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國企無法再享長協成本優勢 鋼鐵業面臨洗牌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盡管中鋼協堅決抵制,鐵礦石年度定價模式已難以為繼,鐵礦石價格越來越向現貨價靠攏已是不爭的事實。變局之下,國內鋼鐵行業或將重新洗牌:大型國企無法再享受長協礦的成本優勢,而曾經在政策調整和長協機制的夾縫中生存的民營鋼企可能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沿用了40多年的鐵礦石長協價定價機制最終還是沒挺住,在不惑之年后面臨“壽終”。
進入4月,關于鐵礦石談判的消息始終對中國鋼企不利,逐年遞增的的鐵礦石價格,在中鋼協的努力下,并沒有看到漲幅下降的苗頭。
就在今年的談判陷入膠著狀態時,三大礦山(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以及力拓)先后宣布鐵礦石供應價采取季度定價模式。盡管中方至今仍未接受,但長協機制無疑已很難堅守。
這是中鋼協和工信部不愿意看到的結果。但對中國的民營鋼企來說,這或許不是個壞消息。
“老大”的尷尬
地大物博的中國總是能在很多方面穩坐世界第一的寶座,比如糧食產量、比如輕工產品產量、比如手機持有量……
鋼鐵產業也是,一來是第一大鋼鐵生產國,二來也是第一大鐵礦石進口國。
不過這樣的老大當得很辛苦,也很不討好,更重要的是,這個第一是“不小心”當上的。其中,除了我國對鋼鐵的剛性需求外,長協機制也功不可沒。
盡管這一定價機制如今已很難堅守,但不可否認,它是過去40年里維持全球鋼鐵業穩定發展的見證。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鐵礦石的用量和鋼鐵產量的增長相對平穩,這使得礦商需要圈住需求以保證投資收益,而在鋼廠方面,同樣需要鎖定生產成本以求與下游客戶保持良好的關系,這種雙方制衡的默契讓長協在過去的數十年里幾乎沒有受到過質疑。但自2002年以來,隨著我國的鐵礦石需求量猛增(2009年的進口量已經達到6.2億噸,占全球鐵礦石貿易量的7成),全球鐵礦石需求的重心開始轉移至中國。這不僅改變了全球鐵礦石的市場格局,也動搖了傳統定價機制的根基。
動搖的力量主要來自兩個層面:一、我國近年來為保持經濟穩定增長而推出的經濟刺激計劃導致鋼鐵需求量飆升;二、三大礦山認定了這種剛性需求,對鐵礦石的提價有恃無恐。
好在國營鋼企實際上對鐵礦石價格也并不敏感,原首鋼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戴國慶說,國營鋼企并沒有把實現贏利,特別是實現社會或行業平均利潤率作為經營考核的主要標準。
據他解釋,這些企業的大股東—政府也沒有給它們下達這樣的任務。除少數以外,多數大鋼企一般更關注下列問題:如何實現產品升級,產品在國內(甚至國際)領先,裝備現代化、環保和職工利益等。只要現金流能保證企業經營需要,利潤很少會被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在產量問題上,它們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擴大自己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如果說它們也都清楚這樣做的結果,不可避免會造成供過于求、市場蕭條的話,那它們關注的只是在殘酷的競爭中怎么才能領先一些,避免'跑得慢先被狼吃掉’的命運。這也就決定了國有大鋼廠對產量的擴張沖動,因而也必然放大了中國鋼鐵產量的供給和對上游產品的需求。”
遺憾的是這一現狀被鐵礦石供方所了解,對于鐵礦石的提價,三大礦山實際上也做到了胸有成竹。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對此總結稱,中國想要繼續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必然需要進口大量的鐵礦石等基礎原料。賣方抓住中國需求這一點,把鐵礦石價格綁架在了中國政府領導人的政治許諾上。
中國的鐵礦石市場被綁架了。這也意味著,中國在進口鐵礦石的定價上,已喪失了定價權。
而當中鋼協在這種情勢下仍極力挽救價格相對較低且穩定的長協礦時,三大礦山相繼宣布,采用季度定價模式。
沿用了40多年的鐵礦石長協價定價機制最終還是沒挺住,在不惑之年后面臨“壽終”。
進入4月,關于鐵礦石談判的消息始終對中國鋼企不利,逐年遞增的的鐵礦石價格,在中鋼協的努力下,并沒有看到漲幅下降的苗頭。
就在今年的談判陷入膠著狀態時,三大礦山(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以及力拓)先后宣布鐵礦石供應價采取季度定價模式。盡管中方至今仍未接受,但長協機制無疑已很難堅守。
這是中鋼協和工信部不愿意看到的結果。但對中國的民營鋼企來說,這或許不是個壞消息。
“老大”的尷尬
地大物博的中國總是能在很多方面穩坐世界第一的寶座,比如糧食產量、比如輕工產品產量、比如手機持有量……
鋼鐵產業也是,一來是第一大鋼鐵生產國,二來也是第一大鐵礦石進口國。
不過這樣的老大當得很辛苦,也很不討好,更重要的是,這個第一是“不小心”當上的。其中,除了我國對鋼鐵的剛性需求外,長協機制也功不可沒。
盡管這一定價機制如今已很難堅守,但不可否認,它是過去40年里維持全球鋼鐵業穩定發展的見證。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鐵礦石的用量和鋼鐵產量的增長相對平穩,這使得礦商需要圈住需求以保證投資收益,而在鋼廠方面,同樣需要鎖定生產成本以求與下游客戶保持良好的關系,這種雙方制衡的默契讓長協在過去的數十年里幾乎沒有受到過質疑。但自2002年以來,隨著我國的鐵礦石需求量猛增(2009年的進口量已經達到6.2億噸,占全球鐵礦石貿易量的7成),全球鐵礦石需求的重心開始轉移至中國。這不僅改變了全球鐵礦石的市場格局,也動搖了傳統定價機制的根基。
動搖的力量主要來自兩個層面:一、我國近年來為保持經濟穩定增長而推出的經濟刺激計劃導致鋼鐵需求量飆升;二、三大礦山認定了這種剛性需求,對鐵礦石的提價有恃無恐。
好在國營鋼企實際上對鐵礦石價格也并不敏感,原首鋼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戴國慶說,國營鋼企并沒有把實現贏利,特別是實現社會或行業平均利潤率作為經營考核的主要標準。
據他解釋,這些企業的大股東—政府也沒有給它們下達這樣的任務。除少數以外,多數大鋼企一般更關注下列問題:如何實現產品升級,產品在國內(甚至國際)領先,裝備現代化、環保和職工利益等。只要現金流能保證企業經營需要,利潤很少會被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在產量問題上,它們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擴大自己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如果說它們也都清楚這樣做的結果,不可避免會造成供過于求、市場蕭條的話,那它們關注的只是在殘酷的競爭中怎么才能領先一些,避免'跑得慢先被狼吃掉’的命運。這也就決定了國有大鋼廠對產量的擴張沖動,因而也必然放大了中國鋼鐵產量的供給和對上游產品的需求。”
遺憾的是這一現狀被鐵礦石供方所了解,對于鐵礦石的提價,三大礦山實際上也做到了胸有成竹。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對此總結稱,中國想要繼續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必然需要進口大量的鐵礦石等基礎原料。賣方抓住中國需求這一點,把鐵礦石價格綁架在了中國政府領導人的政治許諾上。
中國的鐵礦石市場被綁架了。這也意味著,中國在進口鐵礦石的定價上,已喪失了定價權。
而當中鋼協在這種情勢下仍極力挽救價格相對較低且穩定的長協礦時,三大礦山相繼宣布,采用季度定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