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型商業銀行加快“走出去”步伐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中國工商銀行17日宣布,該行巴黎、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米蘭和馬德里5家歐洲分行從即日起正式對外營業。這是繼中國銀行杜賽爾多夫分行、布魯塞爾分行上個月相繼開業之后,又一家中資銀行批量在歐洲設立分行。自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國大型商業銀行“走出去”的步伐在逐步加快。
工行董事長姜建清說,隨著經濟金融一體化不斷深入發展,中國銀行業國際化已逐漸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從國際經驗看,國際化是全球大型商業銀行保持持續發展和增強競爭力的重要選擇;從中國現實講,則是中國經濟日益融入全球的必然結果,以及銀行戰略轉型及應對國際競爭的內在要求。
中行董事長肖鋼表示,銀行業“走出去”已勢在必行。這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和內外部均衡發展的需要,銀行“走出去”有利于促進經濟轉型和自身發展;是服務企業“走出去”的需要,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需要銀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是人民幣逐步國際化的需要,人民幣跨境結算、境外融資和離岸市場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商業銀行的大力推動。此外,也是銀行業自身發展壯大的需要。
作為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商業銀行,中行目前的海外機構覆蓋港、澳、臺及30個國家。截至2009年末,中行境外機構有973家,海外機構資產規模1.76萬億元,約占集團資產總額的20%。
就在一個多月前,中國建設銀行悉尼分行也正式開業,從而海外機構網絡覆蓋了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目前,建行共有9家海外分行,3家海外子公司,莫斯科代表處已申設成功,中東子銀行正在醞釀籌備,南美也在準備,臺北代表處、加拿大分行申設工作也已啟動。
建行董事長郭樹清表示,建行的客戶基礎、收入基礎以國內為主,立足國內是建行的根本。建行海外業務發展的基本政策是“跟隨客戶”策略,即為境內客戶“走出去”和海外客戶“走進來”服務。
至于“走出去”時機,肖鋼表示,從外部環境看,后危機時代是中國銀行業“走出去”的良機,因為受國際金融危機重挫的金融機構,恢復元氣需要一定的時間。
姜建清則指出,新興市場的發展為中資銀行跨國經營帶來了新的突破口,“走出去”和“產能輸出”戰略提供了新的推動力,人民幣“走出去”則帶來了新的市場機遇。
至于銀行業“走出去”的戰略定位,肖鋼認為,要服務于中國拓展外部經濟空間、服務于企業“走出去”、服務于實現人民幣國際化、提升中國國際競爭能力等目標,堅持專業化經營、集約化管理、海內外一體化發展,力爭打造成為國際一流銀行。
據了解,中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的路徑主要是:以國際結算業務和“走出去”的客戶服務為主,業務多屬批發性質;重視發展當地華僑客戶和海外“新移民”,拓展華僑存款和當地企業的貸款,業務擴展至零售領域;以人民幣逐步國際化為契機,以人民幣產品和銀團貸款為手段,積極拓展當地客戶;積極拓展高端業務,創新中間業務,開展咨詢顧問、基金托管、理財和衍生品交易等附加值較高的業務。
“十二五”規劃建議也明確提出,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逐步發展中國大型跨國公司和跨國金融機構,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但就目前而言,銀行海外機構主要集中在中國香港、澳門及新加坡等地區,僅少量分布于紐約、倫敦等國際金融中心。同時,業務范圍和經營規模小、客戶群體小。
對此,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認為,究其深層原因,是銀行專業人才不多和風險管理能力不高,必須積極創造條件,培養國際化金融人才,提升綜合經營管理能力,以適應“走出去”需要。
中國銀行業“走出去”目前仍處起步階段,面臨著戰略定位、機構網絡、服務水平、風險管理、人才隊伍等多方面挑戰。同時,并不是所有的商業銀行都適合立即“走出去”。
對此,肖鋼指出,“走出去”的商業銀行應具備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和風險管理能力、較強資本實力、良好盈利能力、全球性的客戶基礎和國際化人才。
在風險管控方面,近年來“走出去”取得重大突破的姜建清表示,工行將持續推進海外全面風險管理,建立國別風險應急管理機制;根據國際金融監管最新變化調整經營策略;與母國及東道國監管機構密切溝通,不斷提升海外依法合規經營水平。
針對當前的復雜外部環境,肖鋼認為,商業銀行實施“走出去”戰略,要高度關注海外經營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加強風險防范,著力提高海外風險管理水平,加強海外機構風險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對海外機構人員的配備與選拔,優化海外資產結構,努力發揮現有海外機構和網點的作用,走質量和效益優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工行董事長姜建清說,隨著經濟金融一體化不斷深入發展,中國銀行業國際化已逐漸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從國際經驗看,國際化是全球大型商業銀行保持持續發展和增強競爭力的重要選擇;從中國現實講,則是中國經濟日益融入全球的必然結果,以及銀行戰略轉型及應對國際競爭的內在要求。
中行董事長肖鋼表示,銀行業“走出去”已勢在必行。這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和內外部均衡發展的需要,銀行“走出去”有利于促進經濟轉型和自身發展;是服務企業“走出去”的需要,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需要銀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是人民幣逐步國際化的需要,人民幣跨境結算、境外融資和離岸市場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商業銀行的大力推動。此外,也是銀行業自身發展壯大的需要。
作為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商業銀行,中行目前的海外機構覆蓋港、澳、臺及30個國家。截至2009年末,中行境外機構有973家,海外機構資產規模1.76萬億元,約占集團資產總額的20%。
就在一個多月前,中國建設銀行悉尼分行也正式開業,從而海外機構網絡覆蓋了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目前,建行共有9家海外分行,3家海外子公司,莫斯科代表處已申設成功,中東子銀行正在醞釀籌備,南美也在準備,臺北代表處、加拿大分行申設工作也已啟動。
建行董事長郭樹清表示,建行的客戶基礎、收入基礎以國內為主,立足國內是建行的根本。建行海外業務發展的基本政策是“跟隨客戶”策略,即為境內客戶“走出去”和海外客戶“走進來”服務。
至于“走出去”時機,肖鋼表示,從外部環境看,后危機時代是中國銀行業“走出去”的良機,因為受國際金融危機重挫的金融機構,恢復元氣需要一定的時間。
姜建清則指出,新興市場的發展為中資銀行跨國經營帶來了新的突破口,“走出去”和“產能輸出”戰略提供了新的推動力,人民幣“走出去”則帶來了新的市場機遇。
至于銀行業“走出去”的戰略定位,肖鋼認為,要服務于中國拓展外部經濟空間、服務于企業“走出去”、服務于實現人民幣國際化、提升中國國際競爭能力等目標,堅持專業化經營、集約化管理、海內外一體化發展,力爭打造成為國際一流銀行。
據了解,中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的路徑主要是:以國際結算業務和“走出去”的客戶服務為主,業務多屬批發性質;重視發展當地華僑客戶和海外“新移民”,拓展華僑存款和當地企業的貸款,業務擴展至零售領域;以人民幣逐步國際化為契機,以人民幣產品和銀團貸款為手段,積極拓展當地客戶;積極拓展高端業務,創新中間業務,開展咨詢顧問、基金托管、理財和衍生品交易等附加值較高的業務。
“十二五”規劃建議也明確提出,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逐步發展中國大型跨國公司和跨國金融機構,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但就目前而言,銀行海外機構主要集中在中國香港、澳門及新加坡等地區,僅少量分布于紐約、倫敦等國際金融中心。同時,業務范圍和經營規模小、客戶群體小。
對此,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認為,究其深層原因,是銀行專業人才不多和風險管理能力不高,必須積極創造條件,培養國際化金融人才,提升綜合經營管理能力,以適應“走出去”需要。
中國銀行業“走出去”目前仍處起步階段,面臨著戰略定位、機構網絡、服務水平、風險管理、人才隊伍等多方面挑戰。同時,并不是所有的商業銀行都適合立即“走出去”。
對此,肖鋼指出,“走出去”的商業銀行應具備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和風險管理能力、較強資本實力、良好盈利能力、全球性的客戶基礎和國際化人才。
在風險管控方面,近年來“走出去”取得重大突破的姜建清表示,工行將持續推進海外全面風險管理,建立國別風險應急管理機制;根據國際金融監管最新變化調整經營策略;與母國及東道國監管機構密切溝通,不斷提升海外依法合規經營水平。
針對當前的復雜外部環境,肖鋼認為,商業銀行實施“走出去”戰略,要高度關注海外經營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加強風險防范,著力提高海外風險管理水平,加強海外機構風險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對海外機構人員的配備與選拔,優化海外資產結構,努力發揮現有海外機構和網點的作用,走質量和效益優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