷售商充分的利潤,這就使銷售商都樂于推銷愛多的產品。第二是集合銷售商的資金,將銷售商與愛多捆在一起,這就使銷售商不得不對愛多的產品多下功夫,從而保障自己的利益。第三是讓老臣子去把握銷售渠道,這一著是下得最妙的。1997年,胡志標讓肖紅波、楚菊初等一批老臣子到各區去做總代理,厚利的誘惑使這些老臣們乖乖的讓出高層管理職位,胡志標因此也能順利地引入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同時,這一批以元老心腹為班底的經銷商隊伍,與愛多血肉相連,這就保證了愛多產品銷售渠道的暢通性與穩定性。
通過這一系列的方法,愛多建立起了一個龐大而又穩固的銷售網絡,再加上強大的媒體宣傳攻勢,愛多產品的銷售自然是勢如破竹,勇不可擋。后來新愛多的重組、新科向愛多伸出橄欖技,其中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都看中了愛多這個巨大的銷售網絡。由此就可見愛多銷售網絡的強大。
愛多的財務
財務是愛多的弱項,不是說愛多沒有進行財務管理的人才,而是作為全企業統帥的胡志標根本就沒有重視過這個問題。在愛多的財務部里,前前后后有三位財務總監,他們不是從大企業挖過來的,就是從國內頂級的財經大學畢業的,他們都曾經多次向胡志標提出過財務示警,但均為“豪氣”的胡志標擋了回來。
在財上,胡志標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平時幾乎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錢,一般只有一個大致的估量,而他的估量又往往相當離譜。
2.不理自己背了多少債務,也不會計算產品的利潤,將回款當利潤看。按胡志標的計算公式,利潤=產品銷售價格-原料損耗-勞動成本,而諸如管理成本、廣告費用等其它成本就拋于腦后。
3.平時很少跟財務部門研究付款方面的輕重緩急次序,而且輕視財務部門在企業中的地位。對于胡志標來說,財務就是保險。該收的錢收了,該付的錢付了,別出差錯就行。“市場上的事你們不懂”,這是胡志標常對財務人員說的話。
4.做任何計劃,無論是項目開發計劃、宣傳計劃,還是減價促銷計劃都不考慮其對財務的影響。比如實行“陽光行動B計劃”,就沒有考慮過愛多是否具有長期支持這個項目的支付能力;而投2.1億的標王的時候,就沒有考慮到這種間接成本對產品的影響;在1998年再一次大幅度的降價時,就不知道每臺產品的利潤已經是負數了。
5.有錢時大手大腳胡亂花錢,沒錢時該花錢的地方也不花錢。
6.成本控制觀念差,浪費、回扣等現象驚人。
愛多的人力資源
是人力資源。愛多在人力資源上的問題有兩個地方非常突出:一高級人才“納而不用”,二是缺乏一個涵蓋整個企業的人力資源體系。
首先說說企業內高級人才方面。中小型企業向大型企業過渡的瓶頸之一就是缺乏高級人才。但在愛多里,并不存在這個現象。胡志標的確是有招賢納士的意識,據說他與林瑩的結合就是希望把知識分子的氣息引入到愛多中去。而在企業發展的時候,他更是一度為愛多大“換血”,用極高的薪酬請來了大量的優秀的經營管理人才,并讓他們做到了愛多的高層上去。
胡志標的這種“不惜工本”的招賢之舉,的確為愛多招來了許多高素質的人才:制造方面有生產管理專家李福光;營銷方面,吳正吉擅長廣告策略和營銷戰術;王兵兵、陳若飛、劉小平等人是有豐富企業經驗的職業經理人;開發方面,許寬在國內同行中也很有知名度;財務總監曹睿是從北京某外資企業挖過來的科班出身的財務專家;公關部長郭群原是小霸王的公關部長,人力資源部長胡八一原是杜邦(中國)的人力資源經理。
但有人就不等于會用人。胡志標對人才的付酬上可謂不惜工本,一擲千金,但在給人才授權上卻吝嗇得很。幾乎所有的副總都沒有財權,幾乎每一筆單都要林瑩或胡志標簽字。高級人力資源開發要求職、權、責、利四者合一,才能吸引人才,并真正的發揮其在企業中的作用。但胡志標卻只能職與利,不給權與責,這根本就不能發揮愛多里眾多優秀人才的應有的作用。最后連陳天南都看不下去了,說:“你幾十萬請來的人,不給人家權利,和幾百元請來的人有什么區別!”
在這里想指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原料管理和高級人力資源開發上,胡志標都犯了一個同樣的錯誤,就是只會一味的囤積,不會管理運用。我不知道這算不算得上是農民企業家自身的素質限制,但我卻很明確的知道,這“酷愛囤積”可是封建土財主的一大特色。
在人力資源開發上,愛多還存在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沒有一個涵蓋整個企業的人力資源開體系,在愛多里,人力資源開發幾乎等同于招聘。除招聘外的業績評估、人才再培訓等人力資源部門所應具備的功能幾乎是空白。
例如,高層干部年薪在幾十萬元以上,最高達150萬,而中層干部大都只拿二三千元月薪,嚴重挫傷中層干部積極性。而同是中層干部的部長一職,不同部門之間的薪酬竟相差三四倍。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愛多沒有一個公平的業績評估體系,而且也沒有將薪酬與業績評估掛勾。
再如,絕大多數員工進入公司后,只是簡單地進行三天的基本技能和勞動紀律方面的培訓,以后就再也不過問了。如果還有過問的話,那也只能是按照名目繁多的規章制度予以懲罰性“過問”。至于員工的衣食住行、文化娛樂方面,則幾乎是一片空白,沒有一間普通員工會議室,沒有一間電視室,沒有一張乒乓球臺,沒有一副籃球架,沒有一個圖書館……只有冷冰冰的流水線和辦公臺。這也是愛多人力資源開發觀念不完整,缺乏人力資源再造,人才再培訓所帶來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