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GE領導傳承之謎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很多中國企業在領導力傳承上秉承“選領導只是幾個人的事”。在GE看來,這種思想最要不得。
如今,伊梅爾特已成為了繼韋爾奇之后又一顆企業界的新星,他再一次驗證了GE當之無愧“世界級CEO的搖籃”。不僅如此,更令人驚詫的是,連伊梅爾特下屬的各級領導都不亞于韋爾奇時代。(見本刊2007年第11期)
誰又能想到,早在六年前剛履新的杰夫·伊梅爾特簡直是個徹頭徹尾的“倒霉蛋”:上任之后第二天就發生了“9·11”事件,而后安然、世通大企業丑聞層出不窮,經濟衰退,社會一蹶不振。當時,面對站在韋爾奇光環壓力下的伊梅爾特,人們對其前景難免露出了一些憂慮。
然而,事實早已將憂慮擊得粉碎。
在嚴峻的挑戰下,GE實現出色領導力傳承的秘密何在?
傳承不是繼承
令研究者失望的是,具有130多年領導力發展歷史的GE并不能拿出一個可以復制的教條來告訴其他企業,選擇什么樣的背景、性格、管理態度的人作為領導者會對企業發展有益。恰恰相反的是,很多美國本土企業曾經在多年前這樣做了,可是導致的結果就是:由于固定性格的領導管理固定不變的業務,最后扼殺了改革的動力。因此這些企業今天大部分已經不復存在了。
不把傳承當成繼承,這是GE“沒有選錯一次接班人”的潛在原因。這些CEO們的性格、處事、管理態度截然不同,因此也給GE烙上了不同時代特點的新烙印,使得這樣一個龐大的機構在百年來生生不息。
GE不僅在全球CEO的選拔中遵從這個原則,在各部門、甚至小組領導的選拔中,都有意無意提拔著“不同的人”,這些中層領導們在GE內部構成了互補的態勢,互相牽制,互相彌補。他們的迥異風格時時在調整企業的風格,避免了在GE這個年齡多發的大企業病。
那么除了求異原則呢?GE就真的沒有一個統一標桿嗎?
“我們喜歡榜樣的力量,因此會尋找一些榜樣性質的領導者。”GE亞洲首席教育官戴一楠告訴《中外管理》,“他們的特點是:具有遠見、鼓舞人的能力。這些才是(領導者)真正需要傳承的,就是榜樣精神。”
“榜樣精神”是GE在繼任者身上尋找的核心基因。在此之后,GE自身要做的,就是想方設法幫助榜樣去放大優點,隱藏缺點,釋放自身最大的潛能。
“流水線”生產領導力
然而“榜樣精神”僅僅是精神力量,不可能成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即便是專業技術人員出身的領導者,也不可能對企業運作中的每一個環節都了如指掌。這時,GE的“秘密武器”便顯出了功效。
用基礎生產中的流水線加工方式培養具有超強領導力的領導者,正是GE的獨家法寶。從傳統意義上講,戴爾才是流水線的代表企業,無論是產品的生產、銷售還是員工崗位的存在意義,這都應該是工業化大生產的標志。然而,在人才培養方面,GE卻掌握著另一種隱性的流水線,企業正是用這個“流水線”實現了最佳領導力生產的第一步。
自韋爾奇時代開始,GE就倡導全體員工的工作延伸,即兩年一次的換崗,盡管伊梅爾特認為員工應該做行業專家,盡量減少變動,但是管理者的換崗制度卻一直都未被動搖。管理者通常會在GE六個業務部門中(商務融資、基礎設施、工業、醫療、NBC環球、消費者金融)選擇其中三個,以及兩個職能部門(市場部、營銷部)進行輪崗工作。
這樣做最明顯的好處就是可以進一步考察。GE認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應該可以完成更多的新任務。只有通過了流水線的層層加工,才有可能去獨立管理GE的一個部門甚至整個企業。
一個合格的GE領導者必須要至少熟知三個業務部門的工作狀況,和市場、銷售兩個主要陣地,據說這一點深得銷售出身的伊梅爾特的歡心。
因此,當GE的管理層離任產生空缺,企業內部永遠都不乏可擔綱重任者,也正是因為這樣,由于管理層對彼此業務的熟知,身材龐大的GE也并沒有出現“兩條腿向前、兩條腿向后”的尷尬局面。
10%的決定力量
當然GE的秘密遠不僅于此。美國《財富》周刊評價GE的企業大學(克勞頓村管理學院)為“美國企業界的哈佛”。和哈佛在公眾心中的婦孺皆知的形象相比,這個坐落于紐約州哈得遜河邊的學校由于其從不對外開放的特質,更具有一絲神秘的氣息。
每年在克勞頓村培訓的高級管理層占GE總領導級別人數的10%,培訓是針對管理者之中的高潛質人群所進行的。
盡管這已經是全球頂尖的領導力培訓,最終對領導力本身提升的作用也只有10%,因為在教授、示范和激發之后,更多的技巧是需要在日后不斷磨練、實踐中成熟的。
雖然這10%看似很少,但是GE認為,它決定了領導者日后大部分的工作水準。
和大部分企業大學的內訓相類似,克勞頓的培訓非常具有針對性。因為它是基于職業過渡點而設立的,共有六大核心課程。這些課程不僅重視專業知識技能的培訓,比如和GE業務息息相關的金融培訓,而且還注重應用方面的訓練。所有的技能培訓都有應用的部分,通過模擬場景,來訓練領導者的應對能力。在后期, GE讓這些學員切身接觸到產業部門領導人甚至董事長核批的實際業務,真正做到了市場和教學的良好接軌。
“克勞頓村的訓練更強調擴大管理者的‘榜樣精神’。而這一點恰恰也是和GE的‘選秀’宗旨保持了一致。”戴一楠如是說。
為了使培訓更行之有效,GE將課程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個統一的培訓,各種性格、背景、級別的管理者按業務分類成為團隊接受訓練,主要的目的就是教授管理者如何可以做到“榜樣”的力量,如何去有效地影響別人。由于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和管理風格都有差異,因此混合上課可以使他們之間更好地進行相互學習和效仿。第二部分就是針對一些高級領導者,根據個人的特質、設定不同的方案,對他們進行培訓。
伊梅爾特曾經就在這里學習過,而今他又同樣被稱為克勞頓村的明星教員。在這里,像他這樣教師兼高官的比例占了整個授課人員的50%,可見GE是決心要把“榜樣精神”在領導力傳承的整個過程中自上而下地貫徹到底了。
全面撒網,重點捕魚
反觀中國老板,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老板,在談及領導力傳承之時,常常面露難色,所抱怨的通常要么是企業沒有適合做管理者的人,要么是選中了做管理者的人,可是那個人越看越不順眼。
其實這都說明了中國企業在領導力傳承上陷入的一個誤區——“選領導只是幾個人的事”。在GE看來,這種思想最要不得。
對于企業而言,人才培養應該是全面的。這個全面不僅體現在培養內容的全面性,更要在培養目標的范圍上實現全面性。在GE,只要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加盟之后就會有一個類似于管理者輪崗實習的“兩年”項目,只不過是其“小學版”。在這里,GE會著重告訴他們一些基礎的技能,比如:在這個職位需要什么技能、什么職位,而跨能力、跨職位又需要什么能力。
很明顯,這兩年對于一個新畢業的學生來說是艱難的過渡期。有的人會在這兩年低迷,那么對于這些人,就像在學校重修課程一樣,GE會讓他們再接受兩年的培訓,而對于那些在這期間“才露尖尖角”的優秀人才,將會被看成是企業潛在的領導者。
除此之外,GE還成功地采用了績效測控的方法,在GE的年度考核當中,管理層會針對本年度業績優秀,以及那些為其他員工做出榜樣的員工進行二度考核,提問的問題多是針對個人素質提升和自我管理的,其中的三大經典問題幾乎囊括了對于一個人才是否優秀、自信的全部定義:你的優勢是什么?你的成就是什么?你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而在此之后,對于高層頗為滿意的一批人,GE會毫不吝嗇地對他們進行獎勵,包括增加薪酬以及分配予誘人的股票、期權。
其實獎勵只是第一步,GE遠遠有比這更長遠的打算,那就是給這些人提供去克勞頓管理學院進修的機會,也就是說,通過考核,在全體員工的身上尋找潛在的領導力,這才是GE獎勵機制的核心所在。
當然,為了使“網中的這些魚兒”普遍素質較高,GE會時刻和員工進行溝通,根據員工不同的崗位進行交流,力圖使每個人都了解到本部門、甚至整個GE現在的運營狀況,以及未來的走向。在溝通中,如果發現員工會出現懶散懈怠的工作狀態,GE就會通過一些挑戰來激勵員工,使員工更好地完成自我提升,可見GE十分重視員工的個人成長,因為,沒有高素質的員工,也就沒有高素質的企業。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GE多樣式的領導力傳承培養方式,對于困惑中的中國企業,不失為學習的榜樣。
如今,伊梅爾特已成為了繼韋爾奇之后又一顆企業界的新星,他再一次驗證了GE當之無愧“世界級CEO的搖籃”。不僅如此,更令人驚詫的是,連伊梅爾特下屬的各級領導都不亞于韋爾奇時代。(見本刊2007年第11期)
誰又能想到,早在六年前剛履新的杰夫·伊梅爾特簡直是個徹頭徹尾的“倒霉蛋”:上任之后第二天就發生了“9·11”事件,而后安然、世通大企業丑聞層出不窮,經濟衰退,社會一蹶不振。當時,面對站在韋爾奇光環壓力下的伊梅爾特,人們對其前景難免露出了一些憂慮。
然而,事實早已將憂慮擊得粉碎。
在嚴峻的挑戰下,GE實現出色領導力傳承的秘密何在?
傳承不是繼承
令研究者失望的是,具有130多年領導力發展歷史的GE并不能拿出一個可以復制的教條來告訴其他企業,選擇什么樣的背景、性格、管理態度的人作為領導者會對企業發展有益。恰恰相反的是,很多美國本土企業曾經在多年前這樣做了,可是導致的結果就是:由于固定性格的領導管理固定不變的業務,最后扼殺了改革的動力。因此這些企業今天大部分已經不復存在了。
不把傳承當成繼承,這是GE“沒有選錯一次接班人”的潛在原因。這些CEO們的性格、處事、管理態度截然不同,因此也給GE烙上了不同時代特點的新烙印,使得這樣一個龐大的機構在百年來生生不息。
GE不僅在全球CEO的選拔中遵從這個原則,在各部門、甚至小組領導的選拔中,都有意無意提拔著“不同的人”,這些中層領導們在GE內部構成了互補的態勢,互相牽制,互相彌補。他們的迥異風格時時在調整企業的風格,避免了在GE這個年齡多發的大企業病。
那么除了求異原則呢?GE就真的沒有一個統一標桿嗎?
“我們喜歡榜樣的力量,因此會尋找一些榜樣性質的領導者。”GE亞洲首席教育官戴一楠告訴《中外管理》,“他們的特點是:具有遠見、鼓舞人的能力。這些才是(領導者)真正需要傳承的,就是榜樣精神。”
“榜樣精神”是GE在繼任者身上尋找的核心基因。在此之后,GE自身要做的,就是想方設法幫助榜樣去放大優點,隱藏缺點,釋放自身最大的潛能。
“流水線”生產領導力
然而“榜樣精神”僅僅是精神力量,不可能成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即便是專業技術人員出身的領導者,也不可能對企業運作中的每一個環節都了如指掌。這時,GE的“秘密武器”便顯出了功效。
用基礎生產中的流水線加工方式培養具有超強領導力的領導者,正是GE的獨家法寶。從傳統意義上講,戴爾才是流水線的代表企業,無論是產品的生產、銷售還是員工崗位的存在意義,這都應該是工業化大生產的標志。然而,在人才培養方面,GE卻掌握著另一種隱性的流水線,企業正是用這個“流水線”實現了最佳領導力生產的第一步。
自韋爾奇時代開始,GE就倡導全體員工的工作延伸,即兩年一次的換崗,盡管伊梅爾特認為員工應該做行業專家,盡量減少變動,但是管理者的換崗制度卻一直都未被動搖。管理者通常會在GE六個業務部門中(商務融資、基礎設施、工業、醫療、NBC環球、消費者金融)選擇其中三個,以及兩個職能部門(市場部、營銷部)進行輪崗工作。
這樣做最明顯的好處就是可以進一步考察。GE認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應該可以完成更多的新任務。只有通過了流水線的層層加工,才有可能去獨立管理GE的一個部門甚至整個企業。
一個合格的GE領導者必須要至少熟知三個業務部門的工作狀況,和市場、銷售兩個主要陣地,據說這一點深得銷售出身的伊梅爾特的歡心。
因此,當GE的管理層離任產生空缺,企業內部永遠都不乏可擔綱重任者,也正是因為這樣,由于管理層對彼此業務的熟知,身材龐大的GE也并沒有出現“兩條腿向前、兩條腿向后”的尷尬局面。
10%的決定力量
當然GE的秘密遠不僅于此。美國《財富》周刊評價GE的企業大學(克勞頓村管理學院)為“美國企業界的哈佛”。和哈佛在公眾心中的婦孺皆知的形象相比,這個坐落于紐約州哈得遜河邊的學校由于其從不對外開放的特質,更具有一絲神秘的氣息。
每年在克勞頓村培訓的高級管理層占GE總領導級別人數的10%,培訓是針對管理者之中的高潛質人群所進行的。
盡管這已經是全球頂尖的領導力培訓,最終對領導力本身提升的作用也只有10%,因為在教授、示范和激發之后,更多的技巧是需要在日后不斷磨練、實踐中成熟的。
雖然這10%看似很少,但是GE認為,它決定了領導者日后大部分的工作水準。
和大部分企業大學的內訓相類似,克勞頓的培訓非常具有針對性。因為它是基于職業過渡點而設立的,共有六大核心課程。這些課程不僅重視專業知識技能的培訓,比如和GE業務息息相關的金融培訓,而且還注重應用方面的訓練。所有的技能培訓都有應用的部分,通過模擬場景,來訓練領導者的應對能力。在后期, GE讓這些學員切身接觸到產業部門領導人甚至董事長核批的實際業務,真正做到了市場和教學的良好接軌。
“克勞頓村的訓練更強調擴大管理者的‘榜樣精神’。而這一點恰恰也是和GE的‘選秀’宗旨保持了一致。”戴一楠如是說。
為了使培訓更行之有效,GE將課程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個統一的培訓,各種性格、背景、級別的管理者按業務分類成為團隊接受訓練,主要的目的就是教授管理者如何可以做到“榜樣”的力量,如何去有效地影響別人。由于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和管理風格都有差異,因此混合上課可以使他們之間更好地進行相互學習和效仿。第二部分就是針對一些高級領導者,根據個人的特質、設定不同的方案,對他們進行培訓。
伊梅爾特曾經就在這里學習過,而今他又同樣被稱為克勞頓村的明星教員。在這里,像他這樣教師兼高官的比例占了整個授課人員的50%,可見GE是決心要把“榜樣精神”在領導力傳承的整個過程中自上而下地貫徹到底了。
全面撒網,重點捕魚
反觀中國老板,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老板,在談及領導力傳承之時,常常面露難色,所抱怨的通常要么是企業沒有適合做管理者的人,要么是選中了做管理者的人,可是那個人越看越不順眼。
其實這都說明了中國企業在領導力傳承上陷入的一個誤區——“選領導只是幾個人的事”。在GE看來,這種思想最要不得。
對于企業而言,人才培養應該是全面的。這個全面不僅體現在培養內容的全面性,更要在培養目標的范圍上實現全面性。在GE,只要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加盟之后就會有一個類似于管理者輪崗實習的“兩年”項目,只不過是其“小學版”。在這里,GE會著重告訴他們一些基礎的技能,比如:在這個職位需要什么技能、什么職位,而跨能力、跨職位又需要什么能力。
很明顯,這兩年對于一個新畢業的學生來說是艱難的過渡期。有的人會在這兩年低迷,那么對于這些人,就像在學校重修課程一樣,GE會讓他們再接受兩年的培訓,而對于那些在這期間“才露尖尖角”的優秀人才,將會被看成是企業潛在的領導者。
除此之外,GE還成功地采用了績效測控的方法,在GE的年度考核當中,管理層會針對本年度業績優秀,以及那些為其他員工做出榜樣的員工進行二度考核,提問的問題多是針對個人素質提升和自我管理的,其中的三大經典問題幾乎囊括了對于一個人才是否優秀、自信的全部定義:你的優勢是什么?你的成就是什么?你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而在此之后,對于高層頗為滿意的一批人,GE會毫不吝嗇地對他們進行獎勵,包括增加薪酬以及分配予誘人的股票、期權。
其實獎勵只是第一步,GE遠遠有比這更長遠的打算,那就是給這些人提供去克勞頓管理學院進修的機會,也就是說,通過考核,在全體員工的身上尋找潛在的領導力,這才是GE獎勵機制的核心所在。
當然,為了使“網中的這些魚兒”普遍素質較高,GE會時刻和員工進行溝通,根據員工不同的崗位進行交流,力圖使每個人都了解到本部門、甚至整個GE現在的運營狀況,以及未來的走向。在溝通中,如果發現員工會出現懶散懈怠的工作狀態,GE就會通過一些挑戰來激勵員工,使員工更好地完成自我提升,可見GE十分重視員工的個人成長,因為,沒有高素質的員工,也就沒有高素質的企業。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GE多樣式的領導力傳承培養方式,對于困惑中的中國企業,不失為學習的榜樣。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