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經濟復蘇確立後 人民幣將重返升值軌道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表示,一旦經濟復蘇確立 ,中國政府將退出當前極度寬松的經濟刺激政策,人民幣將重新開始小幅升值。
金融危機在2008年中期加劇以來,中國事實上讓人民幣兌美元一直盯緊在6.83元左右,意在保護出口業并保證財政穩定。
巴曙松對路透電視表示,隨著經濟復蘇最糟糕的階段結束,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框架內,人民幣很可能重返“雙向波動、小幅升值”的軌道。
既然中國政府將停止人民幣升值作為應對經濟危機的系列措施之一,那麼一旦經濟企穩後,人民幣也將隨經濟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而重返升值軌道。
自中國政府2005年7月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上調2.1%之後,至2008年中期人民幣升值近20%。
巴曙松認為,人民幣雙向波動,實現靈活小幅升值,有助于調整中國經濟結構。人民幣升值有利于刺激國內消費需求,并平衡外需。
巴曙松也是中國銀行業協會(CBA)的首席經濟學家,他稱中國政府還需要更強勢的人民幣減輕價格壓力,尤其是進口導致的物價壓力。
但他表示,人民幣不太可能大幅升值,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僅靠調整匯率無法解決中國經常和資本賬戶大量盈馀問題。
10月8日路透調查顯示,市場也預期人民幣兌美元匯價在未來十二個月將出現穩步升值至6.75元。
明確時間表
巴曙松認為中國政府應出臺明確的時間表,提高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地位,此舉將有助于敦促相關部門及時出臺政策。
“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比重在增加,國際資本流動體系里中國的作用也越來越大,但國際市場上人民幣本身的作用以及人民幣資產都可忽略不計,這是嚴重的不相匹配,”巴曙松表示。
他并表示歷史證明制定時間表意義重大,之前正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這一預期才推動決策者徹底改革銀行體系。
“在1997年和1998年,中國銀行體系被視為中國經濟的定時炸彈,”他表示,“但現在大家都認為中國銀行業在應對經濟危機方面是領先者。”
中國一直以各種方式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人行已經同六個國家的央行簽訂了外匯掉期協議,價值高達6,500億元。香港和澳門已經開始試行人民幣貿易結算。財政部也已經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國債。
但巴曙松表示北京需要推出更多的人民幣工具,鼓勵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
“國外出口商收到人民幣之後怎麼辦?中國需要有人民幣(金融)產品市場,這樣外國人民幣持有者就不用只是把錢存入銀行了,”他表示。
香港試驗田
巴曙松表示,香港作為人民幣國際化首要試驗田的地位將保持不變。
巴曙松說,既然財政部已經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國債,為什麼不讓企業也這麼做。對中國經濟和人民幣前景看好,會令人民幣保險業務在香港頗受歡迎。
說到國內經濟,巴曙松表示中國不會改變寬松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基調。
“動態微調是主要的方法……公開市場操作應是動態微調的主要工具。”
“其他的像存款準備金和利率等工具可能會是第二位的,因為不如公開市場操作那麼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