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讓“劉老根”全國連鎖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余勝海
靠電視劇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后,趙本山并沒有像其他明星那樣頻繁地走秀,或者愛上張揚的奢侈生活,反倒是用心研究自身的產業價值,并且大膽投資,果斷將賺來的錢用在新的產業項目上。“劉老根大舞臺”便是這種指導思路下的產物,如今的“劉老根大舞臺”已經成為沈陽的一張城市名片,年收入超過5000萬元。
2001年正月十五的那一夜,藝人趙本山變成了一名“創業者”,開始悄悄地構建著一個屬于他的演藝王國。這里既有中國老戲班兒的規矩、情分、做派,又主動學習現代企業的制度和法則。這個機構名為本山傳媒集團,以舞臺演出為主業,同時經營影視制作、電視欄目、藝術教育等業務,橫跨不同領域和表現形式。8年時間,他構建起了一個橫跨演出、電視劇、教育、旅游的演藝產業王國。
眼前的趙本山不是徐老蔫、黑土,不是劉老根、馬大帥,而是劉老根大舞臺的主宰者。目前,這個舞臺已經在全國開了9家連鎖劇場。趙本山,一個東北山溝里吃百家飯長大的孤兒,從1990年起連續19年登上春晚,他把一個草根藝人的輝煌演繹到了極致。但這并不是他人生的全部。
《劉老根》在央視一套的熱播,極大地增強了趙本山做強做大東北方言文化的信心。從2002年開始,趙本山租用沈陽中街上的大舞臺劇場舉辦二人轉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2007年12月,趙本山更以2269.72萬元的價格,購得沈陽大舞臺劇場的所有權,如今那里已成為沈陽生意最火的“劉老根大舞臺”。此外,由趙本山打造的“劉老根大舞臺”,還在沈陽其他三個場子里天天演出,有同行曾給沈陽四家二人轉場子算了筆經濟賬,“劉老根大舞臺”在沈陽的三家劇場的年收入就超過4600多萬元,而群眾影劇院的二人轉場子日收入近萬元,四家加起來就有近5000萬元的年收入。
目前,“劉老根”已經被趙本山在國家工商總局申請為注冊商標,不僅有效保護了自身的合法權益,也為品牌價值的累積找到了實現的載體。據業內人士估測,“劉老根”這個品牌的價值至少在1000萬元以上。
趙本山說:“如果我有足夠的精力、足夠的錢、足夠的演員,我會讓大舞臺像麥當勞一樣,在全國連鎖經營。10年后,我在各個省會都有一家大舞臺,你想那是一種什么力量。如果我有30個舞臺,這一晚上會產生多少價值?”
2009年,進一步做大劉老根大舞臺仍然是本山傳媒的核心,演出業是整個集團的主業。從2003年做第一個劇場開始,劉老根大舞臺就以每年新開一個的速度進行連鎖經營。到目前為止,已開了9家,有的是本山傳媒自己經營,有的是其他劇場加盟。趙本山曾經說,如果他有足夠的精力、足夠的錢、足夠的演員,他會讓大舞臺像麥當勞一樣,在全國連鎖經營。“10年后,我在各個省會都有一家大舞臺,你想那是一種什么力量。如果我有30個舞臺,這一晚上會產生多少價值?”趙本山說。
不過,即使是位于沈陽中街的“旗艦店”,也是剛剛開始走向專業化經營。2008年,趙本山帶著總裁班子到拉斯維加斯、好萊塢考察。“我讓他們看看好萊塢聲光電的運用,他們演出沒開始前就有表演秀了。”趙本山說。回來后,趙本山把東北文化和好萊塢、百老匯的方式結合起來,在“旗艦店”二層的玻璃櫥窗里放了一頭拉磨的驢,并專門為這頭驢做了一個升降機。演出正式開始前一個小時,就開始有兩對演員在櫥窗里表演,招呼過往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