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企業如何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中國經濟周刊
美國次貸危機蔓延成為金融危機,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經濟和貿易產生了重大影響。就我國的出口而言,金融危機的負面效應日漸顯現,并仍將在一定時期內持續。國內出口企業如何正確認識金融危機的沖擊及其后果,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在降低風險、減少損失的前提下謀求更好的生存和發展,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課題。
正確評估金融危機對企業出口所造成的影響
事實上,國內理論界和企業界對美國金融危機可能會對中國出口產生的破壞力和沖擊力估計不足。從美國次貸危機的發生直到2007年下半年,由于其影響尚未充分彰顯,不少人樂觀地認為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影響不大。受這種觀點的影響,一些出口企業未能未雨綢繆,及早采取措施應對。以至于在進入2008年以后,面臨日趨惡化的出口環境和不利的經濟形勢,束手無策,損失慘重;有些出口企業就此破產倒閉,可謂教訓深刻。
美國金融危機始發于金融領域,不少金融機構陷入危機甚至有一部分倒閉,導致了金融機構的“惜貸”及信用危機,從而惡化了工商企業的融資環境。同時,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的下跌造成消費者財富縮水,有效購買力下降,雙重影響使美國的實體經濟下滑在所難免。
金融危機使美國消費者的消費能力迅速萎縮,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作為中國商品最重要的出口國之一,美國經濟下滑和消費萎縮直接導致中國出口企業訂單減少。
金融危機在直接影響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同時,還通過對歐盟、日本以及世界經濟貿易產生影響,可能進一步減弱中國對歐盟、日本的出口增長。當前,歐元區經濟增長前景趨淡,日本經濟再度陷于停滯,新興經濟體增速高位回落,可能長期處于低迷狀態,對我國出口造成更大的外壓。
金融危機加大了我國企業的出口風險。我國出口企業在與美國進口公司交易時,對方因資金周轉困難,延長付款時間的現象比較常見。更有甚者,因為資金鏈斷裂造成進口方公司破產,使國內出口企業貨款無法收回,出口企業壞賬數量急劇增加。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數據表明,2008年上半年,在一些省份,該公司收到來自企業出口美國的報損案件及報損金額比去年同期增長幾倍。
金融危機使貿易保護主義加劇。金融危機使美歐經濟增長前景擔憂,企業銷售下降、利潤下降、開工不足、失業率上升,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預計未來一段時間美國對華反傾銷、技術性、標準性、綠色的貿易保護手段會更加頻繁出現。
總之,我們的出口企業要清醒地認識到,美國金融危機短期內難以見底,并將進一步拖累全球經濟,世界經濟減速不可避免。這決定了在短期內外需將會繼續減弱,我國企業出口的成本上漲,難度增加,風險提高,交易環境變差,以往出口的高速增長將難以為繼,未來經濟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這種環境中,出口企業惟有面對現實,積極調整,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來應對危機,度過難關。
應對金融危機的思路
筆者認為,出口企業結合自身的實際,可考慮以下思路進行調整,以應對美國金融危機的沖擊。
1.出口市場多元化
面對美歐市場衰退,出口企業應開拓新的市場領域,爭取把損失降到最小。從目前來看,中國對美國出口金額增速下降最為明顯,對歐盟日本次之,而對拉美和非洲等發展中地區的出口金額則影響不大。我們應有意識開拓新興市場,通過新興市場的增長來彌補發達市場的下降,借助市場多元化減小金融危機的影響。
2.產業升級,積極參與產業鏈上游的國際競爭
在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出口生意不景氣的情況下,如果繼續墨守成規、繼續在產業鏈下游進行低價格、低技術含量的拼殺,這樣的出口企業,將無法熬過這個全球經濟下滑的冬季,難逃被淘汰的命運。有能力的出口企業要通過科技研發、技術創新、品牌建設積極參與產業鏈上游的國際競爭。如果能夠借金融危機之機將“中國制造”進行產業升級、產品更新,變成“中國創造”,那么我們的企業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這次危機,而且能夠在世界經濟復蘇后脫胎換骨,更上層樓。
3.主動出擊,開展跨國收購
這是由于金融危機導致美國金融市場流動性緊張,部分企業陷入了暫時的困境,增強了原股東出售的意愿,降低了美國企業的估值,更削弱了美國國民和政府對外資并購可能存在的排斥心態,從而降低了收購的政治性風險,一些歐洲企業也存在相似的情況。這給我國企業提供了很好的并購機會,同時,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也為我國企業海外擴張提供了有利條件。一些國外知名企業擁有知名品牌和成熟強大的國際營銷網絡,具備較強的研發能力,而這恰恰是中國企業所缺乏的,如果我國出口企業能夠選擇美國歐洲同行成功地并購,整合優質資源為我們所用,會極大地促進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目前,國內已有成功的收購案例,值得出口企業借鑒。
4.做強品牌轉內銷
數量龐大的中國出口企業正普遍面臨人民幣對美元升值、銀行貸款利率上漲、出口退稅率下調、原材料漲價、勞動力成本提高的困擾。出口產品提價的力度趕不上成本上漲的幅度,出現了企業不敢接出口訂單的現象,中國產品在國外已經失去了價格優勢。
在此情況下,已經有一些出口企業采取了做強品牌轉攻內銷市場的策略,一旦成功,企業將擺脫在出口市場低價競爭的僵局。從宏觀背景來看,我國經濟結構也正在進行大的結構調整,擴大內需被提高到了與出口、投資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地位,出口企業加大投入轉型做內銷也就順理成章。當然,這種轉型決非易事,需要較高的資本投入、正確的策劃、較強的執行能力。同樣,也意味著要面臨較大的轉型風險,但有所作為總勝過坐以待斃。
5.收縮戰線,相機而動
由于我國出口企業眾多,實力及資源稟賦不盡相同,有些企業可能沒有決心或能力選擇前述策略。盡管如此,還是應該量力而行,有所作為,以避免可能產生的更大損失。比如說,將生產廠轉移到東南亞等成本比國內低的國家;壓縮訂單,減小生產和出口規模,待形勢好轉再擴大;至于那些實力弱、無法轉移成本上漲壓力、完全缺乏出口銷售網絡、在國內沒有市場的企業,應痛下決心,壯士斷腕,關閉企業,變現資產,另謀出路,也許是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