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農產品價格止漲回跌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伴隨著11月中下旬國家調控物價的措施接連出臺,最近一周壽光市場的大蒜、生姜等小宗農產品以及大豆、谷物等大宗農產品,相比一個月以前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價格下跌。這些農產品價格的“止漲回跌”到底意味著什么?
部分農產品止漲回跌
全國蔬菜看壽光。11月22日下午,忙碌了一天的中國壽光農產品物流園蔬菜交易管理部經理張南告訴記者,“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部分蔬菜價格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有些品種的跌幅還很大。”
在這個全國最大蔬菜集散地,10月中下旬受韓國“泡菜危機”短期拉動曾經賣到1.6元/公斤的白菜,價格已經回落到了1.06元/公斤,月跌幅達34%;領漲今年農產品行情的大蒜,10月中下旬還能賣到14元/公斤,現在價格也已經回落到了10.6元/公斤,月跌幅達24%;而上周還能賣到6.6元/公斤的生姜,本周也已經跌到了5元/公斤,周跌幅達24%。
壽光部分蔬菜價格的回落,僅僅是近期部分農產品價格回落的一個縮影。事實上,最近一個月以來,蔬菜價格無論是從批發到零售,還是從北方到南方,許多品種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止漲回跌。
新華社全國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系統監測數據顯示,11月9日以來,全國生姜價格降勢明顯,截至11月20日累計降幅為2.5%。分地區來看,超過七成的省(區、市)生姜價格出現回落,其中海南、貴州、青海降幅居前,分別為16.6%、7.9%、7.0%。對廣東韶關、福建龍巖等地市的蔬菜價格監測也顯示,10月中下旬以來,南部沿海地區大部分葉菜價格下降;其中,生菜、油菜、菠菜下降尤為明顯,降幅均超過四成。
有形無形之手雙雙給力
針對本輪部分農產品價格止漲回跌,專業人士認為,近期國家加大了對物價特別是農產品價格宏觀調控的力度,市場這只無形之手也在發揮作用,物價調控已經初顯效果。
11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就穩定物價、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作出部署,除采取確保市場供應、加強補貼、嚴懲惡意炒作等措施外,必要時還將對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產資料實行價格臨時干預。20日,國務院出臺16項具體措施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包括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降低農副產品流通成本、發放價格臨時補貼等。
中信證券農業分析師施亮認為,自今年7月份以來,農產品價格節節攀升,一是全球寬松貨幣政策導致流動性過剩所致,二是部分農產品供給緊張所致。近期大豆、谷物等大宗農產品價格回調,是國際國內相關產品期貨價格下跌和國家調控物價措施雙重因素所致;而白菜、大蒜等蔬菜價格回調,主要是相關蔬菜上市量持續增大所致,而部分地區采取臨時性價格管控和國家接連出臺穩定物價的措施,則進一步強化了這些蔬菜價格回調的效應。
部分農產品下調仍有空間
受訪專業人士認為,隨著國家穩定物價的措施進一步得到貫徹落實,下半年以“溫和上漲”為主線的糧油價格將趨于穩定,而部分蔬菜、水果等農產品價格仍有一定回調空間。
中信證券首席農業分析師毛長青認為,對于小麥、稻谷等“生活必需品”,從基本面來看,今年秋糧繼續豐收,市場供應較為充足;國家儲備量也很大,儲備投放也已經趨于常態化,由流動性過剩和短期需求增長引發的價格“溫和上漲”也已經基本消化,小麥、水稻等主要糧食品種價格將逐步趨于穩定。
此前,國家糧食局副局長曾麗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當前糧食宏觀調控工作的重點是“保供穩價”,既要保證市場供應穩定價格,也要保護好農民利益和種糧積極性,要在二者之間尋找一個最佳平衡點。當前,我國糧食供需基本平穩,庫存比較充裕,供求基本面不支持價格大幅度上漲,國家完全有能力保障市場供應。
食用油上漲的呼聲一度很高,但從11月中旬開始食用油現貨價格全面下跌,加上國內庫存較為充足,國家糧食局從本周開始,陸續安排一定數量的食用油和大豆投放市場,食用油上漲的預期已經被大幅消耗,價格也將趨于穩定。
然而,對于部分前期創下價格新高的蔬菜和水果,業內人士認為,其價格仍存在一定的下調空間。
“但是現在斷言農產品價格全面回調還為時尚早,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上行壓力依然存在。”業內人士認為。
部分農產品止漲回跌
全國蔬菜看壽光。11月22日下午,忙碌了一天的中國壽光農產品物流園蔬菜交易管理部經理張南告訴記者,“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部分蔬菜價格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有些品種的跌幅還很大。”
在這個全國最大蔬菜集散地,10月中下旬受韓國“泡菜危機”短期拉動曾經賣到1.6元/公斤的白菜,價格已經回落到了1.06元/公斤,月跌幅達34%;領漲今年農產品行情的大蒜,10月中下旬還能賣到14元/公斤,現在價格也已經回落到了10.6元/公斤,月跌幅達24%;而上周還能賣到6.6元/公斤的生姜,本周也已經跌到了5元/公斤,周跌幅達24%。
壽光部分蔬菜價格的回落,僅僅是近期部分農產品價格回落的一個縮影。事實上,最近一個月以來,蔬菜價格無論是從批發到零售,還是從北方到南方,許多品種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止漲回跌。
新華社全國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系統監測數據顯示,11月9日以來,全國生姜價格降勢明顯,截至11月20日累計降幅為2.5%。分地區來看,超過七成的省(區、市)生姜價格出現回落,其中海南、貴州、青海降幅居前,分別為16.6%、7.9%、7.0%。對廣東韶關、福建龍巖等地市的蔬菜價格監測也顯示,10月中下旬以來,南部沿海地區大部分葉菜價格下降;其中,生菜、油菜、菠菜下降尤為明顯,降幅均超過四成。
有形無形之手雙雙給力
針對本輪部分農產品價格止漲回跌,專業人士認為,近期國家加大了對物價特別是農產品價格宏觀調控的力度,市場這只無形之手也在發揮作用,物價調控已經初顯效果。
11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就穩定物價、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作出部署,除采取確保市場供應、加強補貼、嚴懲惡意炒作等措施外,必要時還將對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產資料實行價格臨時干預。20日,國務院出臺16項具體措施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包括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降低農副產品流通成本、發放價格臨時補貼等。
中信證券農業分析師施亮認為,自今年7月份以來,農產品價格節節攀升,一是全球寬松貨幣政策導致流動性過剩所致,二是部分農產品供給緊張所致。近期大豆、谷物等大宗農產品價格回調,是國際國內相關產品期貨價格下跌和國家調控物價措施雙重因素所致;而白菜、大蒜等蔬菜價格回調,主要是相關蔬菜上市量持續增大所致,而部分地區采取臨時性價格管控和國家接連出臺穩定物價的措施,則進一步強化了這些蔬菜價格回調的效應。
部分農產品下調仍有空間
受訪專業人士認為,隨著國家穩定物價的措施進一步得到貫徹落實,下半年以“溫和上漲”為主線的糧油價格將趨于穩定,而部分蔬菜、水果等農產品價格仍有一定回調空間。
中信證券首席農業分析師毛長青認為,對于小麥、稻谷等“生活必需品”,從基本面來看,今年秋糧繼續豐收,市場供應較為充足;國家儲備量也很大,儲備投放也已經趨于常態化,由流動性過剩和短期需求增長引發的價格“溫和上漲”也已經基本消化,小麥、水稻等主要糧食品種價格將逐步趨于穩定。
此前,國家糧食局副局長曾麗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當前糧食宏觀調控工作的重點是“保供穩價”,既要保證市場供應穩定價格,也要保護好農民利益和種糧積極性,要在二者之間尋找一個最佳平衡點。當前,我國糧食供需基本平穩,庫存比較充裕,供求基本面不支持價格大幅度上漲,國家完全有能力保障市場供應。
食用油上漲的呼聲一度很高,但從11月中旬開始食用油現貨價格全面下跌,加上國內庫存較為充足,國家糧食局從本周開始,陸續安排一定數量的食用油和大豆投放市場,食用油上漲的預期已經被大幅消耗,價格也將趨于穩定。
然而,對于部分前期創下價格新高的蔬菜和水果,業內人士認為,其價格仍存在一定的下調空間。
“但是現在斷言農產品價格全面回調還為時尚早,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上行壓力依然存在。”業內人士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