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研究攜號轉網配套政策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如果沒有更多的可預期效益,絕大部分消費者將放棄攜號轉網,而選擇正常的換號轉網途徑。”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管理局表示,截至今年1月初,成功進行攜號轉網的手機用戶數已經超過了2萬人,其中超過七成用戶轉入了中國聯通。相關分析人士表示,這一戰績與國外攜號轉網初期轉網人數相比略顯遜色。與之相對的是,近期天津移動和天津聯通內部員工的口水仗激烈,雙方爆出不少爭奪用戶的非正規手段,攜號轉網試點工作陷入膠著。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副總工陳金橋向《通信產業報》(網)記者表示,攜號轉網經過試點的一段時間試行,尤其是天津的雙向轉網策略暴露諸多問題,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在研究配套政策,并適時出臺。
鬧劇背后:轉網動力下降
在攜號轉網之初,天津運營商為了吸引和挽留用戶,出臺了諸多優惠政策,如天津移動的網齡計劃,天津聯通的優惠購機計劃等,但隨著轉網進程的深入,這場爭奪用戶的競爭逐漸轉化為“鬧劇”。
2010年12月7日,天津移動員工在微博上表示,天津濱海申請攜入移動的用戶全部被聯通拒絕;此后,天津移動靜海分公司申請攜入用戶再次全部被聯通拒絕,成為攜號轉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阻擊”。對此,天津聯通相關人士在微博中憤然表示,“看了這個報道我特別氣憤,明明是移動員工批量買聯通卡然后攜入移動的!”隨后,天津聯通副總經理劉克康甚至在其微博上對這場“鬧劇”進行了點評,“情況越來越熱鬧,喜怒哀樂酸狂悶傻等字都不足涵蓋表達。一些運營商對形勢的預估明顯出現了偏差,因此行為出現偏差一定會隨之而來。”
對于這個事件,天津濱海移動相關工作人員向記者否認了天津移動員工批量購買聯通卡并轉入移動網的說法,她告訴記者,天津攜號轉網對轉網用戶有一個最基本的條件限制,即在網六個月以上,因此新開卡根本不可能被通過,也不存在移動批量“偽造”轉網用戶的動機。“即使要轉,那也是半年以后的事情了,現在還得養著這些卡,得不償失。”
這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天津移動確實為攜號轉網布置了相關激勵政策發展一個用戶可以獲得40元獎勵,“但即使沒有發展用戶,公司也不會有什么懲罰措施,沒有硬指標,獎勵措施也并不吸引人。”
與運營商的鬧劇相反的是,天津用戶對于攜號轉網的熱度迅速下降。以濱海為例,在上月轉入轉出高峰期時,大約每天轉出超過30個用戶,轉入用戶數也基本持平,現在一天平均也就七八位用戶咨詢辦理。“營業廳的攜號轉網專席因為工作量不飽和,現在也辦理其他業務。”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政策所研究員馬源認為,攜號轉網兩個月來,從一開始的“天熱海冷”轉變成現在的“天冷海冷”,最主要原因在與天津攜號轉網的繁雜辦理門檻辦理門檻重重,離網成本的提升,直接導致轉網熱情下降。馬源認為,“如果沒有更多的可預期效益,絕大部分消費者將放棄攜號轉網,而選擇正常的換號轉網途徑。”
突擊發展:導致雙失效應
在個人用戶轉網動力不足的情況下,天津運營商開始將目標轉向集團用戶。但由于集團用戶涉及人數多,單個用戶AUPU值更高,使攜號轉網試點出現的技術和業務問題被加倍放大。有調查顯示,攜號轉網的主要挑戰在于維系和爭取高端用戶,高端用戶對品牌的忠誠度能為運營商創造更大的價值,而高端用戶更看重運營商的服務水平。
上述天津濱海移動人士告訴記者,“集團客戶部有大量人手在做攜號轉網,效果也不錯,做一次工作能轉過來一批用戶。”但這也引發了大量后續服務投訴,“比如有一批用戶轉過來之后,集中反映表示接不到聯通的來電了,加上增值業務使用的問題,無法正常使用手機使客戶的感受不佳,既花費了高成本,又沒帶來太好的效果,我們也很被動。”
既耗費了巨大的運營成本,又使高價值用戶體驗不佳,雙失效應使得運營商很無奈,“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臺前熱鬧,臺后為難,只是在做面子工程。” 一位聯通人士表示,雖然此次攜號轉網有7成用戶轉入聯通,但真正的高端用戶仍在少數,“ARPU值在100元以上的應該只占不到20%。”
對此,馬源表示,6個月的試用期使得運營商加強了對用戶的爭搶和鎖定,這也在客觀上使得試點成為未來全國大范圍推廣的樣本和參考意義打折。“運營商很容易通過各種手段來縮小可轉網用戶范圍,或集中突擊發展用戶,帶來的市場反應也非正常反應。”
馬源表示,從國際經驗來看,轉網用戶規模平均將在3%-4%左右,目前運營商為爭奪用戶而采取的各種措施,將使得運營商大幅提升運營成本,內耗嚴重,“為了爭奪這一小部分用戶,這樣做是否值得值得深思。”
刺激轉網成下一步重點
天津通信管理局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近期天津將針對一系列市場競爭特點組織三大運營商召開碰頭會,協商研討下一步攜號轉網方案。該人士表示,無論市場上出現了什么情況,國家政策監管和媒體監督不能被牽著鼻子走,攜號轉網的根本目的在于以單向轉網對強勢運營商實施非對稱管制,以雙向轉網平衡市場格局,為用戶爭取更多自由和權益,兩種方案的最終受益者均應為消費者,“一切應從用戶權益出發,試點目前出現的問題屬于正常,解決試點出現的問題可為全國大范圍推廣積累經驗。”
而據陳金橋表示,新的攜號轉網配套政策將不局限于天津和海南兩大試點,將在全國大范圍推廣的基礎上聚焦更多細節,其中包括更加貼心的轉網體驗,如轉網的“后悔期”時長設置,轉網費用界定,以及轉網后的用戶服務品質不應改變等;另外,也將進一步規范電信運營商之間的競爭形式和手段,細化政策細節,明晰執法工具等。
對此,相關分析人士表示,運營商攜號轉網內部業務辦理流程、業務管理機制和投訴處理機制目前在試點地區界定較寬泛,操作“靈活度”較大,導致運營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利用規范“截留”用戶,在新的政策中,運營商的操作流程和管理機制還需更加“透明化”。
另一方面,尊重用戶轉網意愿將成為新政的核心思想。上述接近電信管理局的人士表示,在試點前期,運營商出于自身考慮,并未做到“積極協助用戶辦理轉網手續”,因此,下一步,將加強市場監管力量,嚴格依法監管,切實維護市場秩序,切實保障用戶合法權益。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管理局表示,截至今年1月初,成功進行攜號轉網的手機用戶數已經超過了2萬人,其中超過七成用戶轉入了中國聯通。相關分析人士表示,這一戰績與國外攜號轉網初期轉網人數相比略顯遜色。與之相對的是,近期天津移動和天津聯通內部員工的口水仗激烈,雙方爆出不少爭奪用戶的非正規手段,攜號轉網試點工作陷入膠著。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副總工陳金橋向《通信產業報》(網)記者表示,攜號轉網經過試點的一段時間試行,尤其是天津的雙向轉網策略暴露諸多問題,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在研究配套政策,并適時出臺。
鬧劇背后:轉網動力下降
在攜號轉網之初,天津運營商為了吸引和挽留用戶,出臺了諸多優惠政策,如天津移動的網齡計劃,天津聯通的優惠購機計劃等,但隨著轉網進程的深入,這場爭奪用戶的競爭逐漸轉化為“鬧劇”。
2010年12月7日,天津移動員工在微博上表示,天津濱海申請攜入移動的用戶全部被聯通拒絕;此后,天津移動靜海分公司申請攜入用戶再次全部被聯通拒絕,成為攜號轉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阻擊”。對此,天津聯通相關人士在微博中憤然表示,“看了這個報道我特別氣憤,明明是移動員工批量買聯通卡然后攜入移動的!”隨后,天津聯通副總經理劉克康甚至在其微博上對這場“鬧劇”進行了點評,“情況越來越熱鬧,喜怒哀樂酸狂悶傻等字都不足涵蓋表達。一些運營商對形勢的預估明顯出現了偏差,因此行為出現偏差一定會隨之而來。”
對于這個事件,天津濱海移動相關工作人員向記者否認了天津移動員工批量購買聯通卡并轉入移動網的說法,她告訴記者,天津攜號轉網對轉網用戶有一個最基本的條件限制,即在網六個月以上,因此新開卡根本不可能被通過,也不存在移動批量“偽造”轉網用戶的動機。“即使要轉,那也是半年以后的事情了,現在還得養著這些卡,得不償失。”
這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天津移動確實為攜號轉網布置了相關激勵政策發展一個用戶可以獲得40元獎勵,“但即使沒有發展用戶,公司也不會有什么懲罰措施,沒有硬指標,獎勵措施也并不吸引人。”
與運營商的鬧劇相反的是,天津用戶對于攜號轉網的熱度迅速下降。以濱海為例,在上月轉入轉出高峰期時,大約每天轉出超過30個用戶,轉入用戶數也基本持平,現在一天平均也就七八位用戶咨詢辦理。“營業廳的攜號轉網專席因為工作量不飽和,現在也辦理其他業務。”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政策所研究員馬源認為,攜號轉網兩個月來,從一開始的“天熱海冷”轉變成現在的“天冷海冷”,最主要原因在與天津攜號轉網的繁雜辦理門檻辦理門檻重重,離網成本的提升,直接導致轉網熱情下降。馬源認為,“如果沒有更多的可預期效益,絕大部分消費者將放棄攜號轉網,而選擇正常的換號轉網途徑。”
突擊發展:導致雙失效應
在個人用戶轉網動力不足的情況下,天津運營商開始將目標轉向集團用戶。但由于集團用戶涉及人數多,單個用戶AUPU值更高,使攜號轉網試點出現的技術和業務問題被加倍放大。有調查顯示,攜號轉網的主要挑戰在于維系和爭取高端用戶,高端用戶對品牌的忠誠度能為運營商創造更大的價值,而高端用戶更看重運營商的服務水平。
上述天津濱海移動人士告訴記者,“集團客戶部有大量人手在做攜號轉網,效果也不錯,做一次工作能轉過來一批用戶。”但這也引發了大量后續服務投訴,“比如有一批用戶轉過來之后,集中反映表示接不到聯通的來電了,加上增值業務使用的問題,無法正常使用手機使客戶的感受不佳,既花費了高成本,又沒帶來太好的效果,我們也很被動。”
既耗費了巨大的運營成本,又使高價值用戶體驗不佳,雙失效應使得運營商很無奈,“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臺前熱鬧,臺后為難,只是在做面子工程。” 一位聯通人士表示,雖然此次攜號轉網有7成用戶轉入聯通,但真正的高端用戶仍在少數,“ARPU值在100元以上的應該只占不到20%。”
對此,馬源表示,6個月的試用期使得運營商加強了對用戶的爭搶和鎖定,這也在客觀上使得試點成為未來全國大范圍推廣的樣本和參考意義打折。“運營商很容易通過各種手段來縮小可轉網用戶范圍,或集中突擊發展用戶,帶來的市場反應也非正常反應。”
馬源表示,從國際經驗來看,轉網用戶規模平均將在3%-4%左右,目前運營商為爭奪用戶而采取的各種措施,將使得運營商大幅提升運營成本,內耗嚴重,“為了爭奪這一小部分用戶,這樣做是否值得值得深思。”
刺激轉網成下一步重點
天津通信管理局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近期天津將針對一系列市場競爭特點組織三大運營商召開碰頭會,協商研討下一步攜號轉網方案。該人士表示,無論市場上出現了什么情況,國家政策監管和媒體監督不能被牽著鼻子走,攜號轉網的根本目的在于以單向轉網對強勢運營商實施非對稱管制,以雙向轉網平衡市場格局,為用戶爭取更多自由和權益,兩種方案的最終受益者均應為消費者,“一切應從用戶權益出發,試點目前出現的問題屬于正常,解決試點出現的問題可為全國大范圍推廣積累經驗。”
而據陳金橋表示,新的攜號轉網配套政策將不局限于天津和海南兩大試點,將在全國大范圍推廣的基礎上聚焦更多細節,其中包括更加貼心的轉網體驗,如轉網的“后悔期”時長設置,轉網費用界定,以及轉網后的用戶服務品質不應改變等;另外,也將進一步規范電信運營商之間的競爭形式和手段,細化政策細節,明晰執法工具等。
對此,相關分析人士表示,運營商攜號轉網內部業務辦理流程、業務管理機制和投訴處理機制目前在試點地區界定較寬泛,操作“靈活度”較大,導致運營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利用規范“截留”用戶,在新的政策中,運營商的操作流程和管理機制還需更加“透明化”。
另一方面,尊重用戶轉網意愿將成為新政的核心思想。上述接近電信管理局的人士表示,在試點前期,運營商出于自身考慮,并未做到“積極協助用戶辦理轉網手續”,因此,下一步,將加強市場監管力量,嚴格依法監管,切實維護市場秩序,切實保障用戶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