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達斯PK彪馬:本是同根生相煎“利”為先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在運動市場上,同宗同源的阿迪達斯和彪馬或明或暗,或虛或實的廝殺和對決,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在體育運動市場中,阿迪達斯和彪馬不僅僅是競爭對手,他們的創始人還是親兄弟。阿道夫·達斯勒和魯道夫·達斯勒分別創建了阿迪達斯和彪馬兩大運動品牌王國,并在20世紀贊助了大批體育明星。從自創立之初至今,這兩大品牌之間一直進行著激烈的商業戰。
作為體育品牌巨頭,多年來,阿迪達斯和彪馬在各自領域精耕細作,競爭的戰火也是越燃越烈,但如今二者在同一領域的收獲卻各不相同。
上篇:“情意”糾葛利字為先
都是致力于發展運動品牌,都是行業的經營佼佼者。他們在不斷碰撞中“競爭”,在長期對抗中“廝殺”,競爭帶來的是反目。在此面前,即便是“兄弟情深”也毫無意義可言。
歷史對壘:兄弟變對手
魯道夫·達斯勒和阿道夫·達斯勒,出生在德國南部的小鎮——黑措根奧拉赫的一個鞋匠家庭。哥哥魯道夫昵稱魯迪,頗具商業頭腦,喜愛與人狂侃;弟弟阿道夫昵稱阿迪,頭腦敏銳眼光獨到。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阿道夫師從父親當了制鞋匠。憑著很高的悟性,阿道夫的手藝很快便超過了父親,生意越做越紅火。生產的擴大、人手的不足讓阿道夫產生了拉哥哥魯道夫入伙的念頭。幸運的是,魯道夫的商業才智在這里發揮得淋漓盡致。憑著他的智慧,顧客總是心甘情愿地掏腰包,而且認為買得很值。1924年7月1日,兄弟倆注冊了“達斯勒兄弟運動鞋廠”,攜手打拼天下。
“二戰”期間,動蕩不安的環境讓制鞋廠被迫停產。似乎是受了幸運之神的眷顧,盡管慕尼黑等大城市已被炸成一片廢墟,不過黑措根奧拉赫沒有戰事,達斯勒制鞋廠設備、廠房保護完好。
1945年5月,納粹無條件投降,阿道夫與哥哥魯道夫重操舊業,制鞋廠重新開張。但好景不長,1948年冬,兄弟二人在經營方面產生嚴重分歧。雖然他們極力想協調,但始終無法解決。次年1月,在意識到矛盾已經無法調和后,兄弟倆正式分家。哥哥魯道夫帶著一半財產,和支持他的大部分銷售人員建起新的制鞋廠,而大多數操作工人則選擇留下來,與阿道夫一起繼續經營原來的鞋廠。1949年8月,阿道夫幾經斟酌,“adidas”在當地法院正式注冊。隨后,魯道夫的鞋廠取名“puma”。兄弟二人間的生意大戰就此拉開序幕。
競爭是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半個世紀過去了,直到兄弟二人相繼去世,競爭依舊激烈,他們二人不僅自己老死不相往來,甚至留下遺愿,讓子孫后代繼續斗下去。阿道夫與魯道夫兄弟的墓地分別位于小城黑措根奧拉赫的兩端,身為親兄弟,可墓地卻相隔最遠,可想而知他們之間的仇有多深。而令達斯勒兄弟更沒想到的是,他們之間的競爭竟然能讓黑措根奧拉赫這個人口僅2萬人的小城,分裂成“阿迪達斯”與“彪馬”兩大陣營,小城的文化也因此鉻上深深的爭斗印痕。
黑措根奧拉赫也因此得到一個別稱:“彎脖之城”。因為當地人交友前,必定會彎下脖子看看此人腳上穿的是哪個公司的鞋,倘若不是同一品牌支持者,絕對不會開口說話。乘坐公交車,倘若車上坐的全是“彪馬”派,那么“阿迪”族只好硬著頭皮等下一趟車。
現實對抗:實力先行
德魯克認為大多數競爭,特別是同一行業的競爭,都是有意識、有目的地尋找競爭機遇的結果,而機遇只存在于為數不多的幾種情形中。
阿迪達斯和彪馬的爭斗,也直接表現在它們各自公司的“競爭機遇”層面上。嚴謹的阿迪達斯使用“狙擊營銷”方式,推廣自己的品牌,而活躍的彪馬則使用游擊隊般的市場策略,在最吸引眼球的國際體育盛會中打擦邊球。
在國際奧委會中,特別是國際足聯的頂級商業伙伴中,阿迪達斯一直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彪馬根本無法涉足。有這兩大國際體育管理機構在手,國際體育用品市場便出現了這種奇怪的老大打游擊,老二穩做官方代表的局面。為了向阿迪達斯發起沖鋒,彪馬曾向日韓世界杯投入了1億歐元。相比之下,阿迪達斯投入的4000萬歐元就少得可憐。而在去年上演的德國世界杯,有6支球隊身披阿迪達斯的著名的“三葉草”商標出現在賽場上。與此同時,彪馬也與8支球隊簽訂了贊助合同。
在體育運動市場中,阿迪達斯和彪馬不僅僅是競爭對手,他們的創始人還是親兄弟。阿道夫·達斯勒和魯道夫·達斯勒分別創建了阿迪達斯和彪馬兩大運動品牌王國,并在20世紀贊助了大批體育明星。從自創立之初至今,這兩大品牌之間一直進行著激烈的商業戰。
作為體育品牌巨頭,多年來,阿迪達斯和彪馬在各自領域精耕細作,競爭的戰火也是越燃越烈,但如今二者在同一領域的收獲卻各不相同。
上篇:“情意”糾葛利字為先
都是致力于發展運動品牌,都是行業的經營佼佼者。他們在不斷碰撞中“競爭”,在長期對抗中“廝殺”,競爭帶來的是反目。在此面前,即便是“兄弟情深”也毫無意義可言。
歷史對壘:兄弟變對手
魯道夫·達斯勒和阿道夫·達斯勒,出生在德國南部的小鎮——黑措根奧拉赫的一個鞋匠家庭。哥哥魯道夫昵稱魯迪,頗具商業頭腦,喜愛與人狂侃;弟弟阿道夫昵稱阿迪,頭腦敏銳眼光獨到。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阿道夫師從父親當了制鞋匠。憑著很高的悟性,阿道夫的手藝很快便超過了父親,生意越做越紅火。生產的擴大、人手的不足讓阿道夫產生了拉哥哥魯道夫入伙的念頭。幸運的是,魯道夫的商業才智在這里發揮得淋漓盡致。憑著他的智慧,顧客總是心甘情愿地掏腰包,而且認為買得很值。1924年7月1日,兄弟倆注冊了“達斯勒兄弟運動鞋廠”,攜手打拼天下。
“二戰”期間,動蕩不安的環境讓制鞋廠被迫停產。似乎是受了幸運之神的眷顧,盡管慕尼黑等大城市已被炸成一片廢墟,不過黑措根奧拉赫沒有戰事,達斯勒制鞋廠設備、廠房保護完好。
1945年5月,納粹無條件投降,阿道夫與哥哥魯道夫重操舊業,制鞋廠重新開張。但好景不長,1948年冬,兄弟二人在經營方面產生嚴重分歧。雖然他們極力想協調,但始終無法解決。次年1月,在意識到矛盾已經無法調和后,兄弟倆正式分家。哥哥魯道夫帶著一半財產,和支持他的大部分銷售人員建起新的制鞋廠,而大多數操作工人則選擇留下來,與阿道夫一起繼續經營原來的鞋廠。1949年8月,阿道夫幾經斟酌,“adidas”在當地法院正式注冊。隨后,魯道夫的鞋廠取名“puma”。兄弟二人間的生意大戰就此拉開序幕。
競爭是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半個世紀過去了,直到兄弟二人相繼去世,競爭依舊激烈,他們二人不僅自己老死不相往來,甚至留下遺愿,讓子孫后代繼續斗下去。阿道夫與魯道夫兄弟的墓地分別位于小城黑措根奧拉赫的兩端,身為親兄弟,可墓地卻相隔最遠,可想而知他們之間的仇有多深。而令達斯勒兄弟更沒想到的是,他們之間的競爭竟然能讓黑措根奧拉赫這個人口僅2萬人的小城,分裂成“阿迪達斯”與“彪馬”兩大陣營,小城的文化也因此鉻上深深的爭斗印痕。
黑措根奧拉赫也因此得到一個別稱:“彎脖之城”。因為當地人交友前,必定會彎下脖子看看此人腳上穿的是哪個公司的鞋,倘若不是同一品牌支持者,絕對不會開口說話。乘坐公交車,倘若車上坐的全是“彪馬”派,那么“阿迪”族只好硬著頭皮等下一趟車。
現實對抗:實力先行
德魯克認為大多數競爭,特別是同一行業的競爭,都是有意識、有目的地尋找競爭機遇的結果,而機遇只存在于為數不多的幾種情形中。
阿迪達斯和彪馬的爭斗,也直接表現在它們各自公司的“競爭機遇”層面上。嚴謹的阿迪達斯使用“狙擊營銷”方式,推廣自己的品牌,而活躍的彪馬則使用游擊隊般的市場策略,在最吸引眼球的國際體育盛會中打擦邊球。
在國際奧委會中,特別是國際足聯的頂級商業伙伴中,阿迪達斯一直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彪馬根本無法涉足。有這兩大國際體育管理機構在手,國際體育用品市場便出現了這種奇怪的老大打游擊,老二穩做官方代表的局面。為了向阿迪達斯發起沖鋒,彪馬曾向日韓世界杯投入了1億歐元。相比之下,阿迪達斯投入的4000萬歐元就少得可憐。而在去年上演的德國世界杯,有6支球隊身披阿迪達斯的著名的“三葉草”商標出現在賽場上。與此同時,彪馬也與8支球隊簽訂了贊助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