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的發展之道
近年以來國內開始流行一個新的詞匯——中國創造。中國商務部長薄頤來常用一個案例來說明中國制造變革之必要性。據外貿統計,中國要賣8億件襯衫才能換回一架波音飛機。8億件襯衫所占用的社會資源何期龐大,中國制造產業效益創造能力何其低微,令人痛惜。很顯然,無論是民族的崛起還是企業的騰飛,創造的含金量遠遠高于制造。于是乎,中國創造論壓倒中國制造論。從政府到企業,從主管官員到企業領導人,言必稱中國創造。
如果不從歷史的角度解讀,我們確實無法發現這里邊有什么問題存在,畢竟,創造是智慧、制造是體力,兩者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如果我們站在歷史長河、站在世界發展的視角來看待的話,結論會略有不同??v觀歐、美、日、韓產業發展所走過的階段和道路,我們驚人的發現,它們的軌跡幾近一致,唯一不同的只是時間的早晚。我們考察與我們一衣帶水,現代經濟發展的典范日本和韓國的產業發展歷史就會發現,它們都走過了一條從初級制造到高級制造,再到創造的必然之路。日本在20世界50、60年代走的就是現在中國正在走的初級制造之路,此后70年代,它將初級制造遷到了東南亞,本國則重點發展高級制造和創造性的研發。日本90年代以來所獲得的產業競爭優勢,完全是70、80年代集體投入創造研發帶來的必然結果;韓國也不例外,韓國直到80年代才開始轉向高級制造和創造,幾十年前未雨綢繆的巨大投入,才換來了今天的韓國汽車、數碼電子等高科技產品風靡世界。
看完日、韓產業發展歷史之后,我們再來看看中國。中國現在無疑是站在一個門檻上,準確的說是站在初級制造與高級制造的門檻上,正在準備進入高級制造的門檻。如果在這個時候大談創造,省略高級制造這個重要階段,似乎有“大躍進”的嫌疑,并不能真正幫助中國早日迎來中國創造這個嶄新的時代。時至今日,中國才剛剛開始準備轉型,剛剛向創造研發傾斜資源,這個時代的投入,只有在10、20年之后,才會慢慢收獲,而不是現在。試問沒有播種,又哪來收獲呢?
其實,有一個數據最能說明這個問題。2004年,我國的發明專利申請為13萬件,有一半來自跨國公司。從專利構成看,中國人申請100件專利中,只有18件是發明專利,而國外企業申請的100件中就有86件是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請注意,我國18件是用“發明專利”,而國外86件在發明專利前面加了“技術含量較高”的定語,這從另一側面告訴人們,中國企業的18件發明專利的技術含量很低。
其實,中國先天的天時、地利和后天的人和三方面的屬性,決定了中國比歐、美、日、韓更需要經歷制造特別是高級制造這條必經之路,只有走過高級制造這個階段,才可能迎來全新的中國創造階段。
不談中國創造之天時、地利與人和因素
中國現階段的歷史階段不適合談中國創造。自從1980年代開始推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代產業建設僅僅只有20來年的歷史,積累還非常薄弱。在大多數產業領域,中國都停留在簡單的生產制造階段,企業的重心仍然是提升制造工藝、降低制造成本等系列問題。反觀國外,歐、美用了上百年的積累才順利的從制造逐漸車向創造,日本、韓國也用了近50年的時間才走完這條道路。而中國,到現在為止僅僅只走了20來年,很顯然是遠遠不夠的。這個時候談中國創造,先天不足,時機不當。
這個時候,我們的重心應該是如何從初級制造向高級制造轉型,應該是如何提升制造的技術含量和利潤水平,而不是當前無法落地的中國創造。近年以來沸沸揚揚、層出不窮的中國制造產品缺陷問題,就揭示了這一課題的重要性。就在8月份,因為675000件芭比娃娃玩具中的涂料鉛含量超標問題,制造商佛山利達玩具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樹鴻在工廠倉庫自縊。這中是一個較為極端的案例,還有大量因為產品環保的問題造成的損失更是不計其數。僅以晉江運動鞋為例,每年因為產品環保上的貿易壁壘而導致產品被退貨、就地銷毀的事例不下近百起。
當前世界產業分工決定了中國“世界工廠”的角色定位。21世紀初整個世界產業分工最大的趨勢就是聚焦亞洲,而中國更是亞洲的發動引擎。中國將承擔其中至少2/3的制造業務。特別是隨著中國全球地位的提升和貿易環境的改善,中國將逐漸完成制造產業的升級,將低利潤、低水平、高污染的初級制造向印度、越南、非洲等地轉移,保持高級制造,中國將致力于成為世界高級制造業的全球基地。
中國是人口大國,這一點決定了當前階段更適合談中國制造。中國擁有世界近1/4的人口,制造業人力資源極其充沛,具有不可比擬的全環競爭力;更何況,中國推行了20多年的現代產業發展也成功的培養了足夠的、成熟的產業工人?;谶@兩個原因,中國更適合在當前階段重點推行中國制造。如果這個時候就專注推行中國創造,這么多的產業工人如何安置將會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
向德國制造學習
當前中國的制造只是制造的初級階段,只是一些低水平、低標準、低要求的制造,諸如鞋、服、玩具等利潤微薄的日用品制造,像汽車、精密儀器、IT數碼等高標準、高要求的制造還不成熟、不完善。有一位留學德國的財經界人士講了一個案例。他在德國的車是一輛5年的二手車,他接著開了3年依然光亮如新?;氐絿鴥群?,他買了一輛由國內生產的外資品牌車,只開了3年,漆面就泛黃、無光甚至有剝落的趨勢。同一品牌,只因制造國家不同,相距十萬八千里。
當前,中國制造最迫切的課題就是如何從初級制造向高級制造轉型。要完成這個轉型,就需要廣泛的學習,這里邊,我們提倡向德國制造學習。
向德國制造學精神。德國人是出了名的嚴謹,德國的產品更是以精工細作著稱于世。德國制造為了品質,甚至不惜錯過種種機遇。2005年西門子手機6月西門子手機以3億歐元出售明基,德國制造的嚴謹精神成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所有手機廠商中,產品推廣的速度往往都放在第一位,只有德國西門子把品質放在第一位。譬如在其M55款推出前,光是外殼顏色的涂料就反復測試了數百次,再加上其他測試,這款手機的研發周期拖了9個多月,該產品上市時同類手機已過銷量旺盛期,白白錯過了市場機會。2005年正是中國的折疊手機年,而西門子由于要求嚴格控制質量,在出廠前的控制測試需要實驗打開合蓋數十萬次不能損壞才能生產手機,導致因成本和時機問題西門子一直沒有大規模地推出過折疊手機,而與此同時韓國三星卻因折疊手機成為中國手機的霸主之一。德國的這種嚴謹的制造精神同樣體現在汽車上。大眾汽車在中國的每一個小的改變都要率先在德國試驗達二年之久,這也是導致大眾汽車進入中國市場若干年來因產品“食古不變”而被后來的通用、一汽、豐田迎頭趕上的重要原因。
向德國制造學標準。德國是一個標準的國度,大大小小的標準不計其數,大到精密器械,小到家庭起居,都有嚴謹的標準流程。這種嚴謹標準套用一句中國古話,就是“增之一分則肥、減之一分則瘦”。在德國,甚至家庭主婦煮一枚雞蛋也要用量具精確衡量水的份量,以評估是否用水過少或過多,是否會影響雞蛋的烹煮效果。德國的主婦位也往往會在下面條時,用一個天平秤來測量所下面條的份量,以保證份量適中。
向德國制造學職業教育培訓模式。德國精工制造的強大保障就是其高度成熟的職業教育培訓模式。德國長期以來推行雙軌教育,將理論教育與企業培訓結合為一個整體,在此模式的引導下,德國企業內部的內部培訓機制幾乎是世界上最完備的。德國企業提供給每個人在不同的部門、不同的職位工作的機會。而職業學校的學生在成為工程師之前,有很多的技能培訓,這種培訓不僅僅是在學校,更重要的是在企業中,學生們必須同時在學校學習理論、技術和在企業中實踐不少于4天。另外,每一次的崗位變動,每一次的職位提升,都必需率先完成規定的培訓,幾乎每個德國產業工人一輩子都在不斷的培訓學習當中。據統計,平均一個德國產業工人一生中將接受大大小小的職業培訓約100多次。正是這種一流的職業教育培訓模式,造就了德國制造的世界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