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保姆”,而不是“婆婆”—談職業經理人的定位
職業經理人是以經營管理企業為職業的職業管理者,可以說職業經理人就是企業的“保姆”,職業經理人要求擁有非常專業的企業管理知識、豐富的管理經驗和對自己職業的忠誠,并承擔對企業資本保值增值的責任。
現代人力資本理論將職業經理人與技術創新者共同稱為人力資本,也就是說,職業經理人屬于人力資本范疇。作為職業經理人,必須具備較高的個人素質和較高的專業技能和管理才能,較強的敬業精神、創新意識、冒險精神和競爭的沖動,堅忍不拔、自信果斷和強烈的事業心,能通過事物表面看出本質的洞察能力、決策能力、豐富的工作經驗和深厚的理論功底,組織協調能力以及知人善任的用人能力,在知識方面,職業經理人要具備硬知識、軟知識和社會知識。這些都是促進一個人成為職業經理人的基本條件和重要保證。
在中國企業發展史上,隨著中國企業的強大,職業經理人隊伍也一直處于快速增長之中。原微軟中國區總裁唐駿,后加入盛大網絡,擔任總裁職務,是典型的職業經理人生存方式。享有“打工皇帝”之稱,年薪達到500萬的原用友軟件總裁何經華以及因為功高蓋主,最后不得不離開TCL,加盟長虹的“手機狂人”萬明堅,都是職業經理人中的優秀代表,他們為企業創造了巨大的財富,甚至有可能改變了一個企業的命運,但他們自己的命運,卻并一定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就是中國本土職業經理人的無奈。
美國企管界大師史考特?派瑞博士指出,按“MAP管理才能評價”所設定的12項基礎能力考察,中國經理人在“目標與標準設定”方面的能力表現最為突出,與17個國家、7萬余名經理人做過評鑒的經理人相比較,指數為75%,顯示該項能力的水準在全球處于前1/4的位置。其他較高的能力為“計劃與安排工作”,指數為67%;“決策與風險衡量”,指數為59%。但在部分能力上,中國經理人的平均表現就顯得比較弱勢。最弱的能力為“分析與組織信息”,指數為20%。其他如“清晰思考與分析”,指數為32%、“評估部署與績效”,指數為41%,與全球經理人比較在后1/3的位置。就12項能力所分屬的四個能力群組來比較,中國經理人在與“事”有關的工作能力群和認知能力群都有較佳表現,平均指數為53%,但在與“人”有關的溝通能力群及領導能力群,平均指數為39%,表現差強人意。
作為社會群體中特殊的一個群體,職業經理人在社會經濟轉型中的角色是尷尬的。一方面,他們是董事會或者是企業大股東聘請的企業管理者,也就是,在董事會或者大股東眼里,職業經理人的角色定位就是“保姆”,需要像保姆照顧小孩一樣,努力呵護企業的成長和發展。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總是有職業經理人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陷入到了充當“婆婆”的角色當中,以為自己坐上了總裁或者CEO這個位置,就覺得自己是老板了,這個企業自己就是老大了,出現一些與董事會或者大股東不相和諧的關系,最終導致自己的離職或者遺憾出局。在這方面,有很多職業經理人都有過這方面的經驗教訓。
一般來說,職業經理人在加入一個新的公司擔任總裁或者CEO后,他的職權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組織實施董事會的決議,全面主持公司的日常運營和管理工作;
(2)擬訂公司中、長期發展規劃、年度運營計劃和收益運用計劃,公司年度財務預決算方案、彌補虧損方案;
(3)擬訂公司增加或減少注冊資本和發行公司債券的建議方案;
(4)擬訂公司內部管理機構設置方案;
(5)擬訂公司的規章制度;
(6)提請董事會聘任或解聘公司財務負責人;決定公司其他各職能部門負責人的任免;決定公司本部工作人員的聘用、薪酬、獎懲與辭退;
(7)審定下屬企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年度經營計劃和重大投資等事項;
(8)在董事會授權的額度內決定公司投資、貸款、對下屬企業擔保等事項,決定公司法人財產的處置和固定資產的購置,審批公司財務支出;
(9)根據董事長授權,代表公司簽署各種合同和協議;簽發日常行政、業務等文件。
而實際上,職業經理人在實際的權利運行過程中,往往會越過以上這些設定的權利門檻,把自己的權利擴大化,造成既是決策的執行者,又充當決策的制定者的角色,混淆了職業經理人和董事會之間的關于“保姆”和“婆婆”角色定位,當然就會折戟沉沙了。
有些職業經理人,當坐上操盤手的位置后,就有種企業是他的一樣的感覺,這種位置帶來的權利感和滿足感也促進了職業經理人雄心的勃發和職業的激情。在決策上,全力調動起來,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行動,要求全公司都服從他個人的指揮。為了做大做強企業而不顧企業實際情況,脫離企業實際,以業界第一或者全國第一的高要求給自己太大壓力。而在費用上,有時也沒有過多考慮。覺得反正不是花自己的錢,是“拿老板的錢,做自己的事”,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就可以了,有一種好高騖遠的心態在里面。筆者曾經有一個朋友,在某大型企業擔任總裁,是典型的職業經理人,自以為自己做得相當不錯了,把該企業從生死邊緣上拉了回來,并且在短短得兩三年時間內,使該企業成為行業中的新貴。就是因為一個關于200萬的費用支出,在沒有經過董事會的批準前,就先支出了。超出了董事會為其設定的費用支出在100萬元以下的界限,最后造成與董事會的不和,最終不得不采取走人的方式結束了一段本以為皆大歡喜乃至雙贏的職業生涯。
因此,在職業經理人對自身的職業規劃或者角色定位中,應該始終如一地明白自己就是“保姆”而不是“婆婆”。一旦混淆或者顛倒兩者之間的這種關系就有可能出現不和諧的音符,甚至引發大地震,到頭來,在資本意志起決定作用的今天,吃虧的或者說收到傷害的往往是職業經理人自己。
不過值得高興的是,近年來,中國企業界對職業經理的需求也逐年加大,來自國內某知名獵頭公司的統計數據表明,近5年來,該公司平均每年有200至300個高管職位的市場需求,并呈現逐年增長勢頭。在企業所需要的職業經理人中,各部門總監類職位占60%,總裁或者CEO職位占20%以上。這對正在發展和成熟的中國職業經理人階層來說,也不啻是一個利好消息。