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邦“智豬博弈”中的成敗啟示錄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眾所周知,立邦在中國的成功,是其能躋身全球涂料業前十強的主要原因。從1992年進入中國至今,立邦一直不遺余力的推廣建筑涂料,從最初中國消費者不知道立邦是什么、乳膠漆為何物,到現在“立邦”成為水性建筑涂料的代名詞,銷量占據10%以上的市場份額,客觀上評價,立邦無疑是成功的。
可是,經過十多年的高速發展,立邦在中國遭遇“十年之癢”,當初獨自花巨資培育的中國建筑涂料市場被8000多個涂料廠家分享,市場份額遠沒有達到30%的壟斷地位;市場上“香港立邦”、“日本立邦”等假冒品牌層出不窮;競爭對手ICI旗下的多樂士貼身緊逼,宣威、來威等全球十強的涂料品牌紛紛搶食分羹。這一切,都成為立邦心頭永遠的“痛”。痛定思痛,立邦開始調整在華的推廣戰略,2003年發力木器漆市場,推出1687木器漆系列。從產能提升,銷售網點,服務體系等方面開始布局,期望能彌補其在木器漆方面的不足。可是當今中國的油性木器漆市場已經非常成熟,競爭異常激烈,再加上原材料上漲,眾多中小品牌的合力阻擊,推廣3年多來乏善可陳。
認真觀察,就會發現立邦在推廣戰略上的細微變化:放棄在水性建筑涂料上的優勢,而向油性木器漆領域進軍。
變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如果其繼續發揮在水性漆(建筑涂料絕大多數為水性漆)上的銷售與技術優勢,推出油性木器漆換代產品——水性木器漆的話,結果會如現在的水性建筑涂料一樣,市場培育起來后會被眾多廠家群起分食,自已得不償失,重蹈覆轍;而推出無論是技術還是市場都非常成熟的油性木器漆,一來想以其人之道還其之身,搶奪以華潤,嘉寶莉,鴻昌等為代表的油性木器漆廠家撬開的裝修市場,節省市場推廣和產品研發的開支;二來讓德國都芳、嘉寶莉等眾多廠家來培育水性木器漆的市場消費意識,等待時機成熟后,發揮其水性漆的整體優勢,后來居上,坐收漁人之利。
“智豬博弈”論
立邦的這種推廣戰略實質上是運用了“智豬博弈”理論,此理論為非合作博弈論創始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納什提出的經典博弈案例,適用于在經濟領域中大企業和小企業之間的關系處理。
該理論的前提是一個假設。假設豬圈里有兩頭豬,一頭大豬,一頭小豬。
豬圈很長,一頭有一踏板,另一頭是飼料的出口和食槽。豬每踩一下踏板,另一邊就會有相當于10份的豬食進槽,但是踩踏板以后跑到食槽所需要付出的“勞動”,加起來要消耗相當于2份的豬食。
問題是踏板和食槽分置籠子的兩端,如果有一只豬去踩踏板,另一只豬就有機會搶先吃到另一邊落下的食物。踩踏板的豬付出勞動跑到食槽的時候,坐享其成的另一頭豬早已吃了不少。
“籠中豬”博弈的具體情況如下:如果兩只豬同時踩踏板,同時跑向食槽,大豬吃進7份,得益5份,小豬吃進3份,實得1份;如果大豬踩踏板后跑向食槽,這時小豬搶先,吃進4份,實得4份,大豬吃進6份,付出2份,得益4份;如果大豬等待,小豬踩踏板,大豬先吃,吃進9份,得益9份,小豬吃進1份,但是付出了2份,實得-1份;如果雙方都懶得動,所得都是0。
利益分配格局決定兩頭豬的理性選擇:小豬踩踏板只能吃到一份,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4份。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小豬將選擇“搭便車”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邊,這是最好的選擇。
現在來看大豬。由于小豬有“等待”這個優勢策略,大豬只剩下了兩個選擇:等待一份不得;踩踏板得到4份。所以“等待”就變成了大豬的劣勢策略,當大豬知道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吧,只好為一點殘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間。
此理論對于立邦而言,分三個方面運用:
建筑涂料:大豬的成功與無奈
1995年,立邦開始墻面乳膠漆的中國市場推廣。當時的乳膠漆市場宏觀環境是這樣的:經濟發展迅速,房地產開始升溫,裝修熱開始興起,裝璜材料消費市場潛力初現;消費者不知道乳膠漆為何物,裝修選用質量很差的膠水類材料;市場無乳膠漆知名品牌,產品技術不成熟等。
立邦面臨的問題主要為:一是市場消費意識的培育。要讓消費者和施工者選用乳膠漆,就需要扭轉二者的消費意識;二是品牌知名度不高,銷售渠道亟待構建。
立邦一邊空中廣告轟炸,提高知名度;一邊尋找經銷商,進行銷售布局。立邦之所以敢飲“頭啖湯”,信心在于三個方面:一為資金實力雄厚,二為銷售技術成熟,三為產品比較優勢明顯。
立邦擁有資源頗多,充當大豬的角色,開始踩踏板。由于在進入時機的選擇上非常恰當,再加之市場推廣手法先進,產品施工簡易,效果比較優勢顯著,立邦開始吃到食物,在2000年以前立邦至少吃到4份以上。
涂料市場被立邦慢慢加熱,食物流量也越來越多,巨大的誘惑吸引了眾多覬覦者。再加上乳膠漆行業進入門檻低,產品技術容易被復制,小豬開始形成,采取等待在食槽旁邊的方法并搶食大豬踩踏板后流下的食物,立邦吃到的食物驟減至不到2成。
實際上,小豬是無意識的采取了等待的態度。為什么說是無意識了?因為對于眾多的小廠家來說,如當時的華潤,一無資金,二無技術,就是想去和大豬一起踩踏板,或者自己去踩踏板,也是力不從心。這種無作為反而不自覺得的幫了小豬,使小豬吃到食物,形成原始積累。
對于立邦來說,是盡了大豬的義務的。因為“智豬博弈”理論主張的是占用更多資源者承擔更多的義務。從這一點上講,中國墻面水性乳膠漆市場的興起,立邦功不可沒。可是這并不是立邦想要的結果,立邦之初花大力去踩踏板,是因為想獨自享用,退一步講,自己先吃到更多的食物后迅速成長為超級大豬,占領到30%以上的市場份額,形成壟斷地位。食物形成并越來越多以后,出現了意料之外的情況:代表眾多廠家的小豬吃到的食物占到九成。更意外的是,出現另一頭大豬多樂士,雖然和自己一起踩踏板,但是搶吃的食物和自己幾乎一樣多。
立邦一邊心有不甘的繼續踩踏板,一邊極度郁悶的想對策,如何治理小豬?于是立邦想到了油性木器漆市場。
啟示:立邦在此役中扮演了大豬的角色,踩動了使食物流下的踏板。小豬形成并無意識的選擇了等待的策略,從而壯大了自己。如果食物為十份的話,立邦踩踏板應吃到至少3份以上的食物,實際上立邦吃到了平均2份以上的食物;豐厚的食物使小豬長大后,搶吃更多的食物,并給立邦形成威脅。
可是,經過十多年的高速發展,立邦在中國遭遇“十年之癢”,當初獨自花巨資培育的中國建筑涂料市場被8000多個涂料廠家分享,市場份額遠沒有達到30%的壟斷地位;市場上“香港立邦”、“日本立邦”等假冒品牌層出不窮;競爭對手ICI旗下的多樂士貼身緊逼,宣威、來威等全球十強的涂料品牌紛紛搶食分羹。這一切,都成為立邦心頭永遠的“痛”。痛定思痛,立邦開始調整在華的推廣戰略,2003年發力木器漆市場,推出1687木器漆系列。從產能提升,銷售網點,服務體系等方面開始布局,期望能彌補其在木器漆方面的不足。可是當今中國的油性木器漆市場已經非常成熟,競爭異常激烈,再加上原材料上漲,眾多中小品牌的合力阻擊,推廣3年多來乏善可陳。
認真觀察,就會發現立邦在推廣戰略上的細微變化:放棄在水性建筑涂料上的優勢,而向油性木器漆領域進軍。
變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如果其繼續發揮在水性漆(建筑涂料絕大多數為水性漆)上的銷售與技術優勢,推出油性木器漆換代產品——水性木器漆的話,結果會如現在的水性建筑涂料一樣,市場培育起來后會被眾多廠家群起分食,自已得不償失,重蹈覆轍;而推出無論是技術還是市場都非常成熟的油性木器漆,一來想以其人之道還其之身,搶奪以華潤,嘉寶莉,鴻昌等為代表的油性木器漆廠家撬開的裝修市場,節省市場推廣和產品研發的開支;二來讓德國都芳、嘉寶莉等眾多廠家來培育水性木器漆的市場消費意識,等待時機成熟后,發揮其水性漆的整體優勢,后來居上,坐收漁人之利。
“智豬博弈”論
立邦的這種推廣戰略實質上是運用了“智豬博弈”理論,此理論為非合作博弈論創始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納什提出的經典博弈案例,適用于在經濟領域中大企業和小企業之間的關系處理。
該理論的前提是一個假設。假設豬圈里有兩頭豬,一頭大豬,一頭小豬。
豬圈很長,一頭有一踏板,另一頭是飼料的出口和食槽。豬每踩一下踏板,另一邊就會有相當于10份的豬食進槽,但是踩踏板以后跑到食槽所需要付出的“勞動”,加起來要消耗相當于2份的豬食。
問題是踏板和食槽分置籠子的兩端,如果有一只豬去踩踏板,另一只豬就有機會搶先吃到另一邊落下的食物。踩踏板的豬付出勞動跑到食槽的時候,坐享其成的另一頭豬早已吃了不少。
“籠中豬”博弈的具體情況如下:如果兩只豬同時踩踏板,同時跑向食槽,大豬吃進7份,得益5份,小豬吃進3份,實得1份;如果大豬踩踏板后跑向食槽,這時小豬搶先,吃進4份,實得4份,大豬吃進6份,付出2份,得益4份;如果大豬等待,小豬踩踏板,大豬先吃,吃進9份,得益9份,小豬吃進1份,但是付出了2份,實得-1份;如果雙方都懶得動,所得都是0。
利益分配格局決定兩頭豬的理性選擇:小豬踩踏板只能吃到一份,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4份。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小豬將選擇“搭便車”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邊,這是最好的選擇。
現在來看大豬。由于小豬有“等待”這個優勢策略,大豬只剩下了兩個選擇:等待一份不得;踩踏板得到4份。所以“等待”就變成了大豬的劣勢策略,當大豬知道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吧,只好為一點殘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間。
此理論對于立邦而言,分三個方面運用:
建筑涂料:大豬的成功與無奈
1995年,立邦開始墻面乳膠漆的中國市場推廣。當時的乳膠漆市場宏觀環境是這樣的:經濟發展迅速,房地產開始升溫,裝修熱開始興起,裝璜材料消費市場潛力初現;消費者不知道乳膠漆為何物,裝修選用質量很差的膠水類材料;市場無乳膠漆知名品牌,產品技術不成熟等。
立邦面臨的問題主要為:一是市場消費意識的培育。要讓消費者和施工者選用乳膠漆,就需要扭轉二者的消費意識;二是品牌知名度不高,銷售渠道亟待構建。
立邦一邊空中廣告轟炸,提高知名度;一邊尋找經銷商,進行銷售布局。立邦之所以敢飲“頭啖湯”,信心在于三個方面:一為資金實力雄厚,二為銷售技術成熟,三為產品比較優勢明顯。
立邦擁有資源頗多,充當大豬的角色,開始踩踏板。由于在進入時機的選擇上非常恰當,再加之市場推廣手法先進,產品施工簡易,效果比較優勢顯著,立邦開始吃到食物,在2000年以前立邦至少吃到4份以上。
涂料市場被立邦慢慢加熱,食物流量也越來越多,巨大的誘惑吸引了眾多覬覦者。再加上乳膠漆行業進入門檻低,產品技術容易被復制,小豬開始形成,采取等待在食槽旁邊的方法并搶食大豬踩踏板后流下的食物,立邦吃到的食物驟減至不到2成。
實際上,小豬是無意識的采取了等待的態度。為什么說是無意識了?因為對于眾多的小廠家來說,如當時的華潤,一無資金,二無技術,就是想去和大豬一起踩踏板,或者自己去踩踏板,也是力不從心。這種無作為反而不自覺得的幫了小豬,使小豬吃到食物,形成原始積累。
對于立邦來說,是盡了大豬的義務的。因為“智豬博弈”理論主張的是占用更多資源者承擔更多的義務。從這一點上講,中國墻面水性乳膠漆市場的興起,立邦功不可沒。可是這并不是立邦想要的結果,立邦之初花大力去踩踏板,是因為想獨自享用,退一步講,自己先吃到更多的食物后迅速成長為超級大豬,占領到30%以上的市場份額,形成壟斷地位。食物形成并越來越多以后,出現了意料之外的情況:代表眾多廠家的小豬吃到的食物占到九成。更意外的是,出現另一頭大豬多樂士,雖然和自己一起踩踏板,但是搶吃的食物和自己幾乎一樣多。
立邦一邊心有不甘的繼續踩踏板,一邊極度郁悶的想對策,如何治理小豬?于是立邦想到了油性木器漆市場。
啟示:立邦在此役中扮演了大豬的角色,踩動了使食物流下的踏板。小豬形成并無意識的選擇了等待的策略,從而壯大了自己。如果食物為十份的話,立邦踩踏板應吃到至少3份以上的食物,實際上立邦吃到了平均2份以上的食物;豐厚的食物使小豬長大后,搶吃更多的食物,并給立邦形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