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產銷將破1700萬輛——合資企業加速擴張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許多正在大力擴張的汽車巨頭都意識到,中國汽車市場地位獨特,在全球擁有不可比擬的市場空間。尤其是,中國去年憑借1340萬輛的年銷量首次躍升為世界第一大汽車生產國和最大新車消費市場后,各大車企在中國發展可謂是加大了馬力。
事實證明,它們對于中國汽車市場的預判非常明智。就今年5月的銷售數據而言,對比法國、意大利、德國汽車市場分別同比下降10%、14%和34%的尷尬數字,中國汽車市場仍然高舉著勝利旗幟,銷量同比增長28%。
“2010年,中國汽車工業產銷將超越1700萬輛。”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合會秘書長饒達告訴記者。按照他的說法,中國汽車工業從去年1340萬輛到今年1700萬輛的產銷量,需保持21%的增速。而從現在已有的銷售數據看,這一說法并非空談。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在7月5日舉辦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信息發布會”上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上半年中國汽車累計產銷量為847.22萬輛和718.5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4.37%和30.45%。饒達甚至表示,今年中國汽車工業產銷量有可能突破1750萬輛。
中汽協官方的數據顯示,按照廣義乘用車來說,1-5月,銷量排名前十位的乘用車生產企業銷量及同比增幅依次為:上汽通用五菱53.77萬輛、增長33.99%,上海通用40.12萬輛、增長80.90%,上海大眾36.27萬輛、增長43.72%,一汽大眾33.48萬輛、增長37.56%,重慶長安33.24萬輛、增長59.22%,北京現代27.46萬輛、增長30.91%,東風日產27.26萬輛、增長51.18%,奇瑞26.55萬輛、增長53.13%,比亞迪25.37萬輛、增長77.94%,一汽豐田20.72萬輛、 增長64.22%。1-5月,上述十家企業共銷售乘用車324.24萬輛,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57%。
合資企業加速擴張
毋庸置疑,在日趨成熟的中國汽車市場上,單純的技術競爭、價格競爭似乎已經過時,以品牌為核心的綜合實力競爭正成為主導。記者調查發現,大部分車企能夠交付優異的成績單,受益于幾大因素,包括經濟環境的影響、國家政策的拉動、主力車型的熱銷、新產品的持續走強,但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企業競爭實力的增強并獲得了終端消費者的認可。
在國家政策拉動方面,“汽車下鄉”和“小排量購置稅優惠”等利好政策是拉動上汽通用五菱等企業小排量汽車高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也使得上汽通用五菱旗下微客和微轎雙雙受益。根據上汽通用五菱的最新銷售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汽通用五菱實現銷售681198輛。其中,明星產品五菱之光的平均月銷量近6萬輛,保有量也突破240萬輛,繼續刷新了單一平臺車型的銷售紀錄。
事實證明,它們對于中國汽車市場的預判非常明智。就今年5月的銷售數據而言,對比法國、意大利、德國汽車市場分別同比下降10%、14%和34%的尷尬數字,中國汽車市場仍然高舉著勝利旗幟,銷量同比增長28%。
“2010年,中國汽車工業產銷將超越1700萬輛。”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合會秘書長饒達告訴記者。按照他的說法,中國汽車工業從去年1340萬輛到今年1700萬輛的產銷量,需保持21%的增速。而從現在已有的銷售數據看,這一說法并非空談。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在7月5日舉辦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信息發布會”上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上半年中國汽車累計產銷量為847.22萬輛和718.5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4.37%和30.45%。饒達甚至表示,今年中國汽車工業產銷量有可能突破1750萬輛。
中汽協官方的數據顯示,按照廣義乘用車來說,1-5月,銷量排名前十位的乘用車生產企業銷量及同比增幅依次為:上汽通用五菱53.77萬輛、增長33.99%,上海通用40.12萬輛、增長80.90%,上海大眾36.27萬輛、增長43.72%,一汽大眾33.48萬輛、增長37.56%,重慶長安33.24萬輛、增長59.22%,北京現代27.46萬輛、增長30.91%,東風日產27.26萬輛、增長51.18%,奇瑞26.55萬輛、增長53.13%,比亞迪25.37萬輛、增長77.94%,一汽豐田20.72萬輛、 增長64.22%。1-5月,上述十家企業共銷售乘用車324.24萬輛,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57%。
合資企業加速擴張
毋庸置疑,在日趨成熟的中國汽車市場上,單純的技術競爭、價格競爭似乎已經過時,以品牌為核心的綜合實力競爭正成為主導。記者調查發現,大部分車企能夠交付優異的成績單,受益于幾大因素,包括經濟環境的影響、國家政策的拉動、主力車型的熱銷、新產品的持續走強,但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企業競爭實力的增強并獲得了終端消費者的認可。
在國家政策拉動方面,“汽車下鄉”和“小排量購置稅優惠”等利好政策是拉動上汽通用五菱等企業小排量汽車高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也使得上汽通用五菱旗下微客和微轎雙雙受益。根據上汽通用五菱的最新銷售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汽通用五菱實現銷售681198輛。其中,明星產品五菱之光的平均月銷量近6萬輛,保有量也突破240萬輛,繼續刷新了單一平臺車型的銷售紀錄。
在主力車型方面,目前POLO系列、帕薩特系列和桑塔納系列均為上海大眾旗下月均銷量過萬的明星產品。并且憑借精準的市場定位和不俗的產品實力,A級車標桿朗逸被評為上海大眾當之無愧的“銷量王”,目前月銷量穩定在2萬輛左右。而一汽大眾除了依托捷達、寶來、速騰經典車型的優勢,其今年推出一款“小排量,大作為”的1.4TSI速騰也憑借差異化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這款車型的排量可提供相當于2.0L排量的動力,且油耗和排放皆可降低20%以上,并與7速DSG變速箱搭配更為整車提供澎湃動力,為消費者提供了動感與質感。而北京現代,“伊蘭特+悅動”黃金組合和SUV新寵兒ix35的出色表現也為其贏得了高增長。據統計,北京現代ix35在中國上市不到3個月,其銷量已破1.5萬輛,成為時下最暢銷的SUV車型之一。
今年6月1日恰逢通用汽車破產重組一周年。面臨全球金融危機、美國通用汽車破產重組的嚴峻挑戰,上海通用汽車通過推出有競爭力的新品而轉危為機。據上海通用1-6月官方數據顯示,其以480005輛的總銷量收官,較去年同期增長66%。經過兩年的調整,上海通用產品線已經完成了更新換代,除了景程更換了動力總成外,其他所有產品都完成了換代,銷售主力已經過渡到以新品為代表的產品線上。
自主品牌重塑形象
從記者掌握的銷量數據來看,自主品牌日漸增強的企業實力也獲得了市場的認可。記者從奇瑞公司方面獲悉,奇瑞旗下各品牌5月總銷量為52410輛,同比增長達到43%,與4月份的52379輛相比基本持平。今年5月比亞迪汽車銷量為45020輛,同比增幅為38%;1-5月該公司汽車銷量同比增長高達78%;比亞迪F3可以說是比亞迪旗下表現最突出的車型,通過迎合了國內市場汽車普及期需求,實現了月銷超過2萬輛,上半年創下111435輛的驚人銷量記錄。
從長遠發展來看,國內車市增長一旦放緩,首先受到市場沖擊的會是在品牌和技術方面相對弱勢的自主品牌企業。為此,入榜國內主流車企的奇瑞和比亞迪都不約而同把今年定位為技術、品牌實力的再塑造年。
據了解,比亞迪將2010年確定為品質年,將以不斷提升產品品質、運營品質和人的品質為核心目標,力爭與所有合作伙伴實現最大化共贏。在產品品質領域,已經制定“品質進化三部曲”,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使產品品質達到全球領先。而奇瑞今年制訂了“精耕2010”發展戰略,集中精力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包括自動變速箱、新能源技術和汽車技術試驗能力等。6月下旬,奇瑞建成的亞洲最大汽車技術試驗中心也將正式投入使用。
對于今年高達80萬輛的銷售目標,比亞迪有關人士表示,今年推出的5款全新重磅車型將成為有力支撐。奇瑞汽車相關負責人也對外透露,對今年確定的確保70萬輛、沖擊90萬輛的年銷量目標很有信心,今年推出的旗云三款新車將成為其提升市場競爭力的新式武器。
今年6月1日恰逢通用汽車破產重組一周年。面臨全球金融危機、美國通用汽車破產重組的嚴峻挑戰,上海通用汽車通過推出有競爭力的新品而轉危為機。據上海通用1-6月官方數據顯示,其以480005輛的總銷量收官,較去年同期增長66%。經過兩年的調整,上海通用產品線已經完成了更新換代,除了景程更換了動力總成外,其他所有產品都完成了換代,銷售主力已經過渡到以新品為代表的產品線上。
自主品牌重塑形象
從記者掌握的銷量數據來看,自主品牌日漸增強的企業實力也獲得了市場的認可。記者從奇瑞公司方面獲悉,奇瑞旗下各品牌5月總銷量為52410輛,同比增長達到43%,與4月份的52379輛相比基本持平。今年5月比亞迪汽車銷量為45020輛,同比增幅為38%;1-5月該公司汽車銷量同比增長高達78%;比亞迪F3可以說是比亞迪旗下表現最突出的車型,通過迎合了國內市場汽車普及期需求,實現了月銷超過2萬輛,上半年創下111435輛的驚人銷量記錄。
從長遠發展來看,國內車市增長一旦放緩,首先受到市場沖擊的會是在品牌和技術方面相對弱勢的自主品牌企業。為此,入榜國內主流車企的奇瑞和比亞迪都不約而同把今年定位為技術、品牌實力的再塑造年。
據了解,比亞迪將2010年確定為品質年,將以不斷提升產品品質、運營品質和人的品質為核心目標,力爭與所有合作伙伴實現最大化共贏。在產品品質領域,已經制定“品質進化三部曲”,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使產品品質達到全球領先。而奇瑞今年制訂了“精耕2010”發展戰略,集中精力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包括自動變速箱、新能源技術和汽車技術試驗能力等。6月下旬,奇瑞建成的亞洲最大汽車技術試驗中心也將正式投入使用。
對于今年高達80萬輛的銷售目標,比亞迪有關人士表示,今年推出的5款全新重磅車型將成為有力支撐。奇瑞汽車相關負責人也對外透露,對今年確定的確保70萬輛、沖擊90萬輛的年銷量目標很有信心,今年推出的旗云三款新車將成為其提升市場競爭力的新式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