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難飲”匯源果汁
中國商務部
200天匯樂緣散
否決第一案的法律邏輯
商務部否決的理由之一:集中完成后的可口可樂公司可能利用其在碳酸飲料市場的支配地位,搭售、捆綁銷售果汁飲料,或者設定其他排他性的交易條件,集中限制果汁飲料市場競爭,導致消費者被迫接受更高價格,更少種類的產品。
商務部否決的理由之二:由于既有品牌對市場進入的限制作用,潛在競爭難以消除該等限制競爭效果。
商務部否決的理由之三:集中還擠壓了國內中小果汁企業生存空間,給中國果汁飲料市場競爭造成不良影響。
商務部是依據《反壟斷法》的相關規定,從市場份額及市場控制力、市場集中度、集中對市場進入和技術進步的影響、集中對消費者和其他有關經營者的影響及品牌對果汁飲料市場競爭產生的影響等幾個方面對此項集中進行了審查。審查工作嚴格遵循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審查過程中,充分聽取了有關方面的意見。
經審查商務部認定:此項集中將對競爭產生不利影響。集中完成后可口可樂公司可能利用其在碳酸軟飲料市場的支配地位,搭售、捆綁銷售果汁飲料,或者設定其他排他性的交易條件,集中限制果汁飲料市場競爭,導致消費者被迫接受更高價格、更少種類的產品;同時,由于既有品牌對市場進入的限制作用,潛在競爭難以消除該等限制競爭效果;此外,集中還擠壓了國內中小型果汁企業生存空間,給中國果汁飲料市場競爭格局造成不良影響。
為了減少集中對競爭產生的不利影響,商務部與可口可樂公司就附加限制性條件進行了商談,要求申報方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煽诳蓸饭緦ι虅詹刻岢龅膯栴}表述了自己的意見,提出初步解決方案及其修改方案。經過評估,商務部認為修改方案仍不能有效減少此項集中對競爭產生的不利影響。據此,根據《反壟斷法》第二十八條,商務部做出禁止此項集中的決定。
反壟斷細則缺位遭質疑
值得注意的是,與并購消息剛剛披露輿論對民族產業為外資并購的不解和憤懣,甚至上升到國家食品安全的憂慮不同,并購案被否決后的輿論似乎來了180度的大轉彎,很多人開始認為經濟危機時期民營企業能賣一個好價錢,某種意義上是為其他飽受現金流之苦的民營企業獲得融資或者套現股份探尋了一條出路。
針對輿論的困惑和不解,
現行的《反壟斷法》某種意義上說是反壟斷的基本法,由于它對很多內容的規定還比較抽象和概括,在沒有進一步的法規或細則出臺前,更多地要靠商務部反壟斷審查部門的自由裁量,但自由裁量權的過大,很容易讓人產生聯想的空間。某種意義上說,反壟斷裁決是對商業環境的一種解釋,將影響更多企業的商業判斷和商業行為,可見裁決對投資和并購市場的影響非常之大,是企業投資決策的風向標。
“ 并購案 ”中眾生諸相
匯源集團公開表態尊重商務部的裁決。“匯源尊重商務部的決定,不賣給可口可樂了,我們要好好干,回報國家。”
80%以上的網友堅決反對可口可樂并購匯源。網絡上的沸騰言論,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商務部的決斷。他們的理由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至今,外資收購的民族品牌不計其數。其中不少民族品牌在被外資收購后已被人們遺忘。
多位法學界人士對商務部禁止可口可樂收購匯源表態,商務部研究院外資研究部主任馬宇研究員通過寫博文的方式支持并購,為此還遭受了網民的攻擊與謾罵。“并購案為什么被否決?因為品牌問題?反壟斷審查只涉及競爭,不涉及品牌。擔心可能造成壟斷?果汁是一個完全競爭的行業,不是那種不可替代的生活必需品,消費者擁有自主的選擇權,即使可口可樂并購匯源之后在果汁領域也不構成事實上的壟斷。”
《反壟斷法》起草專家
匯源集團內部,彌散著悲喜交加的復雜情緒。有人哀傷地認為,匯源被可口可樂拋棄了;也有人欣喜地感嘆:匯源的價值是存在的,值179億港元。不過,所有人都知道,時下的匯源是“有價無市”。
一場未遂的跨界交易,朱新禮以及匯源成了顯而易見的輸家。瞬間,籠罩“高溢價”幻影的匯源被打回原形。一樁原本被廣泛看好的跨境“姻緣”,在經歷了將近200天的考驗之后,最終落得個緣分散盡,不歡而散。
民族品牌的并購之痛
從上個世紀90年代至今,外資收購的民族品牌不計其數。其中不少民族品牌在被外資收購后已被人們遺忘,而外資品牌則趁機蠶食市場份額;沒有消失的,也有不少市場份額萎縮,不復當年之勇。
二十年來,民族品牌到底有哪些癥結,致使它們屢屢逃不開衰敗的魔咒?受困于體制,受困于經驗,還是受困于心浮氣躁?我們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際,需要更平和的反思與成長。
隕落方式1,合資之痛
無論是被歐萊雅收購的小護士,還是被達能并購的樂百氏,在并購之時,那些信誓旦旦的“發展民族品牌”的承諾似乎都沒有在未來成真。也許,這才是今天國人為何如此心憂大寶、心憂匯源的真正原因。
“沒有什么可以掩飾的,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其實不止中國,只要是海外市場,他們的常用戰略之一就是收購同業,冷凍其品牌,再以原品牌對市場形成較強優勢。這種對品牌所有權的明確占有意向一定會在合同里有所體現,并在所謂的‘同業競爭’條款中設下不平等的約束。”而在過去20年的時間里,由于民族品牌吸引外資的欲望極度強烈,令他們忽視了條款公正性,及可能帶來的品牌消亡危機。
隕落方式2,體制之觴
在三十年來隕落的民族品牌中,健力寶實在是最悲情的一個。創始人李經緯曾經把健力寶做成中國民族飲料第一品牌,卻在股權私有化道路上黯然落幕。彼時,產權改革中暗箱操作的大環境造就了政府企業間產權分置時的互不信任,在“寧與外客,不與家人”的策略下,李經緯的MBO提議被否。
李經緯在被告知健力寶股權“售與外客”時仰天含淚不發一語的照片令那一個時代的企業人扼腕嘆息。在“國退民進”的產權改革期,作為政商博弈的參與者,李經緯必然地成為了過渡性體制的試驗者。而回歸政府權力半徑的健力寶卻成為一輪又一輪資本游戲的犧牲品,這一“中國第一民族品牌”從此風光不再。
隕落方式3,心態之害
1995年,位于美國紐約曼哈頓的時代廣場豎立起第一家中國公司廣告牌;在可口可樂、索尼、豐田等國際品牌的旁邊,999三九藥業的霓虹燈顯得尤其醒目。
彼時,三九胃泰成為中國老百姓婦孺皆知的名藥,三九集團成為中國中藥企業當時唯一一個把產值做到將近100億元的企業。此后,三九集團董事長趙新先在“一人三九”的體制和心態下開始走向擴張危機:旅游、農業、汽車、食品、酒業、房地產等多個行業,三九無不涉足,且多以“承債式”、“控股式”和“托管式”對大量資質不佳的企業進行狂飆突進的收購。中國民族企業家有一個固病,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就會信心極度膨脹,這種膨脹的信心可能令他們過高估計自身戰略投資的準確性和抗風險能力。而事實上,這樣的案例往往大多走向失敗。
跨國并購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的重要特征,是中國經濟全球化的必經之路。外資并購在華20年,在爭議中前行,在前行中爭議。無疑,外資的介入對于產業的整合與振興起了巨大的助推作用,但許多案例背后,國家經濟安全的隱憂也被提上日程??陀^評說,國家經濟安全并不僅僅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也不能簡單地以狹隘民族主義的概念而批判之,因為它實際上是主權國家普遍面臨的經濟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