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商業模式創新將助推中國養老保障體系建設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人口老齡化加速是當前全世界面臨的共同課題,特別是對于“未富先老”的中國,養老問題更為嚴峻。為了更好地探討中國金融機構在完善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發展新型健康養老產業的進程中如何發揮更大作用,本報與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共同主辦了以“新世紀的中國夢”——養老社區產業發展研討會。金融時報社總編輯宋輔良致開幕詞,泰康人壽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東升、上海市崇明縣副縣長朱建江、廈門大學會計發展研討中心主任曲曉輝等發表了主題演講,泰康人壽助理總裁兼泰康之家首席執行官劉挺軍主持了本次研討會。
會上,來自政府部門、金融行業、高等院校、福利機構的三十余位專家學者圍繞“養老社區創造生命華章”、“商業化養老保障體系的社會效益”、“從搖籃到天堂——保險商業模式創新”、“打造理想之城——養老社區最佳經驗研究”等議題展開了熱烈探討。與會者達成共識:在經濟基礎發展和老齡化的背景下,養老社區產業興起的基礎條件已經具備,但這一產業的發展需要有相應的政策推動、長期的資金支持,同時也需要借力于保險商業模式的探索與創新。
養老社區產業目前困難重重
但未來前景可期
北京匯晨老年公寓理事長馬劍認為,作為一個實際從事養老服務業的人,總的感覺是難,非常的難。這個行業的困難和復雜程度,超過我見過的所有服務業。第一個困難來自于政策法律環境的缺失。從法律規范來看,這個領域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國內養老院的基本分類尚不清楚。托老所、養老院、老年公寓,這些不同的名稱后面代表的是什么內容,應該按照什么樣的規范來建,服務標準怎樣,人員如何配備,一系列的規范都沒有,大家完全憑著自己的感覺在做。第二個困難來自于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夠。養老行業在目前階段是需要政府大力扶持的,但現在這方面的政策基本沒有,或者說有的也落實不了。養老行業最難之處在于它涉及到的政府部門之多超過所有其他服務行業。養老院最基本服務是保證老人的醫食住行。居住方面涉及到所有與房地產業相關的政府部門。醫療方面,涉及到衛生部門和人保部門。我們申請了一年半,醫務室的社保問題至今無法解決,很多老人因為這個原因離開了我們的公寓。
而從實際經營角度來看,困難和障礙還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目前的有效需求有限。北京現在60歲以上的老人約有260萬,但是再做細分就會發現能夠入住養老機構的比例很低。比如說現在住我們老年公寓健康型的老人平均年齡74歲,護理型的是84歲。如果按這樣的年齡估算,一大批老人就篩掉了。同時,有效需求還受到傳統觀念的局限。在中國傳統文化里,老人住養老院表明子女不孝順。這個觀念的轉變需要時間,這樣又限制了一批人。另外就是支付能力的局限。就目前而言,老人進商業化養老機構的費用都是個人承擔,沒有政府資助,也沒有保險的支持,全靠個人或者子女承擔,實際有支付能力的人并不多。其次,在運營層面,困難在于怎樣建設社區服務隊伍。其實,我并不擔心人們對養老社區的需求,以及政策的改善,因為可以肯定這些在五年之后會有很大進步。但是服務隊伍的建設將會是我們持續面臨的重大考驗,因為現在沒有人愿意做養老服務行業;即使你支付高報酬,也很少有人愿意做。從社會地位、技能復雜程度,以及所承受的社會壓力和服務老人的壓力來看,這個行業的服務人員承受的壓力非常大。而且,養老社區盈利能力不高,實際不可能給我們員工很高待遇,因為這個成本無法轉嫁出去。所以怎樣建設一個穩定的服務隊伍對我們是很大的考驗,還在摸索的過程中。
因此,從短期來看,5~10年之間,我對這個行業是相對謹慎的;但從長期來看,這是一個朝陽行業,我們還是非常樂觀的。因為養老保障是一個沒有辦法回避的問題?,F在政府在規劃,比如北京提出“9064”,90%居家養老,6%社區養老,4%機構養老。這就給大家一個概念,將來不可能都進養老院,因為床位數肯定是不夠的。長期來看,隨著政策的完善,越來越有錢的人變老,這些潛在需求都會變成有效需求。這也是我們堅持到現在的重要原因。
臺灣老人福利機構協會理事長陳敏雄則表示,大陸養老行業目前的一些情況,臺灣也曾經歷過,但有一點不同,臺灣關于老人社區的法規很清楚。不同類型的機構需要的人力、空間,相關的設施標準都不一樣。比如護理之家護理員與老人的比例是1∶5,養護中心是1∶3,安養機構是1∶15,規定很嚴格。大陸沒有這樣明確的規定,當然會帶來些難處。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像臺灣規定那么多,有時也難做,因為商業機構調整和創新的機會小很多。政策法規不一定要走那么快,這個行業在發展初期需要有喘息和成長的空間,政策也需要逐步成熟起來。
養老社區的目的是要為老人提供一個可以滿足他不同階段生活需求的環境,使其在老化的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能具有充分的生活技能。養老事業,本身具有濃厚的社會福利的色彩,社會對養老產業的巨大需求需要我們將之產業化。而這必須要依托公共政策、政府,還有企業家,我們只有將政府資源和商務連接起來,注重友善關懷、尊重人性,提供完整精細的適老護理服務,養老產業才能真正發展起來。
商業保險創新將使
更多人享受養老社區生活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認為,從定價來看,僅靠服務收費是難以支撐養老社區這樣一個資金投入大、回報期長的行業。這一問題涉及兩方面。一方面這個產業需要的投資量巨大,需要長期資金的支持,這是毫無疑問的。從行業特點看,保險資金適合投資養老社區,而且目前各大保險公司也已具備這樣的實力。從保險資金運用及資產保值、增值的角度出發,這樣的投資也是可行的。在資金運用的渠道拓寬以后,保險資金的介入沒有了政策障礙。因此,從投資或者說供給方的角度看,目前已有機構具備興辦這個產業的實力。另外一方面則涉及到需求方的支付能力,即有效需求問題。養老保障發展經歷了第三個階段,從原始生存階段那種養老狀態到一般的社會保障所提供的養老院,再到養老社區是三個不同的層次。現在人們的養老已經開始脫離原始養老軌道,開始追求更體面、更有尊嚴的養老方式,但限于支付能力,養老社區對于很多人來說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潛在需求很大,但有效需求不足。
而針對上述養老社區資金來源的問題和將潛在需求轉化成現實有效需求的問題,保險企業均是大有可為的,只要提前籌劃、不斷創新,就提供能滿足老人需要的保險產品和服務。如果僅靠現有的養老金,大部分人不可能進入養老社區。而通過將社會養老保險和商業保險相結合,就可以提高普通老人的支付能力,使原本只能依靠社保養老的人也能享受養老社區生活,現在的人壽保險應該提前設計一些和養老社區銜接的產品。比如一個人從30歲開始就買這個產品,一年交1萬元,或者2萬元保費,多數人還是有這個能力的。30年之后,領取的年金能不能進社區這個門檻?什么樣的保費水平,從哪個年齡段開始投保以后,將來領取的養老金數額可以支持入住這樣的社區?這些都需要保險公司提前設計。還有,不同年齡層次的老人有不同的需求,比如說有需要老年照護,生活不能自理的情況下又需要多少入門費和服務費?保險公司應設計相應產品與之銜接?;蛘咭宰杂蟹慨a做抵押,作為躉交保費入住養老社區,以房養老。
北京大學護理學院教授尚少梅提出,在老人照護方面,護理專業自身優勢有很大的發揮空間。社區護理不僅是基本的生活照顧,更多的要強調的是專業照顧這理念。在醫院里是醫療為主導,護理為輔助。而在養老機構,我們將護理區分成不同層次。健康老人的基本照顧以生活照顧為主,患慢性病的老人需要養護型的服務,那些身體失能的老人則需要特殊照護。另外,在什么層面提供什么樣的服務,是需要測評的。比如老人失能之后,還需要根據輕度、中度和重度的差別安排相應的分級服務。
隨著人口老齡化,老年護理服務的需求在快速增長。但與此同時,護理服務的成本也在迅速提高,經過專業培訓的老年護理人員仍處于稀缺狀態。這使得很多老人的服務需要得不到滿足,同時也增加了老人的經濟負擔。因此,我們希望保險公司能開發相應的護理險產品,提高老人的支付能力,使更多有需要老人能得到專業的老年護理服務。保險的支持不但幫助了老人,還能使護理機構及服務人員的社會價值和市場價值得到合理體現,幫助我們穩定護理人員隊伍,提高老年護理服務的整體水平。
會上,來自政府部門、金融行業、高等院校、福利機構的三十余位專家學者圍繞“養老社區創造生命華章”、“商業化養老保障體系的社會效益”、“從搖籃到天堂——保險商業模式創新”、“打造理想之城——養老社區最佳經驗研究”等議題展開了熱烈探討。與會者達成共識:在經濟基礎發展和老齡化的背景下,養老社區產業興起的基礎條件已經具備,但這一產業的發展需要有相應的政策推動、長期的資金支持,同時也需要借力于保險商業模式的探索與創新。
養老社區產業目前困難重重
但未來前景可期
北京匯晨老年公寓理事長馬劍認為,作為一個實際從事養老服務業的人,總的感覺是難,非常的難。這個行業的困難和復雜程度,超過我見過的所有服務業。第一個困難來自于政策法律環境的缺失。從法律規范來看,這個領域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國內養老院的基本分類尚不清楚。托老所、養老院、老年公寓,這些不同的名稱后面代表的是什么內容,應該按照什么樣的規范來建,服務標準怎樣,人員如何配備,一系列的規范都沒有,大家完全憑著自己的感覺在做。第二個困難來自于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夠。養老行業在目前階段是需要政府大力扶持的,但現在這方面的政策基本沒有,或者說有的也落實不了。養老行業最難之處在于它涉及到的政府部門之多超過所有其他服務行業。養老院最基本服務是保證老人的醫食住行。居住方面涉及到所有與房地產業相關的政府部門。醫療方面,涉及到衛生部門和人保部門。我們申請了一年半,醫務室的社保問題至今無法解決,很多老人因為這個原因離開了我們的公寓。
而從實際經營角度來看,困難和障礙還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目前的有效需求有限。北京現在60歲以上的老人約有260萬,但是再做細分就會發現能夠入住養老機構的比例很低。比如說現在住我們老年公寓健康型的老人平均年齡74歲,護理型的是84歲。如果按這樣的年齡估算,一大批老人就篩掉了。同時,有效需求還受到傳統觀念的局限。在中國傳統文化里,老人住養老院表明子女不孝順。這個觀念的轉變需要時間,這樣又限制了一批人。另外就是支付能力的局限。就目前而言,老人進商業化養老機構的費用都是個人承擔,沒有政府資助,也沒有保險的支持,全靠個人或者子女承擔,實際有支付能力的人并不多。其次,在運營層面,困難在于怎樣建設社區服務隊伍。其實,我并不擔心人們對養老社區的需求,以及政策的改善,因為可以肯定這些在五年之后會有很大進步。但是服務隊伍的建設將會是我們持續面臨的重大考驗,因為現在沒有人愿意做養老服務行業;即使你支付高報酬,也很少有人愿意做。從社會地位、技能復雜程度,以及所承受的社會壓力和服務老人的壓力來看,這個行業的服務人員承受的壓力非常大。而且,養老社區盈利能力不高,實際不可能給我們員工很高待遇,因為這個成本無法轉嫁出去。所以怎樣建設一個穩定的服務隊伍對我們是很大的考驗,還在摸索的過程中。
因此,從短期來看,5~10年之間,我對這個行業是相對謹慎的;但從長期來看,這是一個朝陽行業,我們還是非常樂觀的。因為養老保障是一個沒有辦法回避的問題?,F在政府在規劃,比如北京提出“9064”,90%居家養老,6%社區養老,4%機構養老。這就給大家一個概念,將來不可能都進養老院,因為床位數肯定是不夠的。長期來看,隨著政策的完善,越來越有錢的人變老,這些潛在需求都會變成有效需求。這也是我們堅持到現在的重要原因。
臺灣老人福利機構協會理事長陳敏雄則表示,大陸養老行業目前的一些情況,臺灣也曾經歷過,但有一點不同,臺灣關于老人社區的法規很清楚。不同類型的機構需要的人力、空間,相關的設施標準都不一樣。比如護理之家護理員與老人的比例是1∶5,養護中心是1∶3,安養機構是1∶15,規定很嚴格。大陸沒有這樣明確的規定,當然會帶來些難處。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像臺灣規定那么多,有時也難做,因為商業機構調整和創新的機會小很多。政策法規不一定要走那么快,這個行業在發展初期需要有喘息和成長的空間,政策也需要逐步成熟起來。
養老社區的目的是要為老人提供一個可以滿足他不同階段生活需求的環境,使其在老化的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能具有充分的生活技能。養老事業,本身具有濃厚的社會福利的色彩,社會對養老產業的巨大需求需要我們將之產業化。而這必須要依托公共政策、政府,還有企業家,我們只有將政府資源和商務連接起來,注重友善關懷、尊重人性,提供完整精細的適老護理服務,養老產業才能真正發展起來。
商業保險創新將使
更多人享受養老社區生活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認為,從定價來看,僅靠服務收費是難以支撐養老社區這樣一個資金投入大、回報期長的行業。這一問題涉及兩方面。一方面這個產業需要的投資量巨大,需要長期資金的支持,這是毫無疑問的。從行業特點看,保險資金適合投資養老社區,而且目前各大保險公司也已具備這樣的實力。從保險資金運用及資產保值、增值的角度出發,這樣的投資也是可行的。在資金運用的渠道拓寬以后,保險資金的介入沒有了政策障礙。因此,從投資或者說供給方的角度看,目前已有機構具備興辦這個產業的實力。另外一方面則涉及到需求方的支付能力,即有效需求問題。養老保障發展經歷了第三個階段,從原始生存階段那種養老狀態到一般的社會保障所提供的養老院,再到養老社區是三個不同的層次。現在人們的養老已經開始脫離原始養老軌道,開始追求更體面、更有尊嚴的養老方式,但限于支付能力,養老社區對于很多人來說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潛在需求很大,但有效需求不足。
而針對上述養老社區資金來源的問題和將潛在需求轉化成現實有效需求的問題,保險企業均是大有可為的,只要提前籌劃、不斷創新,就提供能滿足老人需要的保險產品和服務。如果僅靠現有的養老金,大部分人不可能進入養老社區。而通過將社會養老保險和商業保險相結合,就可以提高普通老人的支付能力,使原本只能依靠社保養老的人也能享受養老社區生活,現在的人壽保險應該提前設計一些和養老社區銜接的產品。比如一個人從30歲開始就買這個產品,一年交1萬元,或者2萬元保費,多數人還是有這個能力的。30年之后,領取的年金能不能進社區這個門檻?什么樣的保費水平,從哪個年齡段開始投保以后,將來領取的養老金數額可以支持入住這樣的社區?這些都需要保險公司提前設計。還有,不同年齡層次的老人有不同的需求,比如說有需要老年照護,生活不能自理的情況下又需要多少入門費和服務費?保險公司應設計相應產品與之銜接?;蛘咭宰杂蟹慨a做抵押,作為躉交保費入住養老社區,以房養老。
北京大學護理學院教授尚少梅提出,在老人照護方面,護理專業自身優勢有很大的發揮空間。社區護理不僅是基本的生活照顧,更多的要強調的是專業照顧這理念。在醫院里是醫療為主導,護理為輔助。而在養老機構,我們將護理區分成不同層次。健康老人的基本照顧以生活照顧為主,患慢性病的老人需要養護型的服務,那些身體失能的老人則需要特殊照護。另外,在什么層面提供什么樣的服務,是需要測評的。比如老人失能之后,還需要根據輕度、中度和重度的差別安排相應的分級服務。
隨著人口老齡化,老年護理服務的需求在快速增長。但與此同時,護理服務的成本也在迅速提高,經過專業培訓的老年護理人員仍處于稀缺狀態。這使得很多老人的服務需要得不到滿足,同時也增加了老人的經濟負擔。因此,我們希望保險公司能開發相應的護理險產品,提高老人的支付能力,使更多有需要老人能得到專業的老年護理服務。保險的支持不但幫助了老人,還能使護理機構及服務人員的社會價值和市場價值得到合理體現,幫助我們穩定護理人員隊伍,提高老年護理服務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