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淘金低碳經濟掀熱潮——企業可設立碳基金搶市場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中國或成為低碳經濟先鋒國家,專家建議,企業可設立碳基金搶占市場先機
編者按:英國政府最近宣布啟動一個名為“資本市場氣候倡議”的新項目,利用資本市場提供應對氣候變化所需資金,并將倫敦金融城打造成未來綠色金融市場中心。目前,已有100多家低碳技術公司在倫交所上市,資本市場正在推動全球低碳經濟的發展。
那么,方興未艾的碳交易市場在國內的發展狀況如何?隨著中國經濟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未來這一市場存在著哪些投資機會?機構和企業又該如何占得先機?證券時報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采訪。
全球碳交易市場前景廣闊
深圳國際能源與環境技術促進中心副主任余元旗博士是國內較早從事清潔發展機制(CDM)和碳交易機制研究的資深專家。據他介紹,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后,要求世界上38個工業化國家到2012年將其溫室氣體排放量降到1990年的排放水平,即量化了這些國家的強制性減排指標,根據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將減排指標分解到高排放企業。
對于有減排義務的企業而言,它既可以通過技術改造等手段來實現節能降耗達到減排目的,也可以通過《京都議定書》中設定的聯合履行(JI)機制向本國或其他37個有減排義務的國家之間購買其他項目實施帶來的減排量,或者通過清潔發展機制(CDM)向包括中國在內的沒有減排義務的國家購買經核證的碳減排指標(CER),以沖抵自己的減排義務。“這樣就形成了國際主流強制性碳交易市場,其特點是歐盟和日本是碳減排指標主要的買家,而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等發展中國家是碳指標主要的賣家。”余元旗介紹說。
那么,全球的碳交易市場規模到底有多大呢?據余元旗介紹,2010年9月12日前,CDM項目在聯合國共簽發了1809單,累計簽發量達到4.32億噸CER。北京環境交易所總經理梅德文近日在2010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表示,全球碳市場2009年市場總額是1440億美元,其中歐盟1180億美元,占82%。
國內碳交易“蛋糕”巨大
盡管尚處于初級結算階段,國內碳交易市場的發展前景仍為眾多業內專家所看好。根據《京都議定書》,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2012年之前并不需要承擔碳減排方面的義務,所以目前中國的碳減排交易主要是以項目為基礎向38個有義務強制性減排國家銷售。近幾年來,無論是注冊成功的CDM合作項目還是CER簽發量,都得到了迅猛增長,在全球碳市場中,中國已成為全世界核證減排量一級市場上的最大供應國。更有專家預測,中國在2030年二氧化碳減排可達20億-30億噸,超過歐洲國家減排量的總和。
有學者表示,目前來看,碳交易規模是有限的。但對中國來講,下一個發展階段,或者說“十二五”規劃時期,碳排放會提上日程,對節能減排也會有更加強制性的約束。因此,從這個角度講,與低碳技術發展相關的經濟,包括風險投資以及各種項目的投資,應該會有比較大的發展機會。事實上,據證券時報信息部統計數據顯示,目前A股市場已有30多家上市公司因CDM項目獲益。
對此,有專家表示,我國實體經濟產業整體處于高碳時期,這就決定了降低碳排放的碳資源市場是廣闊和巨大的,通過政府大力投入與迅速開發碳交易市場機制,將極大地推動我國走向低碳經濟。“即便是在自愿性減排的基礎上,我國未來碳交易市場這塊'蛋糕’也是巨大的。”余元旗預測。
可設立碳基金搶占商機
中國碳交易市場尚處于起步階段,而未來的潛力又十分巨大,因此,低碳經濟這塊“蛋糕”讓不少企業和機構垂涎三尺。那么,該如何把握投資機會呢?
余元旗指出,企業和機構如果想搶占市場先機,可以設立專門的碳基金,通過參股等方式投資到減排類企業或項目當中,從而實現獲利。另外,余元旗對低碳類企業借助資本市場做大做強也充滿期待,認為隨著低碳技術和低碳經濟的發展,未來這類企業大量登陸中小板和創業板完全有可能。
不過,他同時表示,企業在低碳經濟領域中除了獲取商機,更應該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對低碳經濟未來在國內的發展,余元旗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現在各地的碳交易所都在等國家的大政策,具體如何操作還有待相關政策明確。“從目前情況看,只要政策引導得力,中國很可能成為低碳經濟的先鋒國家。”余元旗說。
編者按:英國政府最近宣布啟動一個名為“資本市場氣候倡議”的新項目,利用資本市場提供應對氣候變化所需資金,并將倫敦金融城打造成未來綠色金融市場中心。目前,已有100多家低碳技術公司在倫交所上市,資本市場正在推動全球低碳經濟的發展。
那么,方興未艾的碳交易市場在國內的發展狀況如何?隨著中國經濟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未來這一市場存在著哪些投資機會?機構和企業又該如何占得先機?證券時報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采訪。
全球碳交易市場前景廣闊
深圳國際能源與環境技術促進中心副主任余元旗博士是國內較早從事清潔發展機制(CDM)和碳交易機制研究的資深專家。據他介紹,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后,要求世界上38個工業化國家到2012年將其溫室氣體排放量降到1990年的排放水平,即量化了這些國家的強制性減排指標,根據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將減排指標分解到高排放企業。
對于有減排義務的企業而言,它既可以通過技術改造等手段來實現節能降耗達到減排目的,也可以通過《京都議定書》中設定的聯合履行(JI)機制向本國或其他37個有減排義務的國家之間購買其他項目實施帶來的減排量,或者通過清潔發展機制(CDM)向包括中國在內的沒有減排義務的國家購買經核證的碳減排指標(CER),以沖抵自己的減排義務。“這樣就形成了國際主流強制性碳交易市場,其特點是歐盟和日本是碳減排指標主要的買家,而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等發展中國家是碳指標主要的賣家。”余元旗介紹說。
那么,全球的碳交易市場規模到底有多大呢?據余元旗介紹,2010年9月12日前,CDM項目在聯合國共簽發了1809單,累計簽發量達到4.32億噸CER。北京環境交易所總經理梅德文近日在2010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表示,全球碳市場2009年市場總額是1440億美元,其中歐盟1180億美元,占82%。
國內碳交易“蛋糕”巨大
盡管尚處于初級結算階段,國內碳交易市場的發展前景仍為眾多業內專家所看好。根據《京都議定書》,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2012年之前并不需要承擔碳減排方面的義務,所以目前中國的碳減排交易主要是以項目為基礎向38個有義務強制性減排國家銷售。近幾年來,無論是注冊成功的CDM合作項目還是CER簽發量,都得到了迅猛增長,在全球碳市場中,中國已成為全世界核證減排量一級市場上的最大供應國。更有專家預測,中國在2030年二氧化碳減排可達20億-30億噸,超過歐洲國家減排量的總和。
有學者表示,目前來看,碳交易規模是有限的。但對中國來講,下一個發展階段,或者說“十二五”規劃時期,碳排放會提上日程,對節能減排也會有更加強制性的約束。因此,從這個角度講,與低碳技術發展相關的經濟,包括風險投資以及各種項目的投資,應該會有比較大的發展機會。事實上,據證券時報信息部統計數據顯示,目前A股市場已有30多家上市公司因CDM項目獲益。
對此,有專家表示,我國實體經濟產業整體處于高碳時期,這就決定了降低碳排放的碳資源市場是廣闊和巨大的,通過政府大力投入與迅速開發碳交易市場機制,將極大地推動我國走向低碳經濟。“即便是在自愿性減排的基礎上,我國未來碳交易市場這塊'蛋糕’也是巨大的。”余元旗預測。
可設立碳基金搶占商機
中國碳交易市場尚處于起步階段,而未來的潛力又十分巨大,因此,低碳經濟這塊“蛋糕”讓不少企業和機構垂涎三尺。那么,該如何把握投資機會呢?
余元旗指出,企業和機構如果想搶占市場先機,可以設立專門的碳基金,通過參股等方式投資到減排類企業或項目當中,從而實現獲利。另外,余元旗對低碳類企業借助資本市場做大做強也充滿期待,認為隨著低碳技術和低碳經濟的發展,未來這類企業大量登陸中小板和創業板完全有可能。
不過,他同時表示,企業在低碳經濟領域中除了獲取商機,更應該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對低碳經濟未來在國內的發展,余元旗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現在各地的碳交易所都在等國家的大政策,具體如何操作還有待相關政策明確。“從目前情況看,只要政策引導得力,中國很可能成為低碳經濟的先鋒國家。”余元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